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元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了民族個性,保護非物質文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激發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進行研究,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 文化遺產 隱私權 保護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由各社區或群體認同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1年)。非遺展現了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活態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更有利于實現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非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第一,非遺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第二,非遺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了人類的強大創造力。第三,保護非遺對于保護自然環境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第四,非遺能夠促進人際關系,推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許多傳統的民俗為人們之間的溝通建立了良好的途徑,同時也樹立了行為規范。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文化的多元化顯得格外重要。每一個群體都要尋找和保留文化的根脈,正所謂“和而不同”,這“不同”恰恰就是此群體之文化區別于他者之處。從文化內涵的角度觀之,非遺具有高度的獨特性。如同生物具備特有的基因一樣,文化也有其獨特的基因,是主導一個群體文化的核心所在。同時,非遺也具有非常豐富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等。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歷史價值和證史價值體現在:它以一種活態的形式延續至今,如同一部隨時都在上映的紀錄片,這種活態性正可以彌補一些文獻典籍的不足。在歷史與考古方面,非遺為之提供了有效的考據證明和研究價值。考古學家們在對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例如對文物或建筑遺址進行發掘研究時,有時只能提取一些靜態的信息,難以獲得較多活態的文物信息。而通過一些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的記憶與技藝,令今人也可有幸遠窺一段活態的歷史信息。非遺在此承擔了重要的功能,它和物質文化遺產缺一不可,都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非遺不但包含了歷史和文化方面的價值,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人際倫理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第一部分指出:“文化遺產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非遺可以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一些非遺項目中,就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的觀念,祖先們的智慧已經凝結在世代相傳的民俗中了。例如,在吉林省盛行數百年的“查干湖冬捕”就是一種傳統的漁獵習俗,保留著很多傳統的信仰和規則。在查干湖進行漁獵中,漁民使用的均為大號網眼的魚網,年年捕撈上來的都是大魚,因為漁民們不會“竭澤而漁”,禁止捕撈那些正在成長的小魚苗。在非遺范疇的傳統民俗中,有諸多關于“神山”、“神樹”、“神獸”、“神鳥”等世代相傳的規矩,實際上是守護信仰,維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民間的剪紙、刺繡、由拼布組成的百衲衣被等傳統手工制品,民俗中的婚喪嫁娶等人生儀禮,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都以不同方式在維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建構行為準則與規范。非遺具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方面的價值,可見于手工業、農業相關的典籍,如《周禮·冬官·考工記》、《天工開物》、《齊民要術》、《水經注》等,以及《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著作。及至今日,這些經典著作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非遺將這些典籍中的內容以活態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是在世代相傳、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認知。在非遺所具備的各種價值之中,其藝術和審美價值為人所關注,而在人們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深入了解之前,往往首先為其藝術之美所吸引。許多非遺項目自身便歸屬于藝術的范疇,如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戲劇、曲藝、傳統舞蹈、傳統音樂等。它們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同時也體現了傳承人的獨到智慧和藝術創作能力,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它們歷經時間長河的梳洗,不斷地積聚力量,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來吸引傳承人與擁躉,進行活態傳承,生生不息。非遺還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以諸多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的工藝美術品出口,曾是那個歷史時期換取外匯的重要途徑,它們中有多種技藝屬于非遺的范疇。如今,手工技藝與手工藝人的地位正在提升,而傳統手工藝從業者的技藝與精神也逐漸為世人所認可,一些傳承人、手藝人得以獲得相應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些非遺項目已成為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
2、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保護分析
2.1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受到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為了維護文化尊嚴和文化完整,有權決定是否向族群或社群之外公開其傳統文化信息。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而言,則意味著有權決定是否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公之于眾,以及何時、何地和以何種方式將其公之于眾。通過禁止他人未經其同意擅自公開作品,就可以實現對傳統文化隱私的有效控制。
2.2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保護范圍由權利主體自治決定
由于涉及保密的文化內容或者其他不宜公開的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的范圍不宜用清單或者數據庫等方式加以展示;即使在同一族群內部,誰能處理或傳播某種形式的知識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果忽視對文化隱私的尊重,公開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就可能會削弱有關知識和表達式的“獨特精神和文化個性”,甚至會嚴重危害族群的生存。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保護應該包括哪些對象和范圍,應該由傳統族群自己決定。
3、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是龐大的,或許我們能涉及的僅是鳳毛麟角,但是非遺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得以窺見窗外古樸而精致、典雅而極具趣味的各種風景,在摒棄現代的浮躁與喧嘩的同時體會到無窮的奧妙。同時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尤其是隱私權。
參考文獻
[1]高丙中.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革命的終結[J].開放時代,2013,(05):143-
152.
[2]楊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處境與對策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5):135-147.
[3]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02):49-55.
[4]宋麗華,董濤,李萬社.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的問題解析與體系重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23(03):86-92.
[5]任學婧,朱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完善[J].河北法學,2013,31(03):86-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