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家芹 程曉東
適宜·適量·適合
——以50米×8往返跑為例談小學生運動負荷的控制
文/趙家芹 程曉東
如何檢測一堂體育課的質量?怎樣的體育課才是優質的?這一直是體育教師討論的熱門話題。筆者認為,一堂優質的體育課學生應該承受合理的運動負荷,并且在此負荷下達成體育技能的學習。課堂設計合理的運動負荷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教材定位要適宜、因人而異要適量、檢測方法要適合,應本著適宜、適量、適合的原則預設及調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教材適宜;因人適量;方法適合
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面臨區里的體質測試抽測,在抽測的前期,教師會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利用幾節訓練課進行50米×8往返跑,有些老師在40分鐘的課中可能會跑3個或者4個往返。50米×8往返跑屬于速度耐力項目,運動負荷屬于中上,如果整堂課都進行練習的話,練習密度比較大,學生容易疲勞。
1.教學目標過高,超出學生運動負荷
教師為了追求成績的提高,目標定位過高,把40分鐘的體育課變成了訓練課,練習的強度大、時間長、負荷量大,運動量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可能會造成學生膝蓋等方面的損傷,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被迫參與練習。
2.教學內容過多,學生身體較難承受
一般的體育課是一個主內容加一個輔助練習,有些課堂選擇多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明確,運動量過大,導致學生身體不適應或者出現傷病。
3.教學環節過密,無學情調查效率低
有些課的教學環節太多,一個練習接著下一個練習,學生無選擇性,只是一味的練習,雖然練習的強度和密度上去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反而造成了學生的身心疲勞,課堂效率降低。
1.教學目標適宜,運動負荷恰到好處
一堂優秀的課,教學目標要適宜,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達到的目標才是適宜的教學目標。關鍵點在于對教材的把握要準確,吃透教材,教學目標要與當前學生的接受能力相符,運動負荷的確定要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做到恰到好處。
2.教學內容適宜,學生運動愉悅接受
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來安排運動負荷,不同教材內容,運動負荷各不相同[1](表1),因此實際的授課期間要準確分析教材的特點,以此作為運動負荷安排的依據。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練習的組織形式來調節運動負荷,如通過兩種不同強度的教學內容的交換練習來刺激學生的練習,從而改變練習的負荷,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練習,身心愉悅。

表1 不同教材內容對運動負荷的要求
3.教學環節適宜,學生身心健康納悅
首先,在備課中精心計劃每一個環節,可以通過預設來計算學生的練習密度,確定教材的運動強度,從而保證練習的時間,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學習運動技能,提高課堂質量。其次,教學組織與調動能力,在課堂中,盡量減少隊伍的調動,保證學生的合理練習時間。再次,改進教學方法與技巧,教學中精講多練,采取有效的練習方法,提高練習效率。最重要的是教師對課堂中運動負荷的調節能力,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狀況及時調節學生的運動負荷,如練習強度過大則應該降低練習的密度等。
學生在進行50米×8往返跑,運動成績好的同學已經是第4次了,運動能力弱的學生還在跑第2次。教師在一邊拼命的喊“XX同學你能快點嗎?如果達不到優秀請再重新跑一次。為了不再這么辛苦,你們快點啊!”結果教師拼命的喊,學生仍無力的跑。班里的那幾個小胖子干脆跟老師說:“老師,我慢一點,直接跑兩次行嗎?”
1.忽視學情重結果,運動負荷不適量
這樣的課堂很常見,教師在意的是學生的成績,達不到目標就一直練下去,這樣超負荷量的練習對學生來說不適應,導致學生出現過度疲勞,甚至運動損傷。
2.含糊不清光運動,學生興趣不濃厚
只有齊頭并進才會激起學生的運動熱情,當實力懸殊太大的時候,往往運動能力強的學生不能完全發揮他的水平,因為沒有對比、沒有競爭,他的那股拼勁也就小了。對運動能力弱的學生來說,更是打擊太大,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想,已經這么差了,也沒有必要努力了。
3.統一標準一刀切,學生運動無追求
因為小學是不分模塊進行的,以自然班為授課單位,一個自然班存在男女差異、運動強弱的差異,而我們的體育課往往是統一的練習,統一的評價。這其中會有一個現象:運動能力強的學生能力提升很快,而運動能力弱的學生越來越不喜歡體育課,因為他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達到優秀的標準,有些學生干脆放棄練習,自暴自棄。
1.調查學情很重要,“知人善用”要適量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安排運動負荷。每個孩子適合多大強度的練習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在練習的時候可以對幾個比較特殊的學生單獨設定運動量。
2.細致分組是關鍵,“男女強弱”要分清
小學男女生的差異不是很大,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身體素質高低,可以分強弱組進行教學,根據不同的組別安排不同負荷的運動。
以六年級50米×8往返跑為例:通過一次測試,將班級分為三組,能力強的學生為一隊,命名為“神鷹隊”;能力中等的學生分為一隊,命名為“小鹿隊”;能力弱的學生為一隊,命名為“神龜隊”。練習評價也分為三個檔次,如果每次練習達到目標就可以休息或者進行其他練習,如果達不到標準再一次進行練習。這樣可以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來合理安排運動負荷。(表2)

表2 教學分組
3.分級跳躍促興趣,“各有千秋”來展示
恰到好處的評價,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進步。在課堂展示中不能一直讓優秀的同學展示,全面開花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分組練習中除了制定適量的運動負荷以外還要有適量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這樣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看到每個學生的進步。
課中,在練習50米×8往返跑,教師在報成績的時候,遠處一個學生吐了,問其原因是,由于學生體質差,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以后過于疲勞,導致嘔吐。
1.“片面”檢測不全面,發生問題難預料
50米×8往返跑練習中如果以自然組為單位進行,那么學生的差距勢必會拉大,一部分學生已經跑到終點,而一部分學生還在遠端,這個時候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可能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測的意外。
2.“經驗”檢測不權衡,誤差難免會出現
有時候教師僅憑個人經驗來判斷學生的運動負荷水平。由于學生人數多、個體差異大的問題,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孩子面面俱到,難免會造成一些意外的發生。
3.“精細”檢測不可取,運動差距難控制
一線體育教師課務繁重,一周16節甚至二十幾節課,不可能每節課都去測量心率,更不可能每節課測量練習密度。
1.自我檢測先評價,自身素質掂分量
幫助學生對自身運動能力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表3),使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從而自主選擇合適的運動負荷。

表3 運動自查表
2.科學檢測有數據,自主選擇運動量
小學高段的學生可以講授測量心率的方法,找到脈搏,測10秒鐘心跳的次數,乘以6,計算1分鐘的心率,在一定時間的運動后由教師統一計時,學生自己測量心率,根據數值自主選擇運動量進行練習。
3.自測互測兩相宜,負荷調控有依據
小學低段學生要以最直觀的感受為主,如流汗量大小、身體部位是否疼痛、呼吸是否急促等比較簡單易懂的方法來檢測自己運動負荷的大小。學生通過這些方面自己或者同伴之間相互的檢測運動負荷,把自己的感受與同伴的結果告訴教師,教師以此為依據及時調節課堂的運動負荷。
G623.8
A
1005-2410(2017)11-0006-02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小學 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