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櫻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愿景,切實回應了 “城鄉教育差距”“城市擇校難”“天價學區房”等連鎖矛盾,而這些矛盾正是教育體制機制時至今日的短板。浙江省嘉善縣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開展了“嘉善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改革,建立了合理的運作機制,形成了家校之間的良好互動,對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踐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縣域改革;教育均衡發展;運行狀況;制定完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18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有夢想則國家能筑夢想,少年受到良好教育則國家能蓬勃富強。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永續動力,義務教育則是教育周期的基礎工程。教育不均衡導致的個人發展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均衡、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重視的掣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愿景,切實回應了現實中“城鄉教育差距”“城市擇校難”“天價學區房”等一些無法回避的連鎖矛盾,而這些矛盾正是教育體制機制時至今日的短板。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全國多地采取了一些改革。其中,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試點改革得到了國務委員劉延東的肯定,獲得了教育部的支持,因此,研究這一樣本,并使其在更廣范圍內獲得實踐是本課題的題中之義。
1 問題的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中的教育均衡發展
共享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的重要理念,這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其主要導向就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奮斗目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正是人民群眾能感受到的獲得感最強的改革,因此教育均衡發展在共享發展理念中占有著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古語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大”,如果幼兒時期的想象力受到傷害必將導致成年時缺乏創造力;如果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受到應有的良好教育,必將導致一個人終身的學習力、想象力、執行力等核心競爭能力的缺失。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至今,已全面普及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但不可否認,全國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十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義務教育的“擇校熱”就是最為直接的反映。那么,如何用城市優質資源來帶動偏遠地區、郊區、農村的教育,讓所有的孩子能同等享受到優質教育?此問題由來已久,各地政府也探索了多種方式希望能獲得真實的突破。如杭州求是小學1999年就在全國開啟公辦名校集團化辦學的先河,成功實現了名校教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隨后,省廳出臺相關文件對組建教育集團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之后,包括嘉興市在內的各縣市區都對集團化辦學做出了有益嘗試。上海市在進行了多年集團辦學探索后,于2014年暑期開始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試點,首批四個試點區已制定了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三年規劃,通過資源整合、多校協同,實現“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優質”的目標。而這些突破大都基于義務教育學校師資流動實踐在各校師資水平一體化、各校教學資源一體化、各校生源一體化以及打破學區糾葛,打消擇校念頭,打造教育均衡發展中重要作用。
2 模式的創新:樣本地區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改革的運行狀況
“嘉善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是國家級教改試點項目。2010年8月初,由教育部確立;同年10月24日,由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正式確認。嘉善縣在改革之初就從源頭上正視了“學區與擇校”的矛盾,認清了擇校的背后實質是“擇師”,要遏制“擇校熱”,就必須要均衡教師資源。經過近5年的實踐,嘉善全面實施“教育資源均衡、教育機會均衡、教師分布均衡”三大均衡工程,先后健全了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和新居民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全縣報名參加流動的教師近1300人,實際流動891人,完成試點目標的105%。36所義務教育學校132名校級領導中88名進行了流動,其中34名校級領導流動到農村及基礎薄弱學校,253名骨干教師及38名名師由縣城學校流動到農村學校,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農村學校的教師結構,彌補了教師在人員、學科、職稱、年齡上的結構性失衡。成功把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作為城鄉一體化建設亮點和興奮點,使擇校這個原先的痛點獲得了一定的改善。
2.1 建立合作共贏目標激勵機制
嘉善立足“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尊重學校的發展歷史和辦學主體,尊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意愿。尋求適合點、發展點,把推進學校發展、促進教師個人成長以及適合教師意愿等結合起來謀劃,建立合作共贏目標激勵機制。制定了每年流動約10%的比例,五年內使我縣義務教育學校50%左右的教師參與流動的目標。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名師均衡分布。農村學校基本學科都有縣級名師引領。這種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增峰。通過名師引領,帶動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和學科建設,共同提升。二是提升教師素質。著力解決教師隊伍中“職業倦怠”和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在流動中實現教師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促進學校共同發展。通過教師流動,增加校際間的交流合作,互學競爭、取長補短,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
2.2 建立城鄉互動多元交流機制
切合縣情、校情、師情,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流動方式。嘉善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調動方式,實施城鄉多元流動模式,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變單一的農村向城鎮調動為城鄉互動多元流動。有城市流向農村服務流動,有農村流向城市培養流動,有片區互動流動。二是變普通教師調動為以學校管理層和名師為重點的定向流動。突出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及縣級以上名師兩個重點,實現了原本沒有名師的學校都有1位名師引領的目標。三是變無序調動為有序流動。整個流動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操作方案,對每一所學校流出的教師和流入的教師在數量、類別上予以了規定,有一定數量但不過量,制訂計劃書、路線圖和時間表。為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要求流動教師原則上小學是一、四年級,初中為七年級。對中層以上干部和名師,由個人申請,學校同意,全縣統籌調配。其他教師由片域學校組成的8個教育聯盟來協調流動。在時間上根據不同類型教師分三個批次有序進行。
2.3 建立政策驅動積極引導機制
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既制訂相關的政策推動,又強調人文關懷,充分考慮教師個人的利益和實際困難,確保每一名教師愿意流動、樂意流動,帶著感情、激情流動。一是職稱評聘方面,明確規定,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申報高級職稱,必須具有3年農村任教經歷,這里農村任教區別于原來的農村支教,帶編制、帶責任。對農村教師有多校任職經歷的也在職稱評聘方面予以傾斜。二是財政支持方面,縣財政每年安排4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流動教師的獎勵、培養和農村教師的交通費用。三是名師培養方面,修訂嘉善縣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評創辦法,增加了嘉善縣名師評創系列,在農村任教的名師津貼標準提高到城鎮的3倍,參與流動的名師可優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學術休假等激勵政策。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充分尊重教師的意愿,給廣大教師更多的選擇權,決不死摳政策、硬性推行。
2.4 建立后續發展跟進管理機制
在教師流動后續管理方面,著重建立流動教師后續管理“五大平臺”:一是專業成長平臺,二是業績展示平臺,三是交流融合平臺,四是動態評價平臺,五是關愛服務平臺。通過建立教師流動后續管理的“五大平臺”,進一步形成教師流動長效機制,再創嘉善教師流動新經驗。實現了“六統一”“一高于”:即統一城鄉學校校舍建設標準、統一城鄉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統一城鄉學校教育裝備配備標準、統一就近招生、統一劃定高中學校招收保送生比例、統一城鄉教師配置標準(按照師班比合理配足教師,近幾年農村學校招聘教師人數多于城鎮學校,滿足農村學校的師資需求);“一高于”是指農村教師待遇高于城鎮。
參考文獻:
[1]孫金榮,魏平,王世海,等.縣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人民教育,2009(21).
[2]李圓.地方政府財政能力非均衡性研究[J].中國市場,2017 (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