尤敏
[摘 要]會計誠信是經濟有序運行的保障,相關制度不完善、企業利益驅使、違規成本過低等原因,造成會計失信現象的普遍存在。如何加快會計誠信建設,已成為當前會計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會計誠信;會計從業人員;財務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62
誠信既是為人的基本道德,又是經濟活動的基礎。會計工作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潘序倫先生提出的“立信”二字,是對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會計工作的有力保障。
1 誠信的意義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都對誠信有著自己的理解:從我國古代的“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信,則人任焉”(孔子)、“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到國外的 “經濟奇跡出現的諸多原因中最為共性和重要的一條就是競爭和誠信”(阿蘭·佩雷菲特),再到近代的“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潘序倫),誠信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加快經濟水平提高、促進會計行業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今,“重信、守信”已成為判斷市場經濟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2 會計失信危害巨大
2.1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影響
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人、債權人、國家財政稅務等部門、經營者本身等。如果會計信息失真,投資者會因為得不到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導致投資策略失效、利益受損;債權人會因為失真的會計信息而做出錯誤判斷、債權利益不到保障;經營者看似收益頗豐,但當真相大白于天下時,損失是極為慘重的,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的藍田股份,因財務造假,在2002年5月被暫停上市,公司的有關高管也被處罰。如果某行業造假嚴重,國家也將因失真的信息而制定出不恰當的政策,繼而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2.2 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影響
生活中,人與人相處需要誠信作為紐帶;工作中,會計從業人員更需要誠信來保障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會計法》第六章對法律責任進行了界定,并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哪些行為屬于違法、應承擔怎樣的處罰均有原則性規定。銀廣夏案件中,相關涉案人員最終因犯“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等罪而被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注冊會計師劉加榮、徐林文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零六個月、二年零三個月,并各處罰金3萬元;原天津廣夏董事長兼財務總監董博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原銀川廣夏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李有強、原銀川廣夏董事兼財務總監兼總會計師丁功名、原天津廣夏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閻金岱各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零六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至8萬元。
2.3 對正常經濟秩序的影響
國家審計署及財政部對我國大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抽查的結果顯示,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非常普遍。大量失真的會計信息,會掩蓋經濟活動的真實情況,使統計得出的經濟指標失真,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也干擾了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與此同時,腐敗往往隱藏在失真的會計信息背后,不斷侵蝕著社會健康的肌體,損害著國家及人民的利益,會計失信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健康發展,會計誠信建設迫在眉睫。
3 會計失信原因探究
3.1 企業利益驅使
公司為了達到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條件,不惜進行財務造假。2011年9月27日在深交所上市的萬福生科(股票代碼300268)就是典型:該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披露,2008—2010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824萬元、32765萬元、43359萬元,營業利潤分別為3265萬元、4200萬元、5343萬元,凈利潤分別為2566萬元、3956萬元、5555萬元。但中國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2013﹞47號)認定,萬福生科在2008—2010年分別虛增銷售收入12262萬元、14966萬元、19074萬元,虛增營業利潤2851萬元、3857萬元、4590萬元,扣除上述虛增營業利潤后,其2008—201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分別為-332萬元、-71萬元、383萬元;同時,萬福生科還在2011年虛增銷售收入28681萬元、2012年上半年虛增銷售收入16549萬元,并對公司部分主要生產線2012年上半年停產的事項,也未依法履行及時報告、公告義務。
3.2 相關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市場經濟下,利益至上的思潮占據了人們的頭腦,部分人鉆政策漏洞、通過打擦邊球等方式來滿足私欲,嚴重踐踏誠信。
第二,部分基層政府機構出于自身的政績或利益考慮,匆忙出臺的政策不夠完善,給不法企業鉆了政策空子;此外,個別政府工作人員與不良企業沆瀣一氣,損公肥私,不僅嚴重降低了政府部門公信力,也間接影響了守法經營企業的利益,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破壞了良好的經濟秩序。
第三,會計法規制度的建設步伐較慢,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迅速騰飛,但會計相關法規的建設沒有同步跟上,內容有滯后性,特別在不同行業間及涉及兼營業務中,有關會計制度還不完善,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留下了會計失信的隱患,前文所涉及的萬福生科就是利用制度漏洞,通過偽造變造銀行對賬單及回單來虛增資產及收入,以達到粉飾利潤并欺詐上市的目的。
3.3 部分會計從業人員缺乏職業道德
萬福生科財務造假事件由董事長兼總經理龔永福決策,并經該公司財務總監覃學軍安排有關財務人員執行,表面上看,萬福生科的財務人員是為了能夠保住飯碗,迫于領導壓力,無奈參與了此次財務造假行為,但本質上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部門形同虛設,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的體現。
3.4 第三方監督力度不夠
此前一直被“中國農業神話”光環籠罩著的藍田股份,于2002年被曝光財務造假。按理,發現財務造假的應該是對該公司進行審計的注冊會計師,而此事件卻被中央財經大學的劉姝威識破,她通過認真分析該公司的公開財務報表,并與同行業上市公司進行仔細比較,從而揭露了其編造業績的伎倆。這種通過虛假交易或事項來虛增利潤的造假手法其實非常簡單,以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水準應該不難發現,但負責審計該公司的注冊會計師卻沒有查出問題。可見該注冊會計師沒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執業能力比較低下。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在健全質量控制、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守好第三方監督的門。endprint
3.5 會計失信違規成本太低
會計誠信缺失現象的一再發生,與違規成本太低有很大的關系,從已公開的幾起典型的財務造假案例中可以看出:一是違規不能及時得到懲罰;二是會計失信所獲的利益大于違規成本。這一現象就造成了會計失信現象的屢禁不止,也間接侵害了合法經營者的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
4 會計誠信建設的對策
4.1 完善相關制度
首先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監督,加大對會計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和民事賠償力度,筑牢防火墻,營造良好的環境;其次要修訂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特別是在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信息披露等方面加以完善,規范會計行為,壓縮企業調節利潤的空間,鏟除會計誠信缺失的滋生土壤;此外,還需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將崗位責任制落到實處,加強各環節的資金管理,有效防范會計失信現象的發生。把所有違規的可能關進制度的籠子,并不折不扣地執行。
4.2 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第一,在政府管理方面,相關政府部門要起到表率作用,不斷改進和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方法,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現象,消除負面影響,進一步提升公信力,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重視輿論作用,倡導誠信文化,優化會計工作的外部環境,引導企業誠信經營。
第二,在行業管理方面,通過行業協會等途徑,加強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約束和行業管理,協助政府開展會計管理工作,提升行業誠信水平,為經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三,在企業管理方面,要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并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4.3 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管理
第一,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會計從業人員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能力,以嚴肅恭敬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嚴格劃分公私界限,遵紀守法,清正廉潔。熟悉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在具體工作中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實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和正常的經濟秩序。
第二,培養優秀會計人員。企業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在本單位中的地位,并為其創造良好的教育培訓機會,定期安排學習,不斷提升其職業能力。要在物質和精神上對優秀會計人員給予獎勵,并創設晉升途徑,優先提拔任用。
第三,保護會計從業人員合法權益。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有關規定,弘揚正氣,使會計從業人員在面對不誠信的行為時,敢于堅持原則,敢于“不做假賬”,有效遏制對依法履行職責的會計從業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現象,切實保護會計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4.4 認真貫徹實施《注冊會計師法》
第一,加強對各類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規范其業務,進一步明確其法律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對其開展的各類業務進行有效監督,引入退出機制,對出現違法違規的現象實行“一票否決”。
第二,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在提高其專業能力的同時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有污點的注冊會計師實行行業“終生禁入”,凈化行業風氣,充分發揮其“經濟警察”的作用。
4.5 從嚴從重處理違法違規行為
目前,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以有限責任的形式設立,其承擔的責任以出資額為限,會計師承擔的風險有限,客觀上助長了其“敢于造假”的不良風氣。建議規定必須以合伙制形式組建會計師事務所,這樣,普通合伙人就需承擔無限賠償責任,其違規的代價就非常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警示作用。
企業違規,不但要處罰企業,更要處罰相關責任人,包括企業負責人和財務人員,要加大對違規人員的經濟處罰和刑事處罰力度,起到震懾作用,鏟除會計失信的土壤,重塑法律的威嚴。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力倡導會計誠信,不僅關系著國家、企業的利益,也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更有助于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衛東.試論構建會計誠信體系若干問題[J].會計研究,2009(2):14-18.
[2]夏利華.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識別與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13(3):144-145.
[3]葉淑林.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4):105-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