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 韓有業
【摘 要】 文章引入“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網絡”這兩個概念,對微信朋友圈與微博分別呈現出的“和諧”與“撕裂”使用生態進行考察。首先,通過理論論證差序格局適用于社會關系分析。其次,分析差序格局與自我中心網絡理論的異同,以及這兩種不同理論在分析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關系特征方面的適用情況。最后,分析這兩種理論在解釋以上兩種應用形式的內容特征的適用性,并運用這兩種理論對兩個平臺所表現出的和諧與撕裂使用生態進行考察。
【關 鍵 詞】差序格局;自我中心網絡;微信朋友圈;微博
【作者單位】陶新,遼寧何氏醫學院藝術學院;韓有業,遼寧何氏醫學院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資助重點項目“遼寧省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傳播管理研究”( L11AXW00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3.2%。微信和微博因其龐大的用戶規模及高使用頻率,成為網絡中的兩種典型應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呈現出了各自獨有的使用生態,這兩種使用生態差異巨大,甚至表現出兩個極端,即和諧與撕裂。
微信朋友圈是個人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空間,以至于可以根據展示場景的不同,把內容發布者戲謔而標簽化地區分為不同類型,如“拍飯黨”“自拍黨”“旅游黨”“點贊狂魔”等。不管是哪種類型,都可以把用戶的出發點看作突出自我存在,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展示自我。微信朋友圈更接近于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所提出的擬劇理論的“前臺”,網絡這一平臺實現了網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朋友圈好友點贊、評論,呈現出和諧統一的氛圍。微博平臺卻總體展現出了撕裂的使用生態。通過對2015年微博十大熱點事件的盤點,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個話題背后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爭議,這些話題包括“天津塘沽大爆炸”“姚貝娜去世”“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等。
本文的重點在于考察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這兩個平臺呈現出的不同的使用生態,即和諧與撕裂的深層次原因。微信朋友圈的差序格局與微博的自我中心網絡為此提供了最恰當的分析方法與路徑。
一、差序格局與社會關系適用
差序格局由社會學家費孝通于1947年提出,用于描述中國鄉土社會的社會結構。中國傳統社會(鄉土社會)的社會網絡是通過血緣、親緣、地緣聯系起來的,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就像把石頭投入水面時產生的一圈圈波紋。在這個網絡中,每一個人都形成了一個中心,他產生的社會影響仿佛擴散出去的一個個圈子,體現出社會關系的親疏程度。
這一著名理論在后來的社會學及人類學研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大凡研究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學者, 很少有不使用這個概念的”。也有學者認為,“差序格局是中國社會學對國際社會學理論的貢獻”。即便如此,這一理論本身也存在缺陷。孫立平認為:“對于‘差序格局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基本上沒有理論的概括和說明;對其進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種敘事式的描述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在這種分析中所見到的是一種極有洞見和啟發的思想,而不是一種嚴格的學術結論。”以上所闡述的情況提出了差序格局是否適用于社會關系研究。
關于差序格局是否適用于社會關系研究,按照觀點的不同,可以把國內學者劃分為兩派,一派以閻云翔為代表,另一派以翟學偉為代表。閻云翔認為,用來描述社會結構的“差序格局”不應該被理解成“社會關系結構”“人際關系結構”,以至于變成“關系”“關系網絡”的同義詞,“在這種錯位的話語中,‘差序格局的豐富內涵的某些部分便失去了”。他特別強調了差序格局中“等級”概念對理論本身豐富性做出的貢獻,“如果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差序格局縱向的等級化方面,在此結構下產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與差序人格之間的互動關系時,我們就會發現這一概念的豐富內涵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翟學偉則認為,“不能把差序格局放到立起來的架格上看”,差序格局不包括等級制的含義。翟學偉引用費孝通關于差序格局的一段話,即“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來反駁閻云翔的觀點。翟學偉認為這段原文關注的是個體社會關系,沒有提到等級制度。有學者把閻云翔的觀點概括為“等級論”,把翟學偉的觀點概括為“非等級論”。
本文認為,對差序格局理論的理解與應用,更應該尊重學界關于這一問題的共同選擇。如,孫立平認為“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了差序格局這一極為重要的概念,以說明中國傳統社會中社會關系的特點”;楊善華認為,“差序格局這一概念十分契合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本質”。除此之外,差序格局這一概念也被應用于實踐考察中,如張繼焦“在‘鄉村版差序格局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這個分析框架”。
二、差序格局、自我中心網絡與網絡關系分析
差序格局適用于中國社會關系分析,而西方社會關系分析通常采用的理論框架是社會網絡分析理論。“20世紀80年代起,社會網絡分析的思想和方法被介紹到國內。”社會網絡分析理論中的自我中心網絡與差序格局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廉如鑒對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網絡的關系進行了集中論述。兩者相同之處表現在“它們都是對個體周圍社會關系網絡的描述,網絡的中心都是自我,自我和周圍其他個體在關系上都有親疏遠近之別”。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差序格局有“結構”和“行動”兩層含義,而自我中心網絡只有“結構”一層含義;二是在差序格局里,人們的行動有特定的原則,即自我主義,而在自我中心網絡中沒有特定原則;三是差序格局強調圈層性,而自我中心網絡則不強調圈層性。
不管是差序格局還是自我中心網絡,都能夠有效地分析微信和微博所展現出來的關系結構。但從分析工具的選擇來看,差序格局顯然更適用于微信,自我中心網絡更適用于微博。首先,微信體現出一種“結構”,同時又有“行動”的含義。“結構”表現為微信平臺人與人之間的結構,“行動”則體現在具體的行為方式,即自我主義。這種自我主義在微信平臺具體表現為在朋友圈找“存在感”,這與上文提及的微信平臺現象不謀而合。而微博平臺更關注個人與個人之間通過聯系所形成的“結構”,當然個體也參與“行動”,但只是作為“行動”的“因變量”或“自變量”而存在,這可以從微博用戶關于每一個事件的評論和轉發行為中得到最好的證明。其次,微信平臺人與人的關系都是私人的關系,親疏遠近決定了交往互動的頻次,這與差序格局的理論特征是契合的。而微博平臺既有私人關系,也有普遍主義的團體成員關系,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有可能是由先天條件決定的,也有可能是由后天互動形成的。最后,差序格局所強調的圈層性在微信平臺構筑的關系結構中有充分的體現,這種圈層有可能是“親人圈”“同學圈”“同事圈”,而自我中心網絡卻沒有強調圈層性,這與微博的關系結構對應。在微博平臺,一般情況下只存在其他個體與自我為中心的關系遠近,不存在圈層。以上分析,顯示出了差序格局理論和自我中心網絡理論中關于“關系”面向的思考。endprint
三、和諧與撕裂:從網絡差序格局到自我中心網絡
互聯網是現實世界的投射,是相對于真實世界的虛擬世界。差序格局理論中因血緣、地緣、親緣所產生的“波紋式”的親疏關系,同樣適用于網絡關系的分析。網絡傳播以內容為起點,經歷了從“‘內容平臺到‘關系平臺”的發展。“內容緣”成為區別差序格局中血緣等關系的又一個維度,但本文認為,這一維度并不是網絡差序格局相對于差序格局的發展。網絡虛擬世界幾乎移植了現實世界的關系結構,現實世界的父子、夫妻、朋友等關系并不因為轉換了一個平臺就發生實質性變化。“內容緣”是在網絡平臺所產生的一種關系連接形式,這一形式是網絡平臺原生的,因此更應該歸屬于因分析網絡結構而誕生的自我中心網絡概念域。
1.差序格局與自我中心網絡的三個維度
差序格局作為解釋關系結構的理論工具,始終與三個維度相互聯系。這三個維度是差序格局理論中關于“內容”面向的思考,這與上文所提到的“關系”面向相對應。這三個維度分別為公私維度、權力維度、權利維度。這三個維度在關于網絡關系結構的判斷中,仍然適用。關于差序格局的三個維度,作為不同問題域的自我中心網絡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一是自我中心網絡繼承了公私維度,但相對于差序格局以血緣等先天因素為判斷標準,自我中心網絡關于這一維度的判斷,更關注后天的互動效果。二是自我中心網絡發展了權力維度,自我中心網絡中的權力維度被發展成“社會資本”概念,其獲得方式也由“圈層”影響轉換成“個人”努力。三是自我中心網絡擴展了差序格局的權利作用方式,從生活層面轉向了公共空間。
2.和諧與撕裂:微信朋友圈之于微博
差序格局與微信朋友圈的三個維度,能夠有效地解釋微信用戶與微博用戶使用生態所呈現出的和諧與撕裂狀態。
(1)微信朋友圈的“私”相對于微博的“公”
微信朋友圈的互動只限于微信好友之間,而在一般情況下要成為好友需要通過驗證;微博產生連接的方式只是通過關注機制實現。這兩種存在差異的關系組織方式,直接決定了微信朋友圈與微博使用過程中所呈現的使用生態差異。不同的用戶可能會有不同的使用習慣,但一般情況下,微信好友之間的關系更為“私”化,而微博雙方之間的關系更為“公”化。“面識”成為人們互相添加微信好友的條件,而關注一個人的微博,可能僅僅是因為對其發布或分享的內容感興趣。因為不同的“私”與“公”的關系,微信朋友圈與微博呈現出不同的使用場景。微信朋友圈因為天然的“私”關系,使互相點贊成為常態。雖然點贊有著多方面的內涵,但肯定與贊賞無疑是其最主要的含義。而基于內容而產生互動的“公”關系的微博用戶雙方,更有可能因為對內容所持的不同意見而針鋒相對,爭執不下。
(2)微信朋友圈的權力繼承相對于微博的社會資本獲得
差序格局中的權力維度在微信朋友圈處于繼承狀態,網絡虛擬世界繼承了現實世界的關系結構。“一些支配能力很強的個體, 他們充當著某個社會圈子的中心或核心人物,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支配與決定社區生活。”微信朋友圈只不過給核心人物施展支配內容提供了一個在線舞臺。一些在現實社會中擁有權力的個體在微博平臺中仍然擁有影響力,但這種權力的獲得并不依靠圈層,而是靠個體努力。而且這種權力在微博平臺中,越來越多地轉化為布迪厄筆下的社會資本。在微博平臺中,這種社會資本類型多樣,可能包括政治社會資本、文化社會資本、經濟社會資本等。微信朋友圈關于權力的繼承,保持了整個平臺關系結構的穩定,而微博平臺關于社會資本的爭奪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以至于劍拔弩張。
(3)微信朋友圈的權利生活化相對于微博的權利公共化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陀爾曾經在他的詩歌中這樣描述自由的價值:“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幾乎被現代人類社會看成最重要的信條之一,而言論自由又是基礎和保障。不管是微信朋友圈還是微博平臺,作為網絡應用形式,表達權利都應該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權利。微信朋友圈因為關系的“私人”化,其話題呈現出生活化特點。在《人類簡史》中,八卦能力使得智人區別于其他人種存活了下來,并具備統治世界的能力。在微信朋友圈,這種生活話語表達使得話語本身的權利屬性和功能變得隱而不彰。與之相對,微博卻成為一個公共話語空間,個體言論自由與表達權利在這一空間得到充分釋放。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環境下,微博成為一個議事堂、一個審判所、一個宣泄站。網絡用戶在這里表達對個人命運的關切,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微信朋友圈的表達權利生活化,使得用戶日常處在和諧氛圍中,而微博用戶不斷就公共議題行使個人表達權利,爭議頻出,“眾聲喧嘩”!
和諧與撕裂是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使用生態的集中概括,而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網絡能夠很好地解釋這兩個平臺呈現出不同使用生態的深層次原因,這兩個理論存在“關系”面向和“內容”面向,一同構成了理論的強大解釋力。一方面,這兩個理論中所表現出的“關系”面向與平臺關系結構之間具有很好的契合性;另一方面,這兩個理論中所表現出的“內容”面向與平臺內容之間也具有很好的契合性。本文正是通過以上的個案分析呈現不同媒介使用生態的具體原因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分析模式。
|參考文獻|
[1]翟學偉. 再論 “差序格局” 的貢獻 、局限與理論遺產[J]. 中國社會科學,2009(3).
[2]孫立平. 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0.
[3]閻云翔. 差序格局與中國文化的等級觀[J]. 社會學研究,2006(4).
[4]費孝通. 鄉土中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5]廉如鑒. “差序格局”概念中三個有待澄清的疑問[J]. 開放時代,2010(7).
[6]孫立平. “關系”、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J]. 社會學研究. 1996(5).
[7]張繼焦. 差序格局:從“鄉村版”到“城市版”[J]. 民族研究,2004(6).
[8][美]林頓·C·弗里曼. 社會網絡分析發展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9]彭蘭. 從“內容平臺”到“關系平臺”[J]. 新聞與寫作,2010(5).
[10]王斌. 網絡社會差序格局的崛起與分化[J]. 重慶社會科學,2015(8).
[11]胡泳. 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