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黎巧毅

我國近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此次發射拉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戰幕”。根據計劃,我國將于2018年前后完成18顆北斗衛星發射,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完成30多顆北斗衛星全球組網,具備服務全球能力。專家認為,近幾年,中國衛星導航、通信服務提供商的競爭力日益增強,“一帶一路”倡議為國產衛星導航、通信產業帶來重大機遇。
中亞五國和部分非洲國家是主要市場
“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衛星通信應用在沿線國家地區預計會大幅增加。”中國衛星網絡綜合服務商華訊方舟集團副總裁、衛星業務委員會主任吳曉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陸路而言,“一帶”地區部分區域光纖傳輸網建設較為落后,中國企業前往當地進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時,必須要有衛星通信業務的支持。“一帶”沿線地區也有搭建應急通信平臺的需求。另外,非洲國家和地區若實施遠程教育,除衛星通信服務外,似乎別無選擇。海上,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有廣泛需求。因為地面網絡只能覆蓋幾十海里以內,船只行駛在海洋上時,傳統上只能依靠電臺、微波,而這些傳統方式和以前的電報一樣都受限于帶寬。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起碼得保持微信暢通。因此船聯網機會非常大。此外,集裝箱定位、郵輪通行都是需要互聯網的。島礁監測方面對海洋衛星通信也有非常大的需求。
吳曉文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中,巴基斯坦、中亞五國和部分非洲國家是中國衛星通信公司的主要市場。在菲律賓、印度等更傾向歐美廠商的國家,中國產品的接受度較低。
中國是第二陣營里的老大
衛星通信的廣泛應用需求為中國衛星通信公司提供了很大機會。鳳凰衛視評論員、軍事專家宋忠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在衛星導航領域,中國的衛星導航、通信服務商現在還算不上第一陣營。第一陣營還是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中國在第二陣營里面處于老大的地位。然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拓展市場使得中國在這方面占有后發優勢。中國的優勢還在于,導航服務的精度比較高,而且到2020年將實現全球覆蓋。在提供導航服務之外,中國還能提供短信息內容等服務。
吳曉文認為,以往,包括國際移動衛星公司Inmarsat在內的國外衛星行業巨頭占據著衛星通訊市場,國內應用的衛星通信常用技術七八成由國外廠商供應。而現在中國衛星通信行業發展迅速,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中國企業更傾向于使用本土的衛星通信設備和服務。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國內衛星通信企業未來有望成為行業領頭羊。本土品牌華為、中興在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崛起很可能在衛星領域重現。
美國仍有先發優勢
不過,中國衛星通信公司在全球的競爭力仍面臨不少挑戰。宋忠平表示,從成本端而言,GPS成本相對較低,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無論是硬件成品還是其他服務相對價格較高。隨著北斗系統包括中國的通訊衛星不斷在“一帶一路”及全球范圍內實現信號覆蓋,中國會想盡一切辦法降低整個服務的使用費,提供更好的性價比。這樣中國才能和美國的GPS以及美國的通信衛星形成競爭優勢。
吳曉文認為,就衛星通信核心技術而言,中國還有一定差距。雖然現有產品的差距不大,國外起步早,中國企業進步非常快,技術上差不多在同一水平,但是對于未來產品,國外還是在引領。不過,很多中國企業已經投入很多資源參與新技術研發。在他看來,中國通信技術目前在世界的水平相當于手機的3G時代。2G時代中國基本處于追趕、模仿的狀態;3G時代則是在跟隨,市場份額國外廠商仍占優;4G時代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已超越國外同行;5G時代中國企業將居于領導地位。
宋忠平認為,雖然中國按照自己的“三步走”計劃正在實現全球覆蓋,但畢竟美國GPS已經實現全球覆蓋。其先發優勢對中國形成挑戰。中國導航服務要想和美國形成競爭,還需較長時間。▲
環球時報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