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傳穎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14日宣布廢除奧巴馬政府確立的“網絡中立”原則,引發美國國內大規模的反對和批評。批評者認為,此舉將嚴重影響互聯網自由和公平,并損害普通用戶利益。
實際上,“網絡中立”原則自2015年確立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它的基本思想是互聯網信息服務商應平等對待所有用戶訪問,不能通過流量或網速控制干涉網絡使用,以保證網絡數據傳輸的“中立”。“網絡中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電信法,后被沿用到互聯網服務領域。但對互聯網信息服務是否屬于“公用產品”,美國上下多有分歧。因為如果它算是直接關系廣大用戶生活的“公用產品”,類似電力、自來水等,就需政府嚴格監管。但如果不是公用產品而只是普通商品,就應按照自由競爭原則,政府不應干涉運營商的經營活動。
這就是為什么在這次FCC投票中,3名共和黨代表和2名民主黨代表會有截然不同的立場。它實質上也反映了兩黨根本性的理念分歧:共和黨一直主張“小政府”、避免政府過多干預,民主黨則是相對的“大政府”觀念,強調發揮政府作用。
除了兩黨政治理念,關于“網絡中立”的爭吵還涉及網絡權力和利益在傳統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間的劃分。傳統電信運營商們認為,“網絡中立”嚴重影響它們的利益,互聯網發展的紅利都被谷歌、臉譜等互聯網公司占去了。
互聯網公司們則認為,不應歧視性地對待互聯網用戶和企業,特別是過去就曾發生過傳統電信運營商暗地限制特定軟件和服務的現象。廢除“網絡中立”,等于給了運營商操縱互聯網流量的權力,這種聲音也得到了消費者團體的贊同。
在這場博弈中,雙方都以保護普通用戶的名義爭取民眾支持,但最后顯然是陷入了政治上的相互攻訐和經濟利益上的你爭我奪。博弈雙方實際上并未真正顧念普通用戶的利益,相反,只是打著“互聯網自由、公平”等的幌子,掩蓋背后真正需要嚴肅討論并會帶來重大影響的問題。
這反映了當前互聯網治理領域泛人權化、泛自由化討論盛行,而對真正的用戶利益卻缺乏應有關注的趨勢。廢除“網絡中立”原則并非“互聯網的末日”,但如何真正保護用戶利益確是美國上下需要嚴肅對待的重大問題。▲
(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