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凌志

面對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社會作何感想?他們如何評價目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中國的印象有無改變?在16日的《環球時報》2018年會上,《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發布了《2017年中國國家形象與國際影響力全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八成國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已經進入或正在進入世界性強國行列。在他們看來,中國最突出的國際形象是“復雜的”“自信的”。
西班牙對中國是世界強國認同度最高
本次調查時間為2017年11月11日至2017年12月8日,共回收有效問卷17583份,覆蓋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六大洲17個國家。
在對16個海外國家的數據調查中,對于“您認為中國已進入世界性強國的行列了嗎”,近四成(39.7%)受訪者認為“已經進入”,42.4%的受訪者認為“正在進入”。僅有10.1%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尚未進入世界性強國的行列”。中國受訪者持相對謹慎態度,選擇“中國已經進入世界性強國行列”的占比約三成,低于國外受訪者9個百分點。
怎樣才算是世界性強國?美籍華裔知名學者黃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首先是“塊”,也就是體量。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從GDP來講是符合世界性強國標準的。其次,要看影響力。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說話的分量很重。在當今公認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國內,不管對華友好與否,都承認美中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黃靖說,今年中共十九大吸引了世界關注,就說明了中國的影響力,即“你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他人的決策,別人會以你來作為行動坐標”。還有一點,就是中國發展的勢頭。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中國被稱為“世界性強國”都當之無愧。
“我會選‘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性的強國,而且這不是必然的結果。”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費和中國研究項目副主任甘思德的回答很坦率。他認為,世界性強國應該體現在安全實力、經濟影響力和軟實力上,前兩方面中國都很強,“但在軟實力層面,我沒有覺得中國的影響力非常大”。
各國對于“中國是否進入世界性強國行列”存在認知差異。調查結果顯示,16個國家中,西班牙、巴西、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的受訪者對“中國已經進入世界性強國行列”的認同度較高,其中以西班牙最高,占比達69.2%。而老牌工業國家法英德三國以及新興發展中國家印度、印尼的受訪者對此說法的認同度較低。其中,法國受訪者對此說法的認可度最低,為11.5%。
“對中國研究越深,越覺得中國復雜”
關于中國的國家形象,16國受訪者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形象認知率最高的是“復雜的”,達22.5%,顯示出受訪者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理解越發深刻。其次是“自信的”,提及率為20.9%。此外,“好戰的”“傲慢的”“強硬的”“合作的”以及“友好的”國家形象認同率均在一成以上。這表明,國際社會眼中的中國確實是“復雜的”,而且某種程度上是“矛盾的”。
甘思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非常同意中國是“復雜的”。“中國這么大的地方,每個地方各不相同,在某一個路口,你可能會同時看到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的東西。我對中國研究越深,越覺得中國復雜。”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中國“好戰的”和“傲慢的”國際形象,認知率最高的是越南受訪者,占比分別為55.7%和48.4%,超過第二位的澳大利亞一倍。此外,韓日對中國“傲慢的”國際形象認知率也相對較高。
對于這個結果,黃靖說,有一些國家跟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愉快的事件,歷史原因使它們潛意識總是認為中國是一個“有侵略性的”國家,他們對中國的發展心有疑慮。至于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西方根本不理解一個國家靠和平的方式就能完成現代化。
在甘思德看來,周邊國家的這些負面感覺來源于它們跟中國的利益沖突。利益沖突越大,評價就越低。越南的調查結果不令人意外。“中國應該在安全問題上與周邊國家進行更多實質的對話、協商。另外,中國應該進一步堅持改革開放,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外國投資者,達到共贏互惠的目標。這樣,周邊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會有所改善。”
對中國處理國際事務有信心
今年,中共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引發世界關注。本次調查顯示,逾七成國外受訪者對中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持“有信心”或“中立”態度。就2016年和2017年13個相同國家的數據對比來看,這些國家的受訪者信心度由32.9%升至37.3%。其中,哈薩克斯坦、日本、俄羅斯和越南的信心度提升超過10%。“中國的能力強了,可用的資源多了。以前中國只能通過道義層面來爭取別人的信任,但現在我們不僅有道義,還有實際的能力,比如‘一帶一路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黃靖說。
被問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時,63.6%的國外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國家有必要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另一方面,超半數周邊國家受訪者對本國與中國的領土爭端問題表示擔憂。在領土爭端處理方式上,多數周邊國家受訪者更傾向于希望中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對于周邊國家的擔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黃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通過和平發展來實現今天的成就,但對講述自己的故事還做得很不夠。首先,以前的世界性強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有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作戰的軍事力量,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這樣做。其次,以前的世界性強國在崛起過程中總會挑戰另一個強國的地位和體系,但中國是唯一一個不挑戰西方國家建立的世界體系的國家,而是融入。所以中國崛起一定是和平的。“可惜的是,中國學術界還沒有把這個故事講清楚。而要將故事講清楚,就需要擁有話語權,最重要的是要擁有文化自信。”▲
環球時報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