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桂彬
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優化方案探究
文/曹桂彬
本研究采用了文獻資料、數據統計、對比試驗等研究方法對新形勢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進行問題發掘和解決方案探究,旨在提高本地區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和教師專業素質,為新形勢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新形勢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優化方案主要內容:1.實施“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提高教學質量。2.體育“動”教材建設,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合到常態教學中。3.建立“互聯網+微體育”平臺,共享資源。
新形勢;小學;體育教學;改革
近年來,體育教學改革伴隨我國體育大環境的改變、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出臺、三大球運動的振興、國民體育意識的空前提高,改革越發激烈,矛盾也日漸凸顯。在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中,我們發現在教改中的幾個傾向:一是重達標,輕課程,體育課幾近訓練課,反復強調和練習達標項目,課堂乏味,興趣缺失;二是重課程,輕達標,造成課堂歡聲笑語,達標數據弄虛作假;三是意圖兩者兼顧但是礙于各方面局限,不得不向某一方面傾斜,“達標”和“課程”對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對如何明確體育教學的目標,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等問題感到不同程度的疑惑。筆者認為在教學改革中應當順應現目前新的形式,在調研、測驗、實踐的基礎上“大膽建設,小心求證”,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促使“健康第一”得以貫徹和達成,結合體育學科特點和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為該地區小學體育教學的健康、快速發展尋求最佳方案。
體育教學方法和內容應該是為達到體育教學目的而獨有,應該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法,但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內的體育教學方法與其他一些學科卻如出一轍,因此重新優化學習內容和方法是改革的需要。綜合國內外教改理論實踐經驗,加強學生基本技能學習、增加教學時間和運動量、采用游戲的方法對小學階段這種基礎性、年齡層次高跨度性的教學較為適宜。目前,各個學校都在申報“三大球”布點,或者是某某體育項目特色學校,“足球進校園”“足球課”等更是大行其道,每天40分鐘大課間活動和每周兩次課外活動已成常規配置,在這種形勢下可以實行“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的教學改革。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方案,首先按本校或本區域的學生實際情況規劃出1-6年級12個學期內實施和循環實施的項目,立項時必要考慮的是教學目標、過程、方法、設計和評價。
以德陽市廬山路小學為例:該校共有6個年級,2200余名學生,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劃分為一個年級一個組,分為三個水平階段,在立項時采取一個水平段4個項目循環的方法,小學二年級兩個學期分別以“50米跑”和“一分鐘跳繩”為教學項目。在上學期,圍繞50米跑,設計以個人競賽游戲和接力游戲為內容,將游戲內容列為教學單元模塊,在教授過程中,教師主要講清楚游戲規則、在游戲中穿插講解專業的技術動作,特別提醒的是,在游戲中不要以學生動作不規范來打斷游戲的進行,甚至采用單獨的技巧練習和規定使用技術動作的游戲,這樣會讓學生在游戲和訓練的概念中產生模糊的定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應當在游戲的休息間隔中、在運動量上來的同時,講授示范動作,讓學生在投入下一個游戲中時不自覺的模仿教師的動作,在小學低段形成“寓教于樂”的教學氛圍。場地以空曠畫有線的球類場地為主,器材采用自制的紙質材料,學法上采用模仿跟隨的方法,但在教學設計上卻要體現50米跑的主題。學生的評價采取多次自評和班內互評的方法;教師的評價以教學過程的完成度為主,采取自評的方法,總結性評價采用30~50米的個人計時跑和小組接力賽的限時比賽來完成。在水平二和水平三(4~6年級),側重于球類學期項目教學,不僅優化了師資配置,同時也為學生享受體育、集中感受體育文化氛圍、開展專項體育賽事等做好了鋪墊(表1)。
該校采取這種模式,把小學6年12學期的教學內容融合在學期項目中,這樣做的好處有:1.以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為目的;2.能完成每一學期內的定量評價和一個水平段的定性評價;3.培養了學生運動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加體育活動;4.學生的體質健康達標率明顯提升;5.利于小學時期學生體育生涯部署,實現學有所得;6.優化了師資和教師專項配套,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7.細化了體育分科,形成了系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通過對同一年級8個班,分兩組進行“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的教學和傳統模式教學的對比,在學生的體質健康達標率上,運用此方案教改的班級達標率要高于其他班級,且年級越高,越發明顯;其次是學生自我鍛煉的意識明顯高于一般班級,在教學中,學生能夠主動的從各方面獲取該項運動項目的信息,會用學過的運動項目進行體育活動,參加該項目的體育競賽,懂得如何欣賞該項目;第三,體育教師在教學業務和教研能力上明顯增強,學校體育氛圍濃厚,教改加強了整個班級和學生對體育文化的了解和熏陶,改變了以往“全面發展、全面平庸”的體育教學狀態,進入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樂”的新常態。

表1 小學體育課學期項目教學參考安排表
面對小學生這一群體,用游戲來引導教學內容,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和承受能力;用項目來帶動教學,符合社會關注教學過程的希望,使得二者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武器。不再單單憑借學校每年網報的數據來監測小學生的體質,從重視結果轉變為重視過程。
實施“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的德陽市廬山路小學,在2013年德陽市小學體育項目抽調考試名列全市第二,2015年德陽市小學體育項目抽調考試名列全市第一(表2)。

表2 實施“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后調考情況表

表3 實施“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后各運動隊成績統計表
“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還帶來了體育后備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尤其是在足球教學和籃球教學中,該校在4年級開始足球項目教學,同期進行校內年級足球聯賽,到該年級學生進入5年級,即有3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被發掘進入市青少隊訓練和參加比賽;同時,學校各運動代表隊成績也得到質的提升。到2016年,該校足球、籃球、健美操均收獲全市第一名(表3)。“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在廬山路小學的成功,使得細分項目教學成為德陽市區小學體育教改的一次有效嘗試。
采用GIF動畫圖片的格式將學期項目教學內容制作成動態圖片庫,讓體育教材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動”起來,方便師生在任何媒體上享受體育學習帶來的快捷、樂趣。解決了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學生沒有教科書的尷尬,或許會讓體育教研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GIF是將多幅圖像保存為一個圖像文件,從而形成動畫。任何一個能使用手機或者電腦的人分分鐘就能輕易制作出一張GIF;GIF能提供一種“動態的直觀”,打破以往單憑掛圖和教師示范展示體育技術動作步驟的傳統,學生能客觀完整的看到整個動作細節和銜接;GIF體積小,并且能夠形成“慢動作”。這樣一部可以“動”的體育教材更加適合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要求。教師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動”教材編制中,參照上文所述的項目分類,一個項目可以使用多個GIF圖像描述,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教材從多角度學習了解這項運動或某一技術動作,達到指導學生學習和鍛煉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加其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GIF動教材往往是教師輕松的利用手機即可錄制,學生和家長也可在課下用手機和電腦制作,用來體現自己對某項動作和技術的掌握程度,形成“動日記”,既有利于教師及時評價和反饋,還有利于學生課下互評和作業,直觀展現學生在體育教學當中的成長。把教學和生活互相融合,在生活中隨時感受教育,而不是把教學局限在學校范圍內。一部體育教學的“動”教材,既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體育學習更輕松的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當中,而且充分體現體育教學的特點,在常態教學中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為體育教學的深入改革打開新的思路。

表4 “互聯網+”通過微信進行體育技術動作教學表
利用“班級朋友圈”和學生家長建立運動技能互贊互評活動,家長利用微信“小視頻”功能或發布GIF動態圖片功能,錄制并發布學生學到的運動技能,家長或學生可以單獨私信給體育教師,老師根據技術動作的完成情況加以指導,并可將動作技術完成度好的視頻或GIF圖片通過朋友圈轉發,作為班級學習成果和榜樣,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期實行實際上是借助了微信互聯網平臺發布體育教學的“微課程”,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點評,還可以錄制自己的示范視頻供小學生在網絡平臺再學習。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朋友圈”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和“共性”的問題有針對性的研究,制定適合的教學設計。學生間可以在網絡上對學過的運動項目進行拷貝和再學習;兩種教學評價系統依靠互聯網和手機、電腦的應用程序可以同時進行。通過資源的整合,可以緩解體育教師密集的工作時間,使得體育教師的教學效率得到提升,擴大體育教學的關注面,提升了體育學科和體育教師的地位。
目前許多學校已有不少的班級開始建立類似的微信朋友圈,筆者所在學校曾在小學5~6年級分別進行了有微信朋友圈教學和無微信朋友圈教學,發現經過微信朋友圈教學的學生在課堂上興趣更濃,效率更高,對課堂內容的接受和消化程度、身體對技能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都大于沒有進行微信朋友圈教學的學生。且網絡的溝通更能釋放出該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低年級對此的應用更多的還是依賴家長的支持,但通過班級微信朋友圈的建立,也加強了家長和體育教師間的溝通,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得到家庭的支持打開了一扇大門(表4)。
綜上所述,在目前社會發展、教育進步以及人民群眾新的需要的形勢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傳統教學、項目教學、信息技術、互聯網都成為小學教學改革中需要統籌的新因素,且在面對改革的阻力時,這些新的因素必須統一起來,成為改革的利器,推動體育教學在改革中繼續向前。筆者和本校的一批體育工作者在教學一線中突破保守思想的桎梏,“大膽想象,實踐求證”,以為小學體育教改尋覓適合的方案為教科研己任,實施“項目帶動教學,游戲引導內容”來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小學體育“動”教材建設,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合到常態教學中;建立“互聯網+微體育”平臺,共享資源,把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作為學生終身體育的起點,身體健康和素質提升的基石,探究最佳方案,做質量最優、吸引力最強的體育教學。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