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華
當代教育和信息技術的關系日益密切,面對于需要全面發展的學生,已經厭倦了單純性的說教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對于信息技術卻是翹首以盼,如果能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實現知識呈現的最大化,那將更好的實施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順應了學生素質化教學的步伐。要跟上信息化時代,現代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正確指導下,讓教學結合信息技術應用共同創新。以下是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來淺談在信息環境下教師應做好哪些準備和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一、了解教學環境,熟悉技術需求。
作為教師,要想很好的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一節課的內容,一定要了解所授課班級的教學環境,包括教學設施、所教科目、所教學生。對已有的教學設施設備性能要了解,并熟練使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接觸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廣,對各方面知識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對信息化環境之下設計的內容,學生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點,并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其對知識的欲望。
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熟悉最基本的教學內容,掌握所授的內容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技術手段能達到最佳效果,只有先了解了這些,才能夠制定正確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為教學的正常開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設計策略方法。
1、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在教育上,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幼稚無邪、天真活潑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從無知到有知,從消極到積極,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被動到主動,從 “要我學”到 “我要學”,變外在的學習動機為內在的學習動機,要想變被動為主動,不是無條件地自我自然轉化,也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地、有趣地、主動地、自愿地接受知識,做學生喜歡的教師。所以教師的自身素養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對一門課的喜惡程度。這也需要教師時刻關注自身發展,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為自己充電,滿足學生一滴水的需求。
2、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為了順應新課改的目標與要求,即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創造性的發展,提出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本著無限的興趣和活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學生自己運用先進的現代工具自行查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給學生問的權利,做的過程交給學生,激活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行探索完成學習目標,體驗探索的樂趣。
3、積極探索創新形式。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給課堂教學效果帶來了實質性的變化。可以說學科教學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了,另外信息技術課程本身也越來越趨向于整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適應于自身教學的信息技術手段,創造性地應用到教學當中,將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轉變為能力的提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
4、講究方法多樣性。
當前,教師能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引領課堂,適應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性格特點。然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不同的學科應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突顯與學科內容相融合的特點,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不是單純的為學而學,而是在能力培養中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整體認知發展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課件作為多媒體教學中必不可少。在設計制作中,一方面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優化設計,另一方面在表現形式上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課件內在知識內容的組織結構,體現著課件設計者或教師的思想軌跡,不僅提供了知識、信息,同時還包含了對它們的分析、推理。學生以課件為載體進行一系列的思維運轉,經過反復的練習后,這些知識得以內化成為認知留存,使學生能順利地通過形象具體的多媒體信息內容,進入到邏輯思維層面上來,融入到他們的思維之中,從而實現了思維的自然過渡,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多媒體教學適當利用會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面也加寬,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認知的發展。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教學不僅要促進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促進學生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要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展。我們不能再單純以說教的形式在課堂里講理論課,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采取文字活潑、形象生動的文配圖等形式向學生傳遞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擺脫傳統教學理論時的枯燥乏味,也能讓師生在趣味和輕松中提高自己,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