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競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研究員) 編輯|柳佳
母乳寶寶吮吸的小秘密
文|蔣競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研究員) 編輯|柳佳

“使出吃奶的力氣”,說的可是寶寶吃奶時,含住媽媽乳頭奮力吮吸、使出全身力氣的小模樣。那么,到底寶寶吮吸媽媽的乳汁是怎么回事呢?
寶寶剛出生時只能進食液體類食物,主要是母乳或其他乳類,這時的進食是以吮吸的方式進行的。可是,寶寶的吮吸是怎么學會的呢?母乳寶寶跟配方粉或奶瓶喂養的寶寶吮吸方式一樣嗎?關于母乳寶寶吮吸的小秘密,聽聽專家的說法。
吮吸反射是哺乳動物及人類嬰兒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一種,是最重要的本能活動之一。
吸吮反射指的是當用乳頭或手指碰新生寶寶的口唇時,寶寶會相應出現口唇及舌的吸吮嚅動,會緊緊地把乳頭或手指吮吸住。正是因為存在這種反射,剛出生的寶寶并不需要任何人教導,只要含住了媽媽的乳頭或是奶嘴,自己就會開始吸吮奶水。
其實,吸吮動作并非出生后才出現的,寶寶早在出生前的胎兒期就有吸吮動作了,很多準媽媽會在B超檢查時發現寶寶在吸吮自己的大拇指。那時寶寶并不需要自己進食,但胎兒的舌頭上有很多神經末梢分布,所以十分敏感,可以感知物體的形狀、大小與質感。對于胎寶寶來說,吮吸并非滿足進食的欲望,而是在探索自己的身體,是利用觸覺來探索外在世界的第一步。
在出生后3~4個月,寶寶的吮吸反射自行消失。這是因為此時寶寶已經學會了主動進食,不再需要這種本能幫助他吃奶了。但在睡眠或其他一些場合,仍能在一段時期內看到寶寶的自發吮吸動作哦。
雖然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雖然媽媽的乳頭很柔軟,不過對于寶寶來說,吃媽媽的乳頭可比吃奶瓶有挑戰多了。因為母乳喂養與奶瓶喂養時,寶寶的吮吸動作是截然不同的。
在用奶瓶喂養時,奶嘴較長,塞滿了寶寶整個口腔,寶寶只需用上、下唇輕輕擠壓奶嘴,不必動舌頭,液體就可以流入寶寶嘴中了。
而在母乳喂養時,寶寶必須先伸出舌頭卷住乳頭拉入自己的口腔內,使乳頭和乳暈的大部分形成一個長乳頭,然后用舌頭將長乳頭頂向自己的硬腭,用這種方法才能擠壓出積聚在乳暈下乳竇中的乳汁。
所以,奶瓶喂養時寶寶相對省力,容易得到奶水;而母乳喂養時寶寶需要很用力地吮吸才能刺激泌乳和噴乳,并最終得到乳汁。
如果給寶寶先用奶瓶,一定要當心他“偷懶”哦。因為寶寶吃了容易獲得乳汁的奶瓶之后,可能會因為用過奶瓶而拒絕母乳呢。這被稱為“乳頭錯覺”。為保證成功的母乳喂養,避免產生乳頭錯覺,鄭重提醒母乳喂養的媽媽盡量避免奶瓶喂養。
母乳的生成、分泌和射乳是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反射活動,在此過程中腦腺垂體分泌的催乳素和神經垂體分泌的催產素均有參與。而乳汁的生成主要取決于寶寶的需要。寶寶的有效吸吮越多,乳房就會制造更多的乳汁。如果寶寶吸得少,乳房接到的訂單少,分泌的乳汁也會少。如果寶寶完全停止吸吮,或者他從未吸吮,乳房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很快就會減少泌乳量。
寶寶吮吸乳頭及乳暈的刺激可由神經反射傳遞到神經垂體,使之分泌催產素。催產素經血液輸送至乳房可使乳腺內的乳汁排入乳腺小管,再經乳腺大管和乳暈下的小囊從乳頭乳腺管口排出,這個過程被稱為射乳反射。所以,乳汁由腺泡細胞分泌并排入腺泡腔內,再通過乳管從乳頭排出進入寶寶口中。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吸吮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寶寶需要量大時,吸吮會更加頻繁有力,會通過神經反射使母乳量相應增加。
而奶瓶喂養則很簡單,大人給沖調了多少奶粉,奶瓶里就有多少容量,寶寶吸,奶水自動流入嘴里就是了,并不完全是寶寶的真正需求。有時寶寶也會只是想通過吸吮乳頭來滿足自己的口欲。那么,用奶瓶的過程中可能也同時進食了更多的奶水,導致過飽而出現超重。
寶寶的任何器官都需要合理地使用、適當地行使功能才可正常地發育。口腔器官也不例外。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還將慢慢接觸乳類之外的食物,他的口腔和舌頭的肌肉將進一步得到鍛煉。他將不再單純吮吸,而是慢慢隨著新食物的加入,開始學習咀嚼、吞咽。因此,家長要根據寶寶的發育程度給予不同性狀不同質地的食物,以促進口腔功能的完善。
一般來講,滿6個月時開始添加泥糊狀的食物,寶寶可以學習用舌頭將食物從勺子運送到口中并吞咽,之后慢慢過渡到碎末狀食物,可幫助寶寶學習咀嚼。
在食物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可以用奶瓶喂養,而應該使用勺、杯等,這有助于培養寶寶的這些進食技能,實現口腔動作的協調和口腔功能的逐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