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明,劉宇瀧
?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的寧夏木球項目傳承研究
馬兆明,劉宇瀧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國家于2011年頒布并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家將文化崛起與文化自信問題已提高到重要議事日程。被譽為“東方曲棍球”的我國少數民族木球項目,是寧夏乃至全國重要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與傳承受到了發源地寧夏及周邊兄弟省市的高度重視。基于此,研究從木球的起源、傳承與發展現狀、運動價值、場地器材、競賽規則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剖析,將從賽事組織、民族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建立少數民族體育基地等方面嘗試性探索發展策略,使寧夏少數民族體育木球項目得到持續發展和良好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夏;木球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譯無形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為:“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于2011年頒布并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律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并規定“破壞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淵源于寧夏少數回族木球項目,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已被寧夏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項目,并早已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
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木球項目起源于寧夏,它不同于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國臺灣實業家翁明輝發明的木球。學術界通過整理研究一致認為當今木球運動項目是由寧夏涇源縣回族“趕牛”這種游戲演變而來。早在1992年青海民族大學馬小明在《從第四屆民運會看青海省的木球運動》認為:青海木球運動開展與“木球的發源地寧夏”[1]仍具有較大的差距。趙昌毅(2004)在《從木球運動的演變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研究中認為“作為回族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相傳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 年)就已流傳于現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聚居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倪宏竹(2014)在《我國回族傳統體育項目木球運動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認為:“最初僅僅在寧夏南部回族群眾中開展的傳統娛樂項目發展為現今全國民族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2]。可見,當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木球運動起源于寧夏,已是不爭的事實。
現代木球的傳承與發展當屬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為起始點,在本屆運動會上寧夏吳忠市組建木球代表隊作為表演項目進行展示,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后來,為相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由涇源縣對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申報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涇源縣位于寧夏最南端,與甘肅平涼相接,以其為涇河發源地而得其名,歷來素有“秦鳳要道,關隴要地”之著稱。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脈,歷史悠久,作為古絲綢必經之地,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這片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文明的熱土上,養育著12萬回漢民族的兒女,傳承和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源泉。
木球項目已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其項目的淵源是扎根于居住在寧夏固原一帶回族放牛的孩子們為了愉悅身心,滿足競技心理需求而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游戲。從項目的活動形式與內容,能夠間接的反映出該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經濟、文化、意識形態演變歷程,又鐫刻著文化歷史的痕跡。為此,保護和傳承木球項目,是對我國民族文化智慧的繼承和發揚,又對我國民族文化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譽為“東方曲棍球”的我國少數民族木球項目,屬于同場對抗性運動項目。因其比賽活動具有非常激烈的競爭性、對抗性和趣味性,深受參與者的喜愛,雖然一場比賽僅為40min,但運動量和強度相對很大,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木球項目的練習與訓練能夠很好的增強參與者的體能和身體素質,將是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的有效途徑。
傳承與發展木球項目,有利于增進各個兄弟民族間的情感,實現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認同,促進民族間團結友好的相處。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需要,又將能夠通過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活動,為各民族搭建交流和對話平臺,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諧,有利用我國56個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實現國家文化和民族共同大發展的最終目標。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木球項目未能很好的普及開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們對于該項目場地、器材、競賽規則等相關知識缺乏,鑒于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通過本研究的梳理,將開展木球項目的基礎性知識進行傳播介紹,以便能夠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目的。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木球項目訓練與比賽的場地要求為無障礙的土質或人造草坪均可,其長度為40m、寬度為25m的長方形空地即可;場地規定區域位置畫線時線寬均為10cm,場地丈量從界線的內沿的地方開始量起。其中,需要說明的幾個重要名詞和標線:
(1)中線:連接兩條邊線的中點,畫一條10cm寬與端線平行的線為中線。
(2)開球區:以中線的中點為圓心,4m為半徑畫一個線寬10cm的圓為開球區(從圓周的外沿量起)。
(3)開球點:以中線的中點為圓心,畫一個直徑為15cm的實心圓為開球點。
(4)球門區線:以端線的中點為圓心,2.50m為半徑(從外沿量起)向場內畫一條線寬10cm的半圓線為球門區線。
(5)球門:球門應牢固地設置在端線內沿中點處,兩門柱內沿之間距離2.00m,橫梁下沿至地面0.80m,門框呈圓柱形,直徑為4—6cm,球門后裝球網,球網應撐起,下端固定,球門與球網呈白色。
(6)罰球區線:以端線的中點為圓心,以8m為半徑(從外沿量起)向場內畫一條線寬10cm的半圓線為罰球區線。
(7)罰球點:以端線中點垂直向場內8m處(在罰球區線上)畫一個直徑為15cm的實心圓為罰球點。
(8)角球區:以邊線和端線的交點內沿為圓心,0.50m為半徑(從外沿量起),向場內畫一條寬10cm的弧線分別與邊線和端線相交,該區為角球區。

圖1 木球比賽場地示意圖
木球項目的訓練與比賽器材主要包括球、擊球板兩個部分:
(1)球,球體重量為100—130g,球體長9cm,圓周長18cm,球體兩端呈半球形,中間為圓柱體,長5cm,兩端頂部距圓柱平面距離分別為2cm,球體內部為木質材料制成,外部用柔韌的材料包裹。
(2)擊球板,擊球板用較硬并有一定韌性的的木質或非金屬合成材料制成,全長為70cm,由球板的板柄和板身兩部分組成。上部手握部分叫板柄,長40cm,寬4cm;下部擊球部分叫板身,長30cm,上寬4cm,底寬9cm,球板身的兩個角呈圓弧形,擊球板厚1.5—2cm,重量不得超過520g。木質擊球板的整體,應當纏裹膠帶或其它非金屬保護物品,以防擊球板斷裂。

圖2 木球器材示意圖
體育運動項目競賽規則的完善程度,決定著其運動項目的發展未來。基于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木球項目的競賽規則傳播范圍和力度不夠,致使該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性略有欠缺,制約著其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此,研究認為很有必要將木球項目的競賽規則進行綜合梳理,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兩點:(1)為了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2)對于項目競賽規則本身存在不合理之處,通過探討分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按照我國學者田麥久教授對于運動項目的分類,木球項目屬于同場對抗性項目。要求參賽兩支隊伍各派出5名隊員進行比賽,其中有1名隊員為隊長;比賽時,上場隊員必須身穿運動膠鞋、護膝、護襪、護腿板和戴手套。不得佩帶可能傷害其他隊員的物品。下面介紹競賽規則中的相關概念和規定:
(1)比賽用時:全場比賽時間為40min,分上、下兩個半場進行。每半場時間為20min,上、下半場中間休息10min。當下半場比賽結束,兩隊比分相等時,進行加時賽,時間為10min,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5min,中間不休息。
(2)發球:發球隊員在執行各種發球或點球時,必須將球一次擊出,防守隊員應退出4m以外。
(3)界外球:當球觸及邊線或端線時為界外球。由對方隊員在球出界處或端線發球點發界外球;發邊線球時,發球隊員應將球放在邊線上,將球擊入場內(發球隊員可騎跨邊線);發端線界外球時,發球隊員應將球放在端線發球點上發球(發球隊員可騎跨端線)。
(4)角球:守方隊員將球擊出本方端線,由攻方隊員在球出界一側的角球區發角球;發角球時,球的整體必須放在角球區內(發球隊員可騎跨界線);角球可直接得分。
(5)點球:比賽中,當球在罰球區或球門區內時,防守隊員在該區內犯規,均判罰點球(進攻一方罰點球)。罰點球時,將球放在罰球點上,除主罰隊員外,其他隊員須退出罰球區。罰點球未得分時,則由防守隊員在端線發球點發球。
(6)爭球:爭球的判定條件為,當雙方隊員同時使球出界;當雙方各一名或多名隊員形成在原地搶球或用擊球板,同時將球夾、壓住時;當雙方隊員同時違例或犯規時;當球在球門區內而雙方隊員無法觸及時;比賽中當裁判員因特殊情況停止比賽需恢復比賽時。
爭球的執行,雙方各一名隊員之間造成的爭球,由發生爭搶的兩名隊員進行爭球;雙方多名隊員共同造成的爭球,由參與爭搶的雙方隊員中任意一人參加爭球;如參與爭球的隊員要被替換下場,應待爭球結束并成死球后,才可進行替換;如爭球的隊員因傷不能繼續比賽,可由參賽隊指定場上一名隊員參加爭球;參加爭球的雙方隊員,分別站在裁判員指定的爭球地點兩側,其他隊員站在距爭球地點4m以外,裁判員單手持球于雙方隊員之間,使球自由下落,球觸地后,雙方即可搶、擊球。在罰球區內發生爭球時,應移到最近的罰球區線上進行爭球。爭球可直接得分。
(7)更換擊球板:比賽中隊員擊球板損壞后,必須立即雙手持板上舉,向裁判員示意,經允許后才能更換,不得持損壞的球板參加比賽。
(8)五秒鐘規則:隊員在中圈開球、發界外球、任意球、角球、點球時,在取得球的控制權及裁判員鳴哨后5秒鐘內應將球擊出。
隨著信息時代日益發展的當今時代,外來文化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力度持續不減,體育領域依然如此。近年來,國外運動項目的移植與嫁接,是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受到很大的沖擊,尤其是長期流傳于民族民間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進行挖掘整理進行傳承保護,后人們將無法接觸到這部分體育項目,致使我國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滅絕。研究認為,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寧夏木球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主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管理組織結構建設,對于體育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主要設置為“文化廳非物質文化處——非物質文化管理中心——縣市體育局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等組織機構,諸多機構的銜接運行存在不夠緊密。研究認為,對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育局須成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要進行當地民族體育挖掘整理、研究,組織民族體育賽事運營組織以及競賽等。
學校是文化傳承與宣傳的重要陣地。為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應當加大重視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要作用。將少數民族體育在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結合少數民族地域特色開展民族體育的教學、訓練、科研等相關工作,保護與傳承寧夏回族自治區域特有的民族文化,為國家及整個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了保護與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從1953年開始每4年舉辦一次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至2015年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運動會,已成功舉辦了十屆全國范圍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使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目前,寧夏全區少數民族運動會舉辦時間通常在全國性比賽早一年舉行,這樣的賽事組織周期不利于寧夏參賽隊伍優秀運動員選拔、集訓,從而影響了寧夏少數民族體育代表團在全國民運會中的競技水平。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于實踐操作。挖掘與整理寧夏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層次顯得非常必要。只有通過科學研究,將現實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通過文獻載體鐫刻與記錄,才有可能保存時間更久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其次,民族體育理論研究將能夠系統地、完整地體育文化表現得更加直觀,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基于歷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木球項目的參賽隊伍數量現狀,參賽隊伍一直以來不足十個省市,透視木球這項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并不理想。為此,研究認為各省市民委和體育局應建立民族體育基地,并加大基地的管理與建設,發揮基地的教學、訓練、科研等重要作用,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逐漸步入可持續發展道路。
[1] 馬小明,周曉麗.從第四屆民運會看青海省的木球運動[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4):119~122+114.
[2] 趙昌毅.從木球運動的演變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02):174~175+179.
[3] 倪宏竹.我國回族傳統體育項目木球運動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回族研究,2014(03):51~53.
[4] 國家民委.《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木球競賽規則》2013年.
Study on Ningxia Cricket: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
MA Zhaoming, LIU Yushuang
Ningxia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China.
The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 cricket named “Eastern Cricket” should be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in Ningxia district 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origins,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s, sports valu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nd rules on the Ningxia cricke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for Ningxia cricket development, such as revising organizations, constructing sports program, and establishing training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ingxia; Cricket
1007―6891(2017)06―007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19
G849.9
A
2017-08-25
2017-08-31
2016年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課題批準號:16NXBT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