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業領 何 剛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1)
創新人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研究
——以安徽省為例
夏業領 何 剛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1)
在探討創新人才——創新型人力資本——經濟增長關系基礎上,利用安徽省2001—2015年時間序列數據,引入改進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建經濟產出與物質資本投入、勞動力數量投入、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關系的回歸模型。運用SPSS19.0計量軟件,實證分析上述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證結果表明:物質資本投入是安徽省經濟增長主導因素、勞動力數量投入貢獻率低、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遠低于物質資本投入。提出樹立人才為先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創新人才投資力度、加快創新人才平臺建設等,實現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創新人才;創新型人力資本;物質資本;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經濟增長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這是對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的深刻變革。創新將成為我國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需要人才創造能力的發揮,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路徑。從2008年的“千人計劃”,2010年我國第一個國字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發布,2012年的“萬人計劃”,2016年發布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闡述的創新驅動戰略第三步實施期間,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等,無不昭示著我國正在大力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將人才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一些學者已經研究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劉華等人研究結果表明,1990—2001年全國物質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31%,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2.30%,經濟增長主要以物質資本推動為主[1]。景躍軍等研究表明,1990—2010年全國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8.15%,遠低于物質資本36.47%的貢獻率[2]。肖紅葉等實證分析了1952—2002年京、津、滬地區人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呈顯著正相關[3]。安徽省作為我國中部欠發達省份,近年來緊跟國家戰略,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省戰略,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诖?,定量分析物質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對安徽省經濟增長貢獻差異,明確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制約因素,是進一步提高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邏輯起點。對安徽省加快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Schultz和Becker提出人力資本概念以來[4],人力資本已成為經濟學研究中的熱點,尤其是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最早可追溯到勞動分工理論,亞當·斯密在其176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提到:“人的才能與其他資本一樣都是重要的生產手段”,這個觀點首次把人的才能當做一種資本[5]。Lucas、Becker、Murphy、Tamura、Goodfriend和McDerott等人,都強調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重要源泉[6]。尤其是Lucas將經濟增長的資本范疇由物質資本擴展到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并把物質資本內生化于經濟增長模型,強調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7]。我國學者一是研究不同角度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詹新宇在實證研究過程中引入市場這個變量,研究結果表明在市場化程度高的環境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8]。二是研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作用機制。杜偉等研究表明,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是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模仿間接實現的[9]。胡永遠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對地區經濟增長存在直接發散和間接收斂的雙重效應[10]。三是研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逯進等研究表明,我國各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耦合度較低,并由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遞減[11]。黃健柏等研究發現我國創新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12]。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以上研究多集中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對創新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相對不足。并且我國區域發展差異大,全國或其他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本文直接以安徽省為研究對象,利用安徽省2001—2015年的統計數據,實證分析安徽省創新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對安徽省提高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具現實意義。
在模型選擇前,需要明確創新人才——創新型人力資本——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舒爾茨將人力資本定義為體現于人身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13]。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人力資本最新定義為“人力資本是個人擁有的能夠創造個人、社會和經濟福祉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4],不難看出人力資本最核心的是能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的知識、技能、經驗等。創新型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中更具創造能力的部分主體,其顯著特征是知識、技能、能力、經驗的綜合性與創造性。而創新人才是具有顯著創新能力的人,其鮮明特征是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14]。創新人才是創新型人力資本的載體,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是綜合運用自身通過教育投資、健康投資和工作實踐等形成的創新型人力資本直接從事于腦力和體力的創造性勞動,或通過科技發明等創新勞動手段,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作用于經濟增長,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人才對經濟增長作用機理
明確創新人才與經濟增長關系后,為了測度創新型人力資本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采用改進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作為計量模型:

其中,Yt為第t年的經濟產出,A表示技術進步,Kt表示第t年的物質資本,Lt表示勞動力總和,即第t年安徽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Ht表示第t年的創新型人力資本存量。α,1-α,β分別為物資資本、勞動力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彈性系數。將(1)式自然對數化可得用于回歸的計量經濟模型:

將上式轉化為差分方程可得:

在差分方程中,△Yt/Yt,△A/A,△Kt/Kt,△Lt/Lt,△Ht/Ht分別為第t年的經濟產出量、技術進步、物質資本、勞動力以及創新型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α△Kt/Kt,(1-α)△Lt/Lt,β△Ht/Ht分別為第t年物質資本、勞動力、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率,他們分別除以△Yt/Yt就是各自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
本文原始數據來源于2001—2016年《安徽統計年鑒》,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對各變量做如下界定和測算。
2.2.1 經濟產出Yt。本文采用實際地區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產出的指標。以1978年為基準年,用消減指數法將名義地區生產總值換算為實際地區生產總值,以消除價格因素對實際產出的影響。換算公式為:

Yt表示以1978年為基期的第t年不變價地區生產總值,1978年生產總值指數為100。測算結果如表1。
2.2.2 物質資本存量Kt。理論分析,物質資本投入應當是歷年參與生產的總物質資本存量,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用歷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代表物質資本投入。在數據測算時,采用目前通用的永續盤存法測算安徽省每年實際物質資本存量。公式:Kt=It+Kt-1(1-δ)。其中,Kt和Kt-1分別為第t年和第t-1年的物質資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δ表示固定資產折舊率。在折舊率的選取上,國內學者取值存在一定的差異,靖學青選取的折舊率為5%[15],鄭世林估算的折舊率為6%[16]。目前國內選取的折舊率大部分在4%—10%之間,本文引用張軍估算的折舊率9.6%[17]。在對It進行測算時,以1990年為基期,估算1990年安徽省物質資本存量為2656.79億元[18],之后按照消減指數法,測算每年實際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對于物質資本存量基期的界定,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本文采用張軍的研究成果,將其測算的2000年安徽省物質資本存量結果作為本文初始物質資本存量基期,之后按照永續盤存法公式測算安徽省各年物質資本存量,計算結果如表1。
2.2.3 勞動力投入數量Lt。理論上勞動力要素存在效率和質量上的差異,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僅選取勞動力投入數量作為測算依據,即安徽省各年年末就業統計人數。匯總結果如表1。
2.2.4 創新型人力資本存量Ht。目前,對人力資本存量測算有不同方法,歸納起來有兩種,一是從人力資本投入角度測算,以盧卡斯的勞動者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資本存量方法為主。二是從產出角度測算,如勞動報酬法。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盧卡斯的受教育年限法測算創新型人力資本存量。由于創新型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中更具創造性的部分,結合受教育年限法,本文界定創新型人力資本為受過大專及以上高等教育人數乘以高等教育年限,公式:創新型人力資本=∑受大專及以上高等教育人數×高等教育年限。其中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受教育年限(學年制)分別為3年、4年和3年。計算結果如表1。

表1 安徽省2001—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各要素值
根據以上變量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與物質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之間相關系數分別為0.973、0.981、0.955,并都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安徽省經濟產出與物質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之間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為了降低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概率,能夠進行正確的數值估算,本文將公式(2)變換為如下公式進行線性回歸:

對表(1)安徽省2001—2015年經濟數據取自然對數,將各自然對數值代入公式(4),運用SPSS19.0計量軟件運算,運算結果整理如表2。

表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2可得回歸模型為:

回歸結果表明改進后的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擬合優度效果很好,復相關系數R為1,判定系數R2為1,說明Yt與Ht、Kt、Lt關系密切,解釋變量Ht、Kt、Lt對被解釋變量Yt有很高的解釋能力。Ht、Kt、Lt的系數均為正數,F檢驗均達5%顯著水平,sig<0.05,說明檢驗效果是顯著的,回歸方程通過檢驗成立。檢驗自變量間的多重性共線性5<VIF<10,表明自變量間多重共線性在可接受范圍內。
運用公式(3)計算可得各要素的年均增長率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1—2015年各因素對GDP增長的影響及貢獻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結果,結合影響安徽省經濟增長的文獻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與政策建議。
由相關性分析可知,安徽省經濟增長與物質資本投入在1%水平上顯著,相關性高達0.973,說明安徽省經濟增長與物質資本投入具有很好的互動促進效應,即物質資本投入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為擴大物質資本投入注入強勁動力。表2表明,物質資本投入每增加1個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增加0.368個單位。表3顯示,物質資本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率與貢獻率分別為9.3%和73%,遠遠高于勞動力和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率和貢獻率,并且安徽省物質資本投入年均增長率為25.3%,也大幅領先于勞動力投入和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增長速度。說明安徽省經濟增長依然以物質資本大規模投入為主,仍然是資本驅動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
雖然粗放型增長方式與經濟“新常態”要求的創新型驅動增長方式存在較大差距,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質量提高,需要較強的物質基礎和較長時間的積累。為了實現安徽省經濟增長方式的順利轉變,依然需要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因此,安徽省在當前甚至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需要保持較高水平的物質資本投入,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各類大型新建工程項目的投資,以推動安徽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同時安徽省也要發揮自身優勢,融入國家戰略,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持續調整與優化。一方面根據2016年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對安徽省被列入其中的8個城市進行優先整合規劃,以更好地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省內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設,提高開放水平,優化投資環境,為更大規模和更高水平的招商引資提供便利的通道,以實現安徽省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安徽省沿江近海,是國家兩大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節點,安徽省具有地緣優勢,應融入并積極運用兩大戰略,拓展東西發展空間,整合發展要素,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實現“新常態”階段更高的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性分析表明安徽省經濟增長與勞動力投入具有高度相關性,相關性在1%顯著水平上達到0.981。表2和回歸模型顯示,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個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增加0.632個單位。表3顯示,與高相關性和高產出彈性相比,勞動力要素對安徽省經濟增長影響力和貢獻率僅為1.03%和9%,大幅落后于物質資本和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率和貢獻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安徽省勞動力數量投入過于緩慢,只有物質資本投入增速的6.4%,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增速的9.3%。二是就業人員增速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增速。2001—2015年安徽省就業人員僅提高1.4倍,而地區生產總值提高了4.7倍。就業人員年均增速1.63%,遠小于經濟11.7%的年均增速。三是本文勞動力投入僅考慮數量,而沒有考慮勞動力蘊含的人力資本存量或質量,這對結果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四是勞動效率不高,或者生產工具落后限制了勞動邊際生產率的提高。
因此,一方面要加速勞動力投入,正確處理好物質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比例。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提高就業人員知識素養,革新生產工具,從內部和外部提高勞動者生產效率,以提高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相關性分析表明安徽省經濟增長與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具有顯著相關性,在1%顯著水平上達0.955。表2顯示,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每增加1個單位,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增加0.11個單位。與物質資本產出和勞動力產出相比,創新型人力資本產出似乎并不具備優勢,這可能是創新的滯后性或人才培養的滯后性導致的。表3顯示,安徽省創新型人力資本投入增加迅速,但與物質資本投入相比差距顯著,且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7%,也遠低于物質資本73%的貢獻率。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人都具有“理性的利己”本能。根據經濟學原理,要素會從相對落后地區流向相對發達地區。安徽省目前經濟實力位居全國中等水平,同時又毗鄰長三角,存在較高比例創新人才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而流向沿海發達地區的現象。二是創新型人力資本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效應”,而這一效應難以直接用經濟衡量,或者說目前沒有很好的手段能準確衡量其“正外部性”價值,導致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不足。三是與物質資本規模相比,創新型人力資本規模顯著較小,規模效應難以顯現,導致其對經濟增長貢獻有限。
因此,安徽省應加強創新人才的開源節流,提高創新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本投入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主要依靠創新人才投入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以實現“新常態”階段安徽省經濟創新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一要樹立人才為先觀。堅持把人才作為支撐地區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創業激勵和人才吸引政策,優化地區人才環境,加快培育集聚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二要以《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為導向,加快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優化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既加強省內創新人才的選、育、用、留,尤其是留住本省培養的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同時也要加強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投入安徽省經濟建設中。三要加強創新人才投資力度。2006—2015年安徽省人口總量一直位居全國第八位,人力資源豐富。但創新型人力資本存量與發達地區一直存在較大差距。由于創新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邊際貢獻遞增的屬性,因此安徽省要提高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加強創新型人力資本投資力度,以提高創新型人力資本存量。將人口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進而轉變為發展優勢。四要加強創新人才平臺建設,尤其是產業平臺建設,為創新人才創造活力的發揮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長期以來具備高學歷的創新人才集中于高校和政府等部門,而像企業等直接從事價值創造的部門創新人才不足,導致安徽省科研成果難以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創新人才的外溢性遠沒有體現,其輻射性拉動經濟增長的效能尚未發揮[19]。安徽省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和激勵創新人才投入創新創業事業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創新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以實現“新常態”階段安徽省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持續提高。
[1]劉華,李剛,朱翊敏.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7):64-66.
[2]景躍軍,劉曉紅.創新型人力資本與我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1990-2010[J].求索,2013,(1):218-221.
[3]肖紅葉,郝楓.京津滬資本存量估算與經濟增長因素比較研究[J].現代財經,2004,(7):3-7.
[4]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6[R].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16.
[5]郜亮.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關系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15,(05):77-79.
[6]潘士遠,史晉川.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2,(3):753-786.
[7]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3-42.
[8]詹新宇.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效應——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中國軟科學,2012,(8):166-177.
[9]杜偉,楊志江,夏國平.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8):173-183.
[10]胡永遠.人力資本積累與地區經濟增長的聯動關系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2):153-157.
[11]逯進,周惠民.中國省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耦合關系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9):3-19.
[12]黃健柏,謝良,鐘美瑞.我國創新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1-4.
[13]胡鋒.國內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2):24-26.
[14]中國知網百科.創新人才定義[EB/OL].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7-03-15.
[15]靖學青.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1952-2010[J].廣東社會科學,2013,(2):46-55.
[16]鄭世林,張宇,曹曉.中國經濟增長源泉再估計[J].人文雜志,2015,(11):30-40.
[17]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計: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18]何剛,呂金梅,衡連偉,等.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江淮論壇,2015,(3):76-80.
[19]景躍軍,劉曉紅.創新型人力資本與我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1990-2010)[J].求索,2013,(1):218-221.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REATIVE TALENTS TO ECONOMIC GROWTH——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IA Ye-ling HE Ga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 232001)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ve talent and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using 2001-2015 time series data,and introducing improved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a regression model of economic output and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labor input,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as constructed.Using SPSS19.0 measurement software,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bove factors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was conducted.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abor quantity is low;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s far lower than that of physical capital input.Policy suggestion was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s we should set up talents as the first priority,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alents 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of creative talents,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platform,so as to realize innovation-driv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reative talents;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economic growth
F240
A
1672-2868(2017)05-0001-07
2017-05-3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4YJAZH029);全國統計科學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5lz21)
夏業領(1993-),女,安徽六安人。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本管理。
責任編輯:楊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