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張柏涵(資深播音員,北京市婦聯新蕊計劃特聘專家,中國兒童中心家庭教育特聘專家) 采寫┃張悅 編輯┃吳穎
老了,也要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
受訪人┃張柏涵(資深播音員,北京市婦聯新蕊計劃特聘專家,中國兒童中心家庭教育特聘專家) 采寫┃張悅 編輯┃吳穎

“作為一個常常以朗讀故事這種方式來和孩子分享夢想的人,每當讀到一本不僅僅美麗且有內涵的童書,我就充滿感激——感激語言和文字的發明,讓思想可以從一顆心里涌流到另一顆心里;感激印刷術的發明,讓瞬息萬變的時光可以得到長久的保存;感激圖書館的發明,讓最貧窮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和國王一樣的閱讀,并因此而擁有一個王子般高貴的靈魂。”
她說:“等我老了,還會坐在孩子們中間,或者在舞臺上,繼續為大家講故事、朗讀文學作品。我就定期地坐在那兒,大家自由地選擇時間,坐在臺下靜靜地聆聽。”
這位老了也要繼續給大家講故事、朗讀文學作品的老太太,已經從事播音行業二十年了。并非播音專業出身的她,憑著自己的熱愛和天賦,用自己的聲音闖下一方天地。她曾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輕松調頻(上海)頻道、鳳凰衛視“同步傳播”節目總監,曾帶領錄音團隊為《讀者》雜志錄制了1030個音頻故事。現在,她專門為孩子們在互聯網上創建了繪本頻道“故事時間”,希望能通過“聲音藝術”的創作,將無聲的文學變成一種有聲戲劇,讓孩子們通過“耐心聽”與“大聲讀”來構建具有多種可能性的世界。
在一次朗讀音樂會上,我聽張柏涵老師用情地朗讀過一部作品,叫《書里有一片森林》。在她的聲音中,我聽見了茂密森林里涓涓流淌的小溪穿過颯颯做響的樹林,流過孕育芳香的土壤,不急不緩地慢慢流進心里……她用聲音和閱讀為白紙黑字賦予了生命。雖然之前也通過音頻聽過不少她朗讀過的作品,但這種感覺和朗讀現場是完全不同的。在現場傾聽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聲音就像是一張無形的網把我們緊密地連在一起。雖然,在場的人彼此并不認識,可能也來自不同的家庭,做著不同的工作,但就在那時那刻,因為聲音,大家之間有了強烈的共鳴。這也就是她為什么“老了也要做個朗讀者”的原因,面對面地朗讀和傾聽,對雙方來講都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在這次的朗讀音樂會,還有一對父子朗讀了塞弗琳·戈捷的《山人》。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爺爺在向他的孫兒做最后的告別,爸爸扮演爺爺,兒子扮演孫兒。爺爺告訴孫兒,我即將要去最后一次“旅行”。舞臺上,父子二人沒有任何的動作,就是那樣靜靜地站在舞臺中央,用文學作品的方式對話著、傾訴著。父親平靜的聲音和孩子充滿稚氣的聲音,沒有一絲的夸張和表演痕跡。柏涵老師說:“正是這種最自然、最天真的訴說方式最打動人心。”她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有語言表達天賦,在任何時刻開始朗讀都不晚!她做朗讀音樂會的初衷,就是希望給每個大人和孩子大聲朗讀的自信,為他們創造朗讀的舞臺。
柏涵老師在2015年創辦了朗讀俱樂部。她告訴我們“朗讀的舞臺沒有門檻,所有人都能來”。她開始把無數父母和孩子“領進門”,教導孩子如何閱讀,如何大聲朗讀。教學的場景很簡單:一張大桌子,幾把椅子和若干劇本。除了孩子,每個家長也都會有自己的朗讀劇本。剛開始,許多父母會比較“怵”這件事,但往往為了孩子會硬著頭皮開始讀,甚至是被推到舞臺中央去朗讀。但是,經過幾次練習和不斷體驗,很多父母開始愛上了站在舞臺中央大聲朗讀的感覺,自然也就更加放得開。其實,不僅是孩子需要在大聲朗讀中釋放天性,父母更需要從中回歸天性,找到自己。
聽柏涵老師“故事時間”里的繪本故事演繹,你會發現她可不是照本宣科在念書本上的文字。在每次帶領團隊創作、朗讀一部作品前,她都會反復閱讀它、理解它,然后撰寫錄音腳本,標注好錄音的情緒、制作的提示,再指導團隊一起錄音和制作,讓書本里的文字和內容變得更有畫面感。所以,聽柏涵老師朗讀,更像在聽和看一部有聲電影。比如書上的語句是:“天氣很好,小熊和媽媽去散步了,看來他們心情很不錯。”經柏涵老師改編,這句話會變成一組有趣的對話——小熊說:“哇,媽媽,今天天氣真不錯。”媽媽說:“是啊,陽光燦爛,心情真是好極了。”再“鋪”上一些活潑明快的音樂和大自然的場景音效,文字中所表達的情緒就呼之欲出了。

既然是戲劇,一定有不同的分工,特別是要將一個故事以現場朗讀的方式,通過有聲戲劇去表達的時候,一定會有主有次,有強有弱,戲劇的節奏感和沖突才會出來。所以柏涵老師發現,導演一部“有聲戲劇”,不僅是對孩子表達能力的訓練,這種形式還能極大地促進孩子情商的發展。因為在一部有聲戲劇里,總是會有主角和配角,但有些孩子卻只想做主角。遇到這樣的“熊孩子”,柏涵老師會帶領著孩子們一起做一些游戲。比如讓大家湊在一起用身體搭成一架飛機的造型,搭好后,讓一兩個孩子走開,再請“熊孩子”看一看現在還像一個飛機嗎?柏涵老師用這樣簡單的辦法,讓孩子更加真實地體會到:“戲劇里,每個人都很重要,少了誰都不行。”有時候,一個孩子在上一場戲劇中是導演、主角,而到了下一場戲劇里,可能卻成了只有一句話的配角。這時候,柏涵老師就會跟他說:“你看,你只有這一句話的臺詞,說明這句臺詞有多重要啊!它就是這部有聲戲劇的精華。”待孩子朗讀完,柏涵老師一定不忘表揚這個孩子:“你那句話說得真精彩!”

柏涵老師認為,朗讀不應該只發生在舞臺上,更多的時候應該發生在每個家庭里。當父母對朗讀變得越來越有自信,開始享受到朗讀的快樂時,就會樂于把朗讀現場搬回家。
劇本里通常都會有好幾個角色,在家庭朗讀中,父母和孩子需要先閱讀、理解作品本身,然后分工合作來完成一出“好戲”。這種陪伴方式,讓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更緊密,而這種親密關系也會將這種積極的情緒傳遞到那些被朗讀過的文學作品上,孩子會認為:“因為這些書被爸爸媽媽和我一起朗讀過,所以它真的很好看,我喜歡這些書。”柏涵老師說:“小時候我們與孩子可以直接用語言對話,但是等將來孩子經歷青春期時,文學可能會成為我們和孩子交流的重要載體。”是的,很多父母都在與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時束手無策,因為他們總有些叛逆,開始有意疏遠父母,注重自己的私密空間……這時的親子關系或許是緊繃而缺乏彈性的,文學作品卻可以成為這種緊繃關系中的緩沖劑,形成一種新的親子關系。
柏涵老師舉了一個自己生活中的小例子,她的兒子正處青春期,平時見面母子之間也不會說太多的話,孩子一到家,就把自己的臥室門一關,不理她了。但是柏涵老師說,兒子在外面,卻會時不時地用微信和媽媽聊天。有一次,兒子給她發信息說:“我要買《娛樂至死》這本書。”柏涵老師表示了特別贊同。過了兩天,兒子開始看了,看的時候就會在書上標注、拍照,然后發給媽媽。有一天兒子發微信說:“媽,你知道英美國家為什么這么發達嗎?”然后,開始用在那本書里看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和分享。過了幾天,他又發微信建議媽媽:“媽,我覺得您有必要也看看這本書,可能對您的事業有幫助。”柏涵老師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交流方式,書成為這對母子之間在孩子成長的特殊時期的重要溝通載體。這可能與之前柏涵老師和兒子從小就一起閱讀、一起朗讀文學作品有關。
因此,柏涵老師強調,一定要讓閱讀變成一種家庭習慣,讓朗讀變成一種對話方式。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做好這些準備,它能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持久的更有力、更有韌性的情感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