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菊
大多數幼兒園的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和“小皇帝”,家長幾乎什么事情都慣著他們,導致孩子獨立自主生活能力較差,怕吃苦、怕困難,遇到一點挫折就受不了。現在的孩子聰明、活潑、乖巧,幾乎什么都不缺,唯獨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怕困難的勇氣,所以從幼兒園開始培養孩子的堅強個性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體育課訓練孩子的技能,在運動中教會孩子不怕苦、能吃苦,是幼兒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所在。
一、當前幼兒園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現狀
在幼兒園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倡導客觀、公正、科學評價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但現實生活中,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科學”的內涵,認為只有用賞識、表揚、激勵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賞識孩子、尊重孩子就變成了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式的呵護,教師不敢輕易給學生半點批評,甚至當學生違反課堂常規等基本規則時也一味地姑息遷就。公式化的、千篇一律的賞識如果長期使用,不僅會讓學生覺得空洞而缺乏誠意,而且會使他們變得嬌氣、脆弱、任性,性格中缺少了必要的堅韌,造成心理上的缺陷,不少孩子常常是事情還沒開始做,便先提出一大堆擔心,或是尚未進行實踐活動,就自以為不行而放棄嘗試。
適度的挫折教育更是在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中必不可少的。現實生活中挫折發生不可避免,學生受挫心理形成十分復雜,無論挫折的原因來自主觀還是客觀因素,都可能使學生產生緊張焦慮、憤怒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體育的特殊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激烈競爭性,勝負是體育競賽永恒的主題,成功和失敗是參與者都會遇到的,沒有哪項活動能使失敗成為如此正常和自然結果,由于體育的特殊性,充分利用體育的功能來彌補以上的不足是切實可行的,也是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要求體育教師在完成體育工作的同時,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使體育教學成為學生良好的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培養孩子抗挫能力途徑和方法
(一)設置小挫折,培養孩子意志。過多的成功體驗麻木了學生,使其不能感受到成功與失敗的不同心理感受,長此以往他們會忘卻了失敗的滋味,他們會忘卻如何來面對失敗與挫折,降低了學生的耐挫力。以致面對挫折手足無措,經歷失敗時會悲痛欲絕。因此,我們要認真處理還給予成功體驗的時機與方法,使其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感受與成功決然不同的失敗的心理感受,為提高耐挫力創造條件。
面對挫折孩子普遍都具有惰性,怎樣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加壓”法不失為一“良劑”。運用這種方法,首先,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和所教學生有比較深的了解,設置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環境;其次,要鼓勵學生正確認識困難,讓他們形成活動概念。例如:幼兒籃球教學中,男同學大都興趣較高,而大多數女同學無精打采,經過了解原來大都是不會,就沒興趣,不想學,有的同學甚至說:“老師還不如讓我們自由活動,籃球我們不喜歡。”這時教師要采用“加壓”的方法幫助其改變認識,擺脫困境。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否則不能參加下一個游戲。教育學生一定要有責任感,學生面對挫折一定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最大潛能。不會籃球的同學也能認真投入學習;會打籃球的學生很快顯示出他們的水平,完成任務后也來幫助不會的同學。經過幾課時,學生對籃球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后打籃球的人多了,難得的是原來討厭上籃球課的女同學也有不少在玩,籃球課成了學生歡迎的課之一。
(二)正面鼓勵,幫助孩子戰勝困難。體育課是大多數孩子比較喜歡的課,做游戲,搞活動,打球,訓練,充滿新奇新鮮的刺激。但是在練習中,很多學生也常會遭遇尷尬,因為沒有體驗,對一些訓練項目,他們怕動作不到位,怕練習失敗,更怕同學們的嘲笑譏諷,怕老師的訓斥。因此,首先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多用鼓勵語氣,尤其是當學生訓練失敗時,教師要采取安慰的形式及時疏導與指導,態度要和藹、耐心細致,以鼓勵為主,切忌挖苦諷刺,并及時進行心理修復性訓練,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消除恐慌心理,樹立成功信心。
例如:王聰同學由于個體矮胖,活動能力差,怕上體育課,各類考試基本上不及格。這個時候教師的鼓勵,對培養學生的抗挫力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讓他喜歡體育課,老師首先與他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信任、鼓勵的態度去對待他,以一顆真的愛心去感召他,幫助分析原因。然后進行動作指導,教學過程中某一次做得比較好,應及時肯定,有一點進步時立即表揚。同時幫他制定一個計劃:要求每天上下學盡量徒步到學校,每天睡覺前完成15個以上的仰臥起坐。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這位同學有了很大的轉變,上課不再畏縮不前,也成為運動場上的“常客”,雖說動作遲緩,但已樂于參加考試,且能及格了。
(三)巧設競賽,重樹自信心。運用體育競賽的公平競爭、激勵對抗的特點,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比智、斗勇,挖掘學生的運動潛力,以便戰勝對手、戰勝自我,獲得勝利。通過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讓學生經歷失敗與勝利考驗,明白成功、獲勝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而挫折和失敗則是經常的。采用錯位競賽,讓每個孩子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與體會失敗的挫折。
如在接力比賽中,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學生因為本組輸了而埋怨這個埋怨那個,有時兩個小組互相爭吵。這時教師要進行適當調整,如果剛才的游戲是接力賽跑,教師可以立即變成“蛙跳”接力、“火車”接力等等,總之在不斷變化中讓每一組都能嘗試成功與失敗。又如在乒乓球比賽中,有的學生因為輸了球而亂發脾氣,掉眼淚,摔板子,有的就站在一邊不參加比賽了,說:“真沒勁總是輸。”這時教師要合理進行組合讓幾個水平相對低一點的學生與之進行比賽,乒乓水平高的學生做一會兒裁判,盡量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在不斷變化中,學生興趣大增,有時也邀請老師與他們比賽。在各類競賽中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好比賽,更重要的是對其比賽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
對于那些想贏卻怕輸的對手挑戰,應格外加以重視,在進行各種競賽時有意識地多給這些學生參與機會,采用各種激勵的方法,做到既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又能使其感受到成功與失敗的不同心理感受,使學生的心理更趨于成熟。賽后要認真講評,特別是對于失敗者更應認真分析,幫助其找出“為什么會敗”,并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失敗,使其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做到敗者不餒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斷努力爭取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