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
近期,巴基斯坦傳出“拒絕中國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水利大壩項目上援資”的消息,引起中外輿論議論紛紛。有些外國媒體借此抹黑中巴友誼,說什么巴方認為中國給出的條件太高,令巴難以接受。還有一些國內網民認為,連巴基斯坦這樣的“鐵哥們”都會“拒絕”我們,整個“一帶一路”的前景是不是不那么清楚了。
中外輿論沒必要這么沉不住氣。巴沙大壩是中國在巴基斯坦投資的一項大型工程,涉及金額達120億美元。2017年5月,中巴兩國已就此簽署水利合作備忘錄。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同意中巴經濟走廊前特使扎法爾的解釋,他說,巴沙大壩是巴方獨立提出、請中國出資幫助修建的,他相信這個項目只有中巴合作才能建成,無論有多大困難巴方都會努力把項目促成。我們也要認識到,巴沙大壩項目是巴基斯坦的家務事,是技術環節、受益人群及法律程序層面的問題,絕不像某些國外媒體所傳的那樣上綱上線。
最近還有消息稱,尼泊爾也取消了與中方合作的水電站項目。在我看來,類似事情的出現是極其自然的。自“一帶一路”設想提出后,特別是“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后,各方面都在扎實推進,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推進“一帶一路”,對中國政府和企業而言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度、文化、民族、宗教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市場開放不在一個層次,既給我們帶來傳統難度,也帶來非傳統難度。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知還未達預期,但我們也不能就此動搖對“一帶一路”的信心與決心。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一帶一路”就是堅持將發展的成果惠及不同國家的不同階層和人群,讓全世界共享全球治理的好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以往考慮不足的是,“一帶一路”建設是在別人地里干活,在別人家里做事。家家的情況千差萬別,又有不懷好意的人在其中煽風點火。很多項目在大國的后院穿行,必然引起這些國家的高度警覺。因此,有些沿線國家如果產生動搖和想法是不足為怪的。
萬事開頭難,起跑決定后程。我們要把這句話當作長期的觀念來樹立。做好起跑階段的工作極為重要,我們對困難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抱著長期經營的態度,寧愿把困難估計得大一些,把可能產生的風險預設得更充分些,把項目準備做得更扎實些,把頂層設計做得更細致些,避免再出現中國企業在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烏克蘭遇到過的問題。
對一些突發性的項目推遲、暫時不能簽署甚至拒絕的情況,我們也不必心急火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復雜多變,社會階層看法不同,加上個別不懷好意的媒體和國家從中作梗,有波折是自然的。“一帶一路”是國家百年大計,需要矢志不渝地推行,在戰略上要做好各種準備,尊重合作國家意見,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出發對待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千萬不要一遇事就把問題想復雜。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利相融,利相融在于心相通。中國利用資金技術,以及人員和設備優勢,對一些項目進行幫助、提供優惠,這都是我們真心誠意幫助朋友們做事的體現。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回報率低、周期長,參與國可能一時拿不出錢,中國給對方一個長期合作的承諾,在初期投入更多,也許是要“吃虧”一些。但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應該拿出更多責任,讓其他國家了解到我們的誠意。誠意或許暫時被誤解,但這不正是對我們作為大國擔當的考驗嗎?▲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
環球時報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