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茜,唐連家,周 陽,龔祖康,劉君君
(1.廣西醫科大學信息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南寧急救醫療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2)
南寧市綜合醫院院前急救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曾 茜1,唐連家2,周 陽1,龔祖康2,劉君君1
(1.廣西醫科大學信息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南寧急救醫療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2)
目的分析南寧市綜合醫院開展院前急救的現狀,為提高南寧市院前急救管理水平及質量提出對策建議。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南寧市23家二級以上的綜合醫院,對其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的院前急救情況進行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醫院的基本情況、通訊設備、急救人員情況及管理運行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南寧市23家綜合醫院都設有急診科,并都對外公布了急救電話。通訊方式主要是專用急救(無錄音)接警電話機,擁有率為65.2%。有78.3%的醫院院前急救人員非專職人員,而69.6%的醫院急診科人員為固定人員。13%的醫院救護車沒有使用統一的外觀標識,56.5%的醫院院前急救人員沒有統一著裝。結論南寧市綜合醫院院前急救管理欠規范,應合理配置急救通訊設備、人員,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完善預案演練,以滿足人民群眾日漸增長的院前急救需求。
綜合醫院;院前急救;通訊設備;急救管理;南寧市
急救醫療服務水平的高低是反映一個城市公共衛生體系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南寧市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其院前急救專業機構的完善、合理配置及提高急救效率,是南寧市急救體系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南寧市綜合醫院院前急救現狀調研,分析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從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提高南寧市急救醫療體系的救治效率及公共衛生體系的服務能力。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南寧市區內包含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共計23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的院前急救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23家綜合醫院占南寧市區內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總數的72%。其中含二級醫院11家,占南寧市區內二級綜合醫院總數的58%;三級醫院12家,占南寧市區內三級綜合醫院總數92%。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醫院的基本情況、通訊設備、急救人員情況及管理運行情況。
以南寧市綜合醫院為調研單位,采用文獻研究、自由訪談等方法,構建南寧市綜合醫院院前急救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符合南寧市綜合醫院院前急救現狀的調查問卷。
運用 Microsoft Excel 2013 錄入數據,并用 SPSS 21.0 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分析,計數資料計算構成比。
南寧市23家綜合醫院都設有急診科,并都對外公布了急救電話。其中21家醫院承擔院前急救工作,占91.3%。承擔的院前急救工作主要是急救中心調派并按急救原則收治和本院接聽電話并自行出診、收治,分別占95.7%和56.5%;還有39.1%的醫院按急救中心調派,自行收治,見表1。有11家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有急救網絡聯系,占47.8%;有8家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無急救網絡聯系,但有醫療聯系,占35%;有4家無聯系,占17%。

表1 南寧市23家綜合醫院院前急救工作情況 n(%)
南寧市綜合醫院的院前急救主要以專用急救(無錄音)接警電話機為通訊方式,擁有率為65.2%,詳見表2。

表2 南寧市綜合醫院院前急救通訊設備情況(n=23)
南寧市有人口698.61萬人,此次調查輻射的區域人口364.72萬人,占總人口的52.2%。南寧市23家綜合醫院共有急診科工作人員1158人,其中主任39人,護士長38人,醫生321人,護士668人,駕駛員92人。在23家醫院中,有18家醫院沒有專職院前急救人員,占78.3%;有16家醫院擁有固定急診科人員,占69.6%;固定人員共有675人,輪轉人員共有106人。且17家醫院的出診人員配置為醫生、護士、駕駛員,占74%,有5家配置有醫生、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占22%,有1家僅配置醫生和駕駛員,占4%。由于醫院的急救中心通常掛靠在急診科內,大部分醫院急診科擁有固定人員,而院前急救人員大多不是專職人員。急救醫生、護士和駕駛員等由所在醫院聘任,人事關系隸屬于所在醫院,急救工作人員主要是負責日常“120”急救工作,還有應急保障的任務,如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再由南寧急救醫療中心根據情況統一指揮調度。
在本次調查的23家醫院中,有21家醫院急救出診服務需要收取費用,占91.3%。有20家醫院救護車使用統一的外觀標識,占87%;13家醫院院前急救人員沒有統一著裝,占56.5%。各醫院都有建立重特大急救事件處置預案、首接(首問、首診)負責制、24小時值班制度、重大特殊情況報告及登記制度和院前急救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或行為規范。有13家醫院還沒有建立電話等級制度,占56.5%。醫院每年組織急救培訓班和三年來開展急救演練集中在2次和4次,見表3。

表3 南寧市23家綜合醫院院前急救制度管理 n(%)
院前急救不僅是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一部分,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1]。其目的和意義在于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以減少急、危、重癥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因此,對院前急救現狀分析及對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急救中心(站)設置“120”呼叫受理系統和指揮中心,其他個人和單位不得設置“120”呼叫號碼或者其他形式的院前醫療急救呼叫電話;急救中心(站)應當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愿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調查結果顯示,仍有39.1%的醫院按急救中心調派,但自行收治患者;或者56.5%的醫院自己接聽電話并出診收治患者,沒有按照急救中心調派;還有52.2%的醫院開展院前急救工作流程中,有使用專用的急救電話受理呼救。應規范院前急救工作管理,由“120”急救中心統一指揮調派,按急救原則收治患者。各單位要按照《辦法》的相關規定,對當前的其他號碼給予整頓規范,統一使用“120”作為本地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同時,還有52.2%的醫院與社區衛生中心沒有急救網絡聯系,應加強醫院與社區衛生中心的急救網絡聯系,增大急救網絡覆蓋面積。
大部分醫院的院前急救沒有統一安裝先進的通訊指揮調度系統,如:救護車衛星定位系統和電話錄音等(見表2),更沒有指揮調度中心傳輸系統和電話呼救定位、受理并生成急救預案及各項數據處理與管理的設備。應在基礎設施建設、多方位通訊信息裝備、經費投入與補償等方面給予支持,使醫院院前急救從依托于急診科內轉變為院前急救專業化,形成院前急救—院內急診—ICU重癥監護一體化的急救便捷通道[2]。
根據《辦法》,院前醫療急救的專業人員包含醫師、護士和醫療救護員。南寧市23家醫院中,78.3%的醫院院前急救人員非專職人員,而69.6%的醫院急診科人員為固定人員,95.7%的醫院出診人員配置包含醫生、護士、駕駛員。由此看出,南寧市院前急救類型屬于依附于急診科型[3],院前急救人員為急診科兼院前急救隊伍[4],一般由急診科值班醫生、護士、司機臨時組成,在現場診治、溝通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院前急救隊伍不穩定。應加大財政投入和支持,培養專職的院前急救人員隊伍如醫療救護員,按規定合理配置出診人員,增加默契程度,形成良好配合[5]。
根據《辦法》,急救中心(站)救護車以及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的著裝應當統一標識,統一標明急救中心(站)名稱和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而調查中有13%的醫院救護車沒有使用統一的外觀標識,56.5%的醫院院前急救人員沒有統一著裝。由此,應統一規范標識救護車及院前急救人員的著裝,加強管理監督。同時,還有56.5%的醫院沒有建立電話等級制度,應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合理劃分情況級別,給予不同級別的響應與指導,以提高院前急救管理及運行水平[6]。
根據《辦法》,縣級以上地方衛生部門應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急救中心(站)開展演練,推廣新知識和技術,提高院前急救和突發事件救援能力。接受調查醫院的每年組織急救培訓班和3年來開展急救演練次數集中在2次和4次,應注重演練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定期組織不同類型的醫療急救演習,提高南寧市各醫療機構的應急能力及實戰技能,達到鍛煉應急隊伍,檢驗應急裝備的效果[7]。同時,要對應急預案的應用情況進行系統地總結完善,使之更加科學合理地指導應急實踐[8],全方位打造一支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工作事件的主力軍。
應增強急救醫療的協作互動,積極參加區域性的救援合作。參與由政府部門組織的110、119、120、122聯動的大型災害事故急救演練[9],進行國際化、標準化群體傷害事件的救援培訓,推動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和優勢互補,增進交流[10],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統一協調指揮,形成合力,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
[1]周 蕊.蘭州市城區院前急救現狀分析及對策研宄[D].蘭州:蘭州大學,2014.
[2]趙愛娟,鄒玉敏,吳雯婷,等.國內外院前急救管理發展綜述[J].護理研究,2017,31(4):392-394.
[3]劉 靜,郝艷華,吳群紅,等.院前急救模式與急救人員崗位培訓國內外比較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13,16(1):30-32.
[4]何美娟,許玲玲,馬明丹,等.國內外院前急救的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1):24-26.
[5]劉 鑫,王夢娟.我國院前急救立法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6):57-59.
[6]王魏魏,姜 婷,李春雨,等.吳江地區基層醫院院前急救現狀調查[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5,1(2):110-114.
[7]向 英,陸 洲,鮑向紅,等.院前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現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4,27(6):94-96.
[8]武秀昆.院前急救機構要注重和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J].中國急救醫學,2014,34(2):163-165.
[9]陽世雄,張劍鋒,文育平,等.基于城市應急聯動平臺的南寧市三級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探討[J].廣西醫學,2017,39(3):431-433.
[10]費素定,胡蘇珍,金曉霞,等.寧波市農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與行為現狀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276-278.
Situation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pre-hospitalemergencyinNanninggeneralhospital
ZENG Qian1,TANG Lian-jia2,ZHOU Yang1,GONG Zu-kang2,LIU Jun-jun1
(1.SchoolofInformationandManagement,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21,China;2.NanningEmergencyandMedicalCenter,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 Nanning general hospital so as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anage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in Nanning.Methods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 23 general hospitals from Jan.2015 to Jun.2016 in Nanning.It analyzed basic situation,communication equipment,emergency personnel,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hospitals by questionnaire.ResultsIn the survey,there were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ese 23 general hospitals in Nanning,and announced the emergency call.Communication mode was the first aid(no recording)alarm telephone,with a rate of 65.2%.There were 78.3% of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personnel were non full-time staffs,and 69.6% of the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ffs were fixed staffs.13% of the hospital ambulances did not use a uniform appearance of the logo,and 56.5% of hospital emergency staffs did not dress uniform.Conclusions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of general hospitals in Nanning is lack of specification.Need to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and personnel,establish perfect relevant system and specification,perfect pre-arranged planning and drill,so as to meet the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pre-hospital care.
general hospital,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communication equipment,first aid management,Nanning
2017- 09- 04
10.3969/j.issn.1003-2800.2017.12.001
廣西急診與醫學救援人才小高地開放性課題資助項目(GXJZ201420)
曾 茜(1994-),女,廣西南寧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周 陽(1986-),男,廣西玉林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R821.4+2
A
1003-2800(2017)12-0037-03
(本文編輯:鄒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