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栗全義 金翠平
新鄉:創新模式 精準扶貧
本刊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栗全義 金翠平
在封丘縣倍兒鮮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車間里,59歲的貧困戶王換榮正在嫻熟地加工速凍食品,王換榮在這里每月工資2000多元。此外,王換榮和其他350戶貧困戶一樣,將政府扶貧資金入股該公司,3年內可獲得不低于20%的分紅。
地處黃河灘區的河南宏達集團,從成立之初就注重把工作崗位向貧困群眾傾斜。多年來,該公司已經安置36名殘疾人就業,帶動248戶貧困戶脫貧。2016年,公司招收了100余名員工,其中專門留出40個名額安置貧困人口就業。
以上事例,都是新鄉市構建扶貧大格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縮影。近年來,新鄉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作為“十三五”時期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不斷深化扶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通過轉移就業、產業扶持、易地搬遷、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我們大力推進扶貧開發。”新鄉市委農辦主任賀海晨告訴記者,“針對省委、省政府‘1+N’政策扶貧體系,新鄉出臺了多項精準扶貧政策體系,著力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
位于黃河灘區的河南封丘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近年來,封丘縣創新“黨建扶貧”模式,下派100多個扶貧工作隊、6000多名黨員干部,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成效明顯,尤其是在黃河灘區搬遷建設上,使灘區貧困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為黃河灘區存在多年的貧困難題破了冰。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封丘縣委書記李暉說,“必須加強黨的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讓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傳導到最末梢,保證各項好政策不打折扣落到實處。”
為此,封丘縣以黨建引領扶貧,以扶貧促進黨建,打造一支有能力有擔當的扶貧隊伍。6000多名黨員干部下沉到扶貧一線,建立黨員干部幫扶機制,實現“扶貧包到戶,戶戶見干部”。全縣逐村逐戶逐人分析致貧原因,因村因戶因人量身定做扶持政策和措施,達到扶持政策疊加和幫扶措施全覆蓋。
在黨建引領的基礎上,封丘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之本、富民之基。截至目前,全縣共謀劃并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62個,帶動貧困戶1.03萬戶。在扶貧產業基地里,貧困群眾成為拿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農民”,而且“上班就在家門口,家業兼顧兩不誤”。
封丘縣的黨建扶貧,關鍵在于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激發貧困群眾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氣神。封丘縣評選的脫貧攻堅典型人物,既有勤懇為民的好干部,也有帶動脫貧的企業帶頭人,還有自強不息的貧困戶。
隨著黨建扶貧持續推進,封丘扶貧工作實現了從單點扶貧到整體推進、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致富、從政府“一己之力”到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喜人轉變。
“今年的游客多,生意好,估摸著到現在掙有五六萬元吧。”在輝縣市寶泉景區的玉女瀑景點,正忙著為游客泡面的商鋪老板周玉萍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
周玉萍是薄壁鎮西溝村人,身患殘疾,10年前,兒子不幸遭遇車禍住院治療,家里背負了10多萬元的外債。2014年8月,寶泉景區正式開發運營,周玉萍在景區的關心照顧下,順利地承包了玉女瀑景點的獨家經營權。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周玉萍全部還清了外債,兒子娶上了媳婦,還買了汽車,家里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10月13日,新鄉市副市長李剛(右二)、新鄉市委農辦主任賀海晨(前右三)調研產業扶貧。
寶泉景區自然景觀十分優越,峰險壁峭,泉盈水靈,植被豐茂。經過近幾年的建設,成為全國旅游行業中的一匹黑馬。游客人數的快速增長,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據景區負責人介紹,為改變太行山區貧窮落后的面貌,裴寨新村黨總支書記、春江集團董事長裴春亮在解決當地1.5萬名貧困山區群眾的住房、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問題之后,又在輝縣市西部的薄壁鎮開發了寶泉景區,以旅游扶貧的模式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西溝村、東寨村、平甸村、潭頭村4個行政村位于輝縣市西北部山區,多年來,出行難、就醫難、就業難、上學難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村民。2016年8月底,寶泉花園社區的建成,解決了群眾“安居”“樂業”的問題,加快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扶貧不但要‘扶’,還要‘帶’,要讓村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脫貧致富。”景區負責人說,為鼓勵和支持村民返鄉就業,景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讓村民有活干、有錢賺,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實現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和共同富裕的目標。
一人重度殘疾,全家失去“造血功能”,這是很多農村貧困人口致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家里有一個重度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可能要被拖垮,“照看一個人,拖累一群人,致貧一家人”。如今在延津縣,隨著扶貧助殘集中托養中心試點的建設,這個難題正在得到逐步破解。
“我殘疾20多年了,感謝政府把我送到這里,讓我這輩子還享受到了‘賓館標準間’的住宿待遇。”在延津縣石婆固鎮扶貧助殘集中托養中心,石婆固鎮南秦莊肢體二級殘疾建檔立卡貧困戶秦梅葉高興地說。
延津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3萬人,其中,貧困殘疾人有1630人,全縣因殘致貧的人數在6000人左右,占貧困人口的近二分之一。為了解決生活不能自理或無力照顧重度殘疾人家庭的后顧之憂,今年以來,延津縣在全面落實農村低保及臨時救助等社會保障政策的基礎上,探索開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重度失能殘疾人集中托養試點工作,在7個鄉鎮建立了扶貧助殘集中托養中心,使每一名托養對象不出中心就可以享受到生活保障和醫療康復等待遇。
延津縣委書記祁文華說,重癥殘疾人托養并非“拍腦袋工程”,而是延津縣經過長期深入調研和多方論證“辨證施治”得出的良方,一招可有多效:能讓家人從繁重的日常護理中解放出來,有時間、有條件、有機會獲得一份收入,可使貧困家庭早日脫貧;護理人員大多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招聘,政府為其發放工資,購買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重度殘疾人生活質量也將得到極大提高。
“今年以來,新鄉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作為‘十三五’時期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列為全市‘五大攻堅戰’之首強力推進。”賀海晨說。“我市已將‘實現4.27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95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對134名太行深山區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年度目標分解到村、到戶、到人,進一步夯實各級各部門脫貧攻堅責任,各縣(市、區)正在按照‘1+2+N’幫扶措施逐項落實。”

延津縣托養人員在扶貧助殘托養中心休息閑談。
為了夯實基礎,抓精準識別,新鄉嚴格按照“四個必到”要求,對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下的農業人口逐村進行全面普查;嚴格執行“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工作法,遵循“兩公示一公告”民主程序;創新運用“七簽字”工作法;嚴格“1411”標準,確保檔卡精準。為了強化幫扶,抓力量建設,新鄉組織開展黨員干部“六包六查全覆蓋”活動;為了優化配置,抓政策落實,新鄉民政、財政、教育、衛計、人社、住建等相關行業部門,按照“一項也不缺,一戶也不少”的原則,走到村、進到戶、落實到人,把行業扶貧政策落實到每一戶貧困戶、每一個貧困人。
特別在創新方式方法方面,新鄉卓有成效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
積極開展黨建助推脫貧攻堅活動。實施“村黨支部書記工程”、農村黨員致富培訓工程和開展先進模范人物“四幫四帶”活動,組織全市1.8萬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結成幫帶對子,進一步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加快了貧困地區發展步伐。
實施科技扶貧工程。新鄉市創新實施了“企業帶貧困戶、合作組織帶貧困戶、專業大戶帶貧困戶”的“三帶”產業發展措施,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
落實金融扶貧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全省金融扶貧會議精神,積極推廣“盧氏金融扶貧”模式,及時成立了金融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并組織有關市直部門和各縣(市)委副書記赴盧氏縣學習借鑒金融扶貧“盧氏經驗”。
開展教育精準扶貧“春雨行動”。全面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鄉村教師隊伍能力素質,助推貧困家庭子女立德成才、全面發展、快樂成長。
完善醫療救助。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補充保險”3次報銷基礎上,實行4次報銷政策,解決貧困群眾大病報銷及救助后余額費用造成貧困加重和慢性病覆蓋面窄兩個問題。開展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健康檔案全覆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陽縣、延津縣創新健康扶貧新模式,成立了扶貧助殘集中托養中心,把有意愿且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納入集中托養范圍,努力實現“托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的目標。
“為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新鄉按照‘抓實、抓深、抓細、抓特’的要求,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5個提升,確保著力實現產業幫扶措施全覆蓋、扶貧政策落實全覆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全覆蓋、實現群眾宣傳教育全覆蓋。”賀海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