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霞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焦慮、抑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郭玉霞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癲癇;延續性護理;焦慮;抑郁;生活質量
癲癇是一種慢性大腦功能障礙疾病,由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引發[1]。因癲癇發作無法預測,多數患者擔心其發作受到外界歧視或對外界造成傷害,而逐漸脫離社會群體,導致其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及預后[2-3]。筆者對40例癲癇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分析其對焦慮、抑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癲癇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0~59歲,平均(37.68±9.85)歲;平均病程(8.14±2.90)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9~62歲,平均(38.10±10.01)歲;平均病程(7.87±2.85)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制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中癲癇診斷標準[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癥狀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出院指導等措施。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接受為期6個月的延續性護理干預。①出院前準備。由患者或家屬填寫隨訪護理記錄單,包括患者姓名、住址等基本資料及生活自理程度、癲癇類型、發作頻次、治療用藥等信息;發放包括癲癇誘因、發作護理、日常用藥指導、健康生活習慣指導及患者關注度較高的學習、工作、生育等內容的健康教育手冊;發放病區醫生及負責護士聯系卡;告知患者隨身攜帶身份識別卡,正面印有姓名、家庭住址、家屬聯系方式等信息,反面印有癲癇發作現場急救處理指導。②電話隨訪及家訪。出院前3個月進行每月1次的家庭訪視,由責任護士了解家屬對患者的關心程度及患者的休養情況,詢問癲癇發作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應對疾病發作,強調家庭護理的重要性,必要時可與社區或單位取得聯系,幫助患者獲得更多社會支持。電話隨訪亦由護士不定期進行,在患者癲癇發作時,電話指導其預防骨折、窒息、咬舌等。給予患者及家屬充分的心理支持,避免因處理不當而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損害。③健康講座。每隔2個月舉行1次病友座談會,根據患者需求組織相關知識講座;模擬癲癇發作,指導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自我護理和家庭護理;由癲癇治療成功病例發表講話,樹立榜樣,激發患者及家屬治療的信心,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促進其社會功能的恢復。
評價指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5]測定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水平,得分高,則焦慮、抑郁程度深;采用我院自制量表測定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水平,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SAS、SDS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4.35±12.7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11±13.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癲癇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多數患者需長期服藥,但其社會能力受限,因而經濟負擔較重,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生活質量水平不高。臨床實踐證明,多數癲癇患者發作控制后即要求出院,住院時間較短,往往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6]。
延續性護理干預是住院期間護理工作的延伸,對延續治療護理效果有積極意義[7]。本研究中,由責任護士進行每月1次的家庭訪視和不定期的電話隨訪,充分了解患者在家休養期間的用藥情況。癲癇發作類型及次數、家庭及社會支持等情況,針對部分患者因社會支持不足而產生的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由責任護士與社區或單位進行溝通,幫助患者獲得更多心理支持。部分患者擔心發作會對身體和自身形象造成損害,因而無法正常投入學習、工作、結婚、生育等生活中,本研究通過發放健康手冊,消除患者對癲癇認知的不足,通過制作身份識別卡提高患者自信,免除患者對癲癇發作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救助的擔心,幫助患者充分融入正常生活工作中,提高其生活質量。癲癇患者家庭成員的健康知識宣教是延續性護理干預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是患者獲得社會支持的基本單位,可保護并促進成員的身心健康。因此,本研究在隨訪過程中,充分注意家庭對患者的關心程度;在癲癇發作時,通過電話給予指導,最大程度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心理支持;在病友會上,為患者及家屬樹立成功治療榜樣,建立康復信心,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癲癇患者接受延續性護理干預有助于舒緩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顯著改善。
[1]郭韜,張波,武江,等.藥物難治性額葉、顳葉癲癇患者認知功能評估及影響因素對照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6,15(10):1004-1010.
[2]朱培培,卓文燕,陳玲.癲癇患者焦慮抑郁、社會支持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4,40(9):527-531.
[3]孫金,丁成赟,張青,等.成年難治性癲癇患者體質與生活質量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8):13-16.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38-106,177-182.
[5]陳文澤,陳雪芬,張君青,等.軀體化障礙者的治療及其神經電生理指標的變化研究[J].浙江醫學,2016,38(10):688-690.
[6]張靜,王凱旋,盛放.聯合家庭式干預對癲癇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4):663-664.
[7]楊海苓,王萍,侯文秀,等.醫院-社區-家庭三元聯動延續護理平臺的設計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9):1133-1137.
2017-01-04)
百華苑專欄征稿
2018年我刊將開設新的專欄——百華苑,每期都有不同的主題。現針對“百華苑”專欄面向廣大作者征稿,征稿論文種類、風格不限,如某一病證專題,或理論,或醫案,或特色治療,或驗方驗案,或臨床觀察。詳情請關注《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官網:www.zgmjlf.cp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