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信平臺傳播的信息具有版權保護的可能性,其中著作權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常見的侵害微信著作權的情況有微信轉發、微信公眾號平臺對作品的上傳和傳播侵權等。保護微信中作品的著作權應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打擊微信侵權行為,增強微信使用人的著作權意識和作品著作權人的維權意識。
【關 鍵 詞】微信;自媒體;著作權;信息網絡傳播權
【作者單位】王素娟,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服務平臺,不僅能為用戶提供信息的搜索、利用和傳播服務,還使用戶能自由表達個人觀點并直接與他人對話,獲得社會大眾的青睞。2017年,騰訊官方統計的微信注冊活躍用戶有8億以上。從技術上講,微信是網絡信息儲存與發布的新渠道;從法律上來講,微信是作品網絡傳播的新媒體,對現有著作權體系和著作權保護方法造成沖擊,由此引發一系列新問題。近幾年,關于微信中作品著作權的糾紛不斷產生,但大多糾紛都是關于微信公眾號侵犯著作權的案件。由于微信公眾號的注冊和使用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商業目的,因而,其是否侵犯著作權比較明確。而微信用戶常用的微信朋友圈在表達自己的感悟和轉發別人朋友圈中的信息時是否侵犯著作權,爭議就比較多。2015年5月,山東濟南歷下區法院受理一起鮮花照發朋友圈侵犯著作權的案件。法院認定,鮮花照有獨創性,可獲得著作權保護,但被告在朋友圈發布照片不以獲利為目的,沒有損害原告的合法利益。最終,法院判定被告沒有侵犯鮮花照的著作權,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二審維持原判。該案并不復雜,但引發了人們對微信朋友圈中作品著作權保護的一系列思考。
一、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是否構成作品
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是否構成作品,仍然要從作品的構成要件分析。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構成要件就是作品,并獲得著作權法保護。作品構成要件包括:(1)獨創性。獨創作品不同于首創作品,是智力型創造成果,源于作者本人,由作者獨立完成,非剽竊、篡改和抄襲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作品的長短和文學、藝術價值的高低并不是獨創性的要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認為,由一個經專業法律訓練的人來判斷作品的文學、藝術價值是很危險的[1]。所以,微信中的信息無論長短,只要能獨創性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就構成作品。(2)可復制性。2000年12月2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保護數字化作品,同時數字化作品可以復制到電腦上、優盤上或打印在紙張上,即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網絡中的作品具有可復制性,符合我國著作權法的要求。在滿足著作權法對作品最低限度獨創性要求的前提下,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不論是文字信息、語音和圖片,還是小視頻,都可以成為作品,并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
二、微信朋友圈中作品的著作權問題
1.發布朋友圈的行為是否構成作品的發表
發表權是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作品的創作者決定作品的公開時間、公開地點、公開方式及公開的內容。發表權是其他財產權的基礎,所以,我們討論朋友圈中作品的著作權問題首先要討論作品發布在朋友圈中是否構成發表。當然,如果朋友圈中發布的信息僅是個人生活的點滴記錄,而不是獨創性的表達,則不構成作品,也不構成發表。我們對作品發表行為的判定,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發表是作品向社會公眾公開,但不以公眾知曉為構成要件。比如,公眾可以通過搜索獲得網上的作品,但如果該作品一直是零點擊率,那么,該作品雖然沒有被公眾看到,但依然構成了發表行為。同時,這里的公眾指的是不特定的人,如果讓特定的人欣賞、閱讀作品,則作品不構成發表行為。比如,學生讓老師點評自己的論文,此時,該論文并未向社會公眾公開,也未發表。(2)發表權總是結合具體的財產權行使,即借助作品的傳播渠道向社會公眾提供作品,比如,作品的出版、廣播、展覽、表演、放映、演講和網絡傳播等。作品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就構成作品的發表行為。把作品首次發布到朋友圈就是發表行為,還是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因此,作者通過發布朋友圈既行使了發表權,也行使了信息網絡傳播權。(3)發表權有一次用盡的特征,一旦朋友圈中的信息發布被認定為發表行為,那么此后朋友間的轉發行為就不構成發表權的侵害。發表權雖然是人身權,但并不要求必須由作者本人親自行使,也可以由他人行使。(4)發表權受到第三人權利的制約。如果發表的信息涉及他人的肖像、名譽和隱私等權益,則發表人必須尊重這些在先權。
人們將作品發布到朋友圈中是不是發表行為,首先看作品在朋友圈是否是針對不特定人的首次公開,朋友圈中的作品誰能看到是該作品是否發表的判斷依據。發布朋友圈時信息的公開度可以設定為公開(所有好友可見)、私密(僅自己可見)、部分可見(選中的朋友可見)、不給誰看(選中的朋友不可見)和提醒誰看(@部分朋友提醒其看朋友圈內容)。同時,用戶自己可以設定以下幾項內容為微信的隱私功能:加我為朋友時需要驗證、不讓他(她)看朋友圈;允許陌生人和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由此可見,發布朋友圈未必是將作品向社會公眾公開,也未必是作品的發表。比如,當一個人的朋友圈設置為私密時,任何好友都看不到發布的內容,朋友圈中的作品只是儲存在網絡的一個私密空間中,與寫好的手稿放置在加鎖的抽屜里沒有差別,作品自然沒有發表,即便@某位或某幾個朋友提醒查看朋友圈也只是向特定的人公開朋友圈,也不是作品的發表行為。如果一個人在朋友圈中發布信息,所有的好友均能看到并能快速轉發,即使朋友圈好友是特定的某些人,但轉發之后就會迅速擴展至不特定的人,此時,作品就實施了對外發表行為。至于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大量微商,在朋友圈中有償向加為好友的客戶提供作品的行為,只要是作品的首次公開,就構成發表行為。同時,該行為還侵犯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所以,我們對發布在朋友圈中的作品不能簡單認定為已經發表或未發表,要結合朋友圈的公開情況判定。
2.微信朋友圈中的轉發行為是否構成著作權侵權行為
復制權是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和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是著作權中最基本的權能[2]。復制權是著作權中的核心權利,大多數著作權糾紛都與復制權密切相關。復制行為的關鍵在于作品未發生改變,通過物質載體的增加而再現作品。復制行為除了同態復制作品的行為,例如,將文字作品復制成書籍、雜志和報紙等形式,還包括以不同形態的物質載體表現作品的行為,例如,拍攝美術作品、授課現場錄音、錄像等也是復制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送審稿)中對復制權的描述包括了以數字化的方式將作品固定在有形載體上的行為,朋友圈中的轉發行為就是該類復制行為。通過朋友圈轉發作品,作品本身未變,但作品固定在有形載體上完成了數字化的復制。微信中每天海量信息在轉發,但我們不能以合理使用一概認定其沒有侵犯作者的著作權。未經許可的轉發,即復制和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的作品,符合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如果轉發他人作品出于商業性目的,則侵犯作者的復制、信息網絡傳播權。比如,微信公眾號轉發他人作品,須經著作權人同意。除此之外,把美術作品的照片、文字作品的照片和課堂授課的錄音錄像等發布到公開的朋友圈中同樣是復制,若未經創作者同意,將以上作品或制品發布到朋友圈中是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侵犯了創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如果以上作品或制品尚未發表,若未經創作者同意,就被他人發布到朋友圈,還侵犯了創作者的發表權。以上論述是對財產權的分析,朋友圈中的轉發無論是否侵犯創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都要尊重創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至于微信程序的提供者騰訊公司,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對微信平臺上的侵權行為明知或應知時,要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并可主張避風港規則,以降低平臺服務商的法律風險[3]。
三、微信朋友圈中的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
為了平衡著作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并在保護作者著作權,鼓勵作品創作的同時也鼓勵作品的傳播,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這一方面可以使著作權人獲得對作品一定期限的壟斷權,另一面可以防止作者的著作權成為社會公眾學習、欣賞、利用和傳播作品的障礙。如果微信朋友圈的發布和轉發行為屬于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則不構成著作權侵權行為。首先,微信朋友圈中的轉發一般援引合理使用中的個人使用,包括個人學習、個人欣賞等。微信朋友圈中復制或鏈接的轉發如果是為了記錄個人生活點滴或社交,不具有商業目的,與作品的正常利用不沖突,沒有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則屬于合理使用[4]。但僅此一種解釋很難涵蓋微信轉發的全部問題,比如,微信朋友圈中微商的轉發由于有商業目的,已經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圍。
法定許可中報紙、期刊之間的轉載可以不經許可,但須支付報酬。微信朋友圈中的轉發行為不能適用該類法定許可。2015年4月,國家版權局在《關于規范網絡轉載著作權秩序的通知》中明確報刊單位與互聯網媒體、互聯網媒體之間相互轉載已經發表的作品不適用于著作權法第33條關于法定許可的規定,即微信朋友圈中出于商業目的的轉發和微信公眾號的轉發行為不屬于期刊、報紙之間的轉載,必須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總之,微信朋友圈中的轉發分為兩類:如果轉發在尊重創作者人身權的前提下,僅僅為了記錄個人日常生活感悟就屬于合理使用,可以免于侵權;如果轉發是出于商業及經營性使用目的,則超出合理使用的范圍,需要創作者的授權并支付一定的使用費。
此外,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微信平臺的自治規則。比如,《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中規定,用戶自己承擔發布的內容被他人轉發、分享等傳播帶來的風險和責任。《微信個人賬號使用規范》規定,針對發送或傳播侵犯他人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等內容的微信用戶,騰訊將根據違規程度對其微信號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比如,刪除違規內容、封禁賬號等。騰訊用自己的監督方法督促用戶在微信傳播中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能及時有效地保護微信平臺中作品的著作權。同時,微信用戶對自己原創的作品能否轉發,應在首發之時以比較醒目的方法提醒轉發者注意。微信服務平臺在尊重作者著作權的前提下,經過技術上的設定由創作者選擇是否允許轉發。如果原創者選擇允許轉發,則他人轉發只要是非經營性使用,即為個人合理使用,而免于侵權;經營性使用的轉發若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則發生侵權。如果原創者設定為不得將原文轉發,則微信用戶只可閱讀,不得轉發,以避免侵權的發生。對原文復制、粘貼或直接抄襲,然后發布在朋友圈中,此類行為若符合合理使用,則免于侵權;若是商業性使用,則可能構成侵權,但作品來源及作者認定都是實施過程中的難題。
微信轉發終究是版權問題,最終還是需要通過著作權法來解決相關問題。目前,我國著作權法正在進行第三次修改,恰逢自媒體的爆發式發展期,著作權法對網絡技術下自媒體中的版權問題不能回避,雖然修改草案明確了數字化復制問題,但關于微信朋友圈的轉發是否侵權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參考文獻|
[1]楊延超. 與微信平臺有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J]. 知識產權,2015(8):49.
[2]吳漢東. 知識產權法(第五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75.
[3]杜明強. 論微博著作權及其保護[J]. 行政與法,2013(8):124.
[4]王遷. 著作權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