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吳穎
“ 小姥爺” :家風就是孩子的競爭力
采寫|吳穎

退休后專職為大小朋友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創辦有“小姥爺講故事”微信號,完全公益,堅持用自己的聲音在這個社會中傳播更多的正能量。

掃一掃,聽小姥爺講故事
preface 家風的傳承是讓孩子知道是與非,給孩子精神和行為上的引導和支撐,更是告訴他必要的知識和常識,讓他們在進入社會時,無論是從能力上、與人相處的方式上,還是從心態上,都更具有競爭力。
在尋找家風話題的受訪專家時,一個叫“小姥爺講故事訂閱號”的微信公眾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不,確切地說,應該是進入了我們的耳朵。它是一個專門用聲音講述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公眾號。當“聲音真人”“小姥爺”韓老師站在我們面前,與我們有了很多次的溝通之后,他對于家風和家庭教育的理解,以及他現在堅持在做的事情,都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相信也可以給父母很多育兒啟發。
家風正,民風則正;家風清,社會則清。但是怎么讓家風正且清呢?韓老師認為,還是要從父母怎么做開始。家風的傳承,把孩子教育得如何,其實都是考驗父母自己修身得如何。
韓老師講了一個他親眼看到的事例:有一次他開車過路口的時候,看到駕駛室里“飛”出一個飲料瓶,過了一會兒,后排座的車窗搖下來,也扔出來一堆垃圾。韓老師特意“印證”了一下,果然后排坐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前面的駕駛者看起來是孩子的父親。他當時就想:父母的榜樣作用果然是巨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實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并且很容易去模仿。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世界,他認識這個世界就是通過觀察父母,他與這個世界用什么樣的方式相處,也源自對父母的模仿。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于說了什么,而是自己怎么做的。所以,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所做的就是影響他的家風,甚至還會影響他的下一代。父母自己不夠勤奮,孩子就很難勤奮;父母不懂禮節、禮貌,孩子肯定也不是個有禮有節的人。如果說,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真的有一條起跑線的話,韓老師認為,那就是他父母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而家風正是在父母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中形成的。
因為喜愛藝術,韓老師每年都要去國外很多次看藝術展、設計展。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國外無論走到哪里,陌生人只要迎面相對,都會禮貌地說:“你好!”他說尤其是有一次,他在自助餐廳里遇到一個看起來剛剛會說話的外國小男孩兒,小男孩兒長著一雙藍藍的大眼睛,獨自坐在嬰兒餐椅里,爸爸媽媽可能去盛食物了。韓老師發現小家伙正用一雙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自己,就對他笑了笑,誰知道小家伙馬上用英文說道:“你好!”韓老師說自己當時既驚訝又感慨,因為問候別人、禮貌地打招呼,在這個國家連小嬰兒都完全是主動做到的,可見并不是難事。我們總說外國的父母如何講究自由、散養,但實際上,對孩子禮貌的教育也非常重視。社會風氣正是源于家風,家風什么樣,整個社會風氣肯定也會是那個樣子的。韓老師說,家風也并沒有那么高深莫測,尤其是對于禮節傳承來講,新家風的建立和傳承也并不需要多么復雜,如果能經常將“你好”“謝謝”“對不起”3句話掛在嘴邊,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就會多很多,冷漠與敵意就會少,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韓老師認為,家風簡單地說也是一種教養——這個家庭的家風如何,看這個家庭中孩子的教養如何就知道了。千千萬萬的家庭如果讓自己的孩子有教養,社會就會呈現正能量。他開玩笑地說,父母們總喜歡爭論是窮養還是富養,其實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教養!所以他在退休之后,專心致志地在做一件事,就是給孩子們,包括年輕人、年輕父母們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很多北京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禮節、禮儀,包括不同節日的問候方式等等。韓老師還有一點說得非常透徹,那就是北京的禮節、禮儀不僅僅只代表北京,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種融合和沉淀,因為北京本身就是歷經幾朝幾代變遷、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地標,而北京今日的風貌、風氣,又在國際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所以北京人講禮兒、懂禮兒,營造有教養、友善、和諧的新風氣特別重要,而這種風氣又需要在萬千的家庭中形成。想形成這種新家風,我們可以先從這3句非常簡單的話開始做起。
家風不僅是對家庭成員的一種約束,其實更能讓一個家庭中的孩子從小就具備很多將來走入社會所需要的素養和心態,成為孩子具備的了不起的競爭力。
韓老師和妻子都記得自己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中有共通的一點,就是做事要有始有終,于是他們對女兒也是這么要求的,無論是學舞蹈還是學書法,必須有始有終。女兒開始有權選擇這件事做不做,但是只要確定了喜歡、要學、要做,就必須有始有終。韓老師記得當時是鼓勵剛剛7歲的女兒參加一次全國書法比賽,女兒也很想寫好一幅作品參賽,就從下午開始一直寫到夜里12點,寫了整整9個小時。剛開始時斗志昂揚,后來越寫越不滿意,一直寫到深夜。小家伙一邊覺得自己能寫出更好的作品、跟自己較勁,一邊又感覺有些委屈,眼淚汪汪的,最后終于寫出了一幅自己和父母都認為是非常好的作品,但眼淚卻忍不住掉下來把其中的一個字洇濕了一點點。但是,這幅字最終拿到了全國書法比賽的金獎。從這個時候開始,做事有始有終這個家訓就已經不用父母再去強調了,變成了女兒融入血液中的一種品質。
韓老師還記得自己的父親經常和他念叨的一句話就是:“做人要厚道。”這么多年來,他也一直是這么去做的。不管自己在什么職位上,也不管自己具體做什么事情,都本著做人厚道的原則。所以韓老師的朋友特別多,而且什么領域的都有,大家喜歡韓老師的熱情好客,但更喜歡的肯定是他待人的真誠和善意,也就是做人的厚道。韓老師總是跟女兒說,和自己喜歡的人處得好不算本事,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處得好,才叫本事。這其中便涵蓋了對人的包容和體諒。女兒從小也是一個很有包容心的女孩兒,和全班同學都相處融洽。韓老師還記得大概女兒上初中的時候腳崴過一次,全班同學自覺地排班接送她上下學,把她背上樓梯,背進教室,人緣特別好。女兒在國外念書的幾年,主動和一個全班沒人愿意與之搭伴的女生做了室友,也相處得很好,完全沒什么障礙。韓老師非常欣慰女兒的善良和厚道,更是覺得這其實鍛煉了女兒進入社會之后對各種各樣事物和人的包容能力。其實,在厚道的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不在物質上進行攀比,生活樸素,也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點上,韓老師對女兒的要求應該說都有點兒苛刻了。他記得當年女兒參加中央電視臺的一次藝術團的演出彩排,韓老師給女兒帶的午餐竟然是饅頭、醬豆腐和白開水。并且告訴女兒,如果你能在一群吃著漢堡包的孩子中間安然若素地吃你的午餐,說明你證明自己優秀的方式不是物質條件。結果那天辛苦的排練休息現場,女兒就坐在一群吃漢堡包、蛋糕,喝飲料的孩子中間很自然地吃自己樸素的午餐,那份自然和自信讓當時的藝術團帶隊老師們印象深刻。至今,從世界著名藝術院校博士畢業歸來,這個當年淡定地吃饅頭的女孩兒仍保持著低調、樸素的生活狀態,執著、努力追求的都是如何創新,為中國藝術設計創造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