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建設高校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抓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力受到人們的重視,做好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責任重大。本文主要針對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提出相應的建議,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對策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
大學生走出校園,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能力、增長才干。社會實踐對廣大高校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責任意識、增強就業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跨出校園,快速了解社會、正確認識社會的有效途徑。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能夠促進大學生準確定位自身價值,確立明確的目標及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崇高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1]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拉近了當代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鍛煉了當代大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決策執行能力等實踐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具備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同時鞏固了理論知識,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使其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熱情高,認識存在偏差,覆蓋率不高
據有關調查顯示,高校中有91.89%的同學表示愿意參加社會實踐,其中有 16.99%的同學認為大學期間必須要參加社會實踐,只有 6.95%的同學認為沒必要參加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持反對意見的同學僅為1.16%。[2]從數據上反映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有一定熱情。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大多參加社會實踐的都是學生干部、黨員或者有一技之長的同學,社會實踐活動的覆蓋面狹窄,達不到全員育人的目標。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動機不明確,隨意性比較強及對于實踐的隨意性較明顯,都是大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存在偏差的一些具體表現。
(二)高校對于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
近幾年,各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主要由團委牽頭,大部分學校每年基本上都能組織數目不一的大型、中型或小型團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效果也基本達成。但在社會實踐工作中很大一部分高校對社會實踐育人規律的研究并不深入,缺乏謀劃和建立此項工作的長效機制。對社會實踐工作前期的培訓和指導都缺乏連貫性,各高校主要將社會實踐活動大多看成是暑期階段性工作來對待,平時,甚至是寒假直接空缺,工作力量分布不均勻。
學校缺乏固定的,能長久合作的實踐基地,影響了社會實踐的質量,對于不熟悉的實踐基地,每一次都是要去花大量時間嘗試,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使社會實踐的質量大打折扣。高校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各項成果不盡如人意,這些都與廣大學生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缺乏保障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是一個過程,要保持長期指導,并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經費支持。但是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和指導教師的動力都存在不足,很多學生和老師都并不愿意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在高校中的全員開展遇到了阻礙。
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保障設施同樣存在問題:
(1)經費保障不足。經費充足是正常有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保障,社會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學生和指導老師,衣食住行都可能涉及到經費的產生。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各個高校社會實踐的投入,但各個高校社會實踐規模的擴大還缺乏大量的資金。
(2)學生激勵保障不夠。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但這種作用是潛在的、長期的,并不能及時迅速的反映出來。學校在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時候有必要配套制定激勵機制,讓用心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有更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指導教師的后勤保障不到位。近幾年對于教師的工作量安排有了明確的規定,每個老師需要花大量時間在準備課堂教學上。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社會實踐需要教師具備更加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綜合素質。對精心指導社會實踐的老師來說,其工作量卻并沒有因為對社會實踐的指導而有所調整,使很大一部分老師壓力很大且積極性不高,甚至是不愿意參加社會實踐的指導中去。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升的改進思路
(一)強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意識
(1)高校應加強教育引導,明確社會實踐重要意義。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發展趨勢等。并通過身邊的社會實踐參與者的典型事例的宣傳帶動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自覺將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
(2)明確目標導向,注重技能素質提升。大學生要明確社會實踐的目標導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實踐觀,明確社會實踐對個人成長成才的積極作用,變被動實踐為主動參與。[3]
(二)建立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的工作機制
建立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的工作機制是構建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育人模式的基礎。[4]高校可以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單獨劃出1-2個學分考核學生的社會實踐,將社會實踐列為必修課程。同時針對社會實踐的考評出臺相關文件,做到有據可依。
高校的所有部門都應為實現社會實踐的全員育人付諸努力。社會實踐工作,不僅僅是高校團委一個部門的事情,需要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予以配合并不斷努力,共同構建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的育人模式。
高校社會實踐工作的長效性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學校要注重對社會實踐指導的連貫性,形成寒暑假重點抓、全年不放松的工作模式。要積極爭取優質的社會實踐基地資源,與其簽訂長期服務協議,為學生提供更多長久的有質量的實踐基地。還要學會整合各學院的資源,不同學院針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會有與相關公司簽訂校企合作的實踐崗位,達到校內優質資源共享的目標,讓同學們能夠盡量做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通過社會實踐,能讓自身專業能力得到不斷進步。另外,學校要發揮人才優勢,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總結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育人規律,建立此項工作的長效機制。[5]
(三)高度重視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
高校應給予社會實踐活動足夠的經費。學校通過對于活動經費的制度化、明確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高校留出一部分經費對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做出成績的大學生給予相應的獎勵,積極鼓勵大學生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加社會實踐。[6]
(四)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執行和考核制度體系
規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形成完備的執行制度體系,是保障社會實踐高質量不可或缺的部分。各高校應制訂完善的考核、表彰制度,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考核制度體系,加強對社會實踐的引導和管理。
要健全社會實踐的執行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
(1)制定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程序制度。
從項目的申報、立項、開展活動到成果的總結,都要在程序予以規范;
(2)制定大學生社會實踐行為細則規范。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無論言行一定程度上都代表學校的形象。所以在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則規范顯得尤其重要;
(3)制定學生社會實踐監察制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環境相對來說比校園要更加復雜,因此安全因素是學校和老師考慮的重點因素。
完善社會實踐考核制度體系,加強對社會實踐的引導和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強化學生實踐成績的考核。嚴格掌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既要給學分,又要與評優評先聯系起來。對于社會實踐表現不佳的同學,必須重修,直到合格為止,不然不予畢業。對于弄虛作假取得社會實踐成績的,要進行處罰;
(2)強化社會實踐的過程考核。在社會實踐的過程考核上,既要明確學生社會實踐的時間,又要嚴格規范學生的總結和心得體會。對于指導教師也應該有相應的考核方式,應與其人事制度聯系起來,充分考核教師在社會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7]
(3)強化學分認定過程的嚴謹性。由于高校社會實踐的相關制度的制定還不成熟,在運用過程中存在漏洞,很多同學沒有按照文件所規定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各高校應該重視社會實踐是一個過程性的行為,應該長期加強整個過程的監督,不能只是一段時間的指導,只有嚴格按照文件執行相關要求,才能使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能更加規范化。
四、結語
針對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完善社會實踐活動機制,高校一定要足夠重視并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保障,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監管社會實踐的整個過程,才能真正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廣大在校學生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 王革.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162-167.
[2] 劉同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與發展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0.
[3] 陳國鋒.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升發展對策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6):20.
[4] 孫紹然,辛顯華.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育人模式的構建[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12):53.
[5] 孫紹然,辛顯華.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育人模式的構建[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12):54.
[6] 劉韌,賀宗彥,易厚。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問題與對策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2):100.
[7] 楊國輝.大學生社會實踐制度化建設的困境與超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