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林勇堅+鄭惠清


【摘 要】本文基于產業轉型升級背景,探討智能制造領域相關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問題,結合行業人才需求趨勢,從基地建設、學生構成、教師選聘、培養模式和保障機制等方面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智能制造領域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進行探索,為同類院校開展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 智能制造 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 專業試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113-02
《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吹響了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號角,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戰略實施的制高點和突破口。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對于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要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除了高層次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外,更離不開大量具有時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人才是根本,基礎在教育。智能制造領域相關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越來越成為職業院校創新發展、提高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熱點。
一、智能制造領域技能人才需求趨勢分析
《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近70%都直接或間接與機械工業緊密關聯,本文以機械行業為例進行人才需求分析。到2020年,機械行業智能制造領域企業從業人員將達582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將達28%左右,雖然現在裝備制造大類專業約50%與智能制造有關,且相關專業招生人數逐年上升,年增幅達17%左右,但智能制造重點領域一“新”一“高”的產業特征以及其所涉及專業的“跨界”現象,使得該領域人才培養主渠道是以企業對接受過系統職業教育的在職人員進行跨專業“轉崗”培訓或繼續教育,這反映出智能制造支撐專業體系建設的復雜性,也反映了專業定位優化的必要性,特別是隨著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催生出的新專業并未包括在現行專業目錄中,促使該領域的專業建設創新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成為職業教育的焦點。
二、智能制造領域專門人才培養試點的探索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針對智能制造應用領域廣泛、涉及工藝多樣,專業技術呈現復雜性和復合性的特點,全能型技術技能人才難以培養的現實情況,通過整合校企資源,以企業具體項目或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懂系統,精專項”為指導思想,跨專業組建試點班級,推行項目導師制,面向智能制造系統生產、應用和服務等企業,培養能從事智能制造系統安裝與調試、維護維修、技術改造、售后服務等工作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構建產教融合的生產性實訓平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西門子、珠海漢迪自動化、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等企業和科研單位共建智能制造技術實訓基地,占地1000多平方米,設備投入800多萬元,按智慧工廠模式,建立了智能制造生產性實訓中心、柔性制造實訓中心、智能制造虛擬仿真中心、產業技術服務中心、創業孵化中心,形成了集教學實訓、生產性實習、技術服務、創新創業為一體的產教融合平臺。
實訓基地按照企業標準建設,以“智能制造”為主題,建有工業機器人焊接、加工中心上下料、數控車上下料、沖壓上下料、激光切割、噴涂、視覺分揀等多個工作站;以產品個性化定制大批量生產為目的,建有“加工中心—數控車—線切割—電火花—清洗機—三坐標—立體倉庫”柔性制造線,可以完成從毛坯到產品的完整加工過程,包括CNC、EDM、WE、CMM等加工管理與精密測量,涵蓋產品制造相關的要素和環節,能夠實現制造數據管理、生產調度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設備管理、采購管理、成本管理、生產過程控制、底層數據集成分析、上層數據集成分解等制造協同管理功能。
(二)組建混專業、分方向的試點班級。根據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設備條件和合作企業情況,混合機械設計與自動化、模具設計與制造、物聯網應用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專業組建試點班級,設置“機電產品數字設計”“模具智能制造”“自動化測控系統集成”“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等4個方向的項目學習小組,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合作企業人才需求、具體項目及學院實訓基地建設情況適當增加如“電子產品智能化生產”“制造執行系統應用”等方向。在2017年春季學期末,在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相關專業的2015級學生中,為每個小組選拔6名學習成績優異、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強的學生組建班級。
試點班學生由各小組專任教師在相關專業內篩選,擬定學生名單后,學生與家長溝通確認,具體構成如表1所示。
(三)打造跨校企、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各學習小組根據項目的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從合作企業選聘1-2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校內遴選2位專職教師(也可根據師資培養的需要適當增加),專職教師同時也是智能制造新領域的“學生”,是組織、引領、督促學生,與學生一起實施項目驅動式學習的直接負責人。
根據各學習小組的技術特點,經前期調研、與相關企業及專業教師溝通,通過選拔競聘組建教學團隊。具體見表2。
(四)創新“校企研融合”的培養模式。以“懂系統,精專項”為指導思想,從智能制造系統生產、集成、應用等相關企業為各學習小組精選依托和合作方,選定西門子、珠海漢迪自動化、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玉柴機器股份公司等企業、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項目實施過程中可根據需要補充合作企業,校企共同確定項目和具體任務,制定任務實施要達到的技術目標、能力目標、職業素養目標,實施“校企融合、項目驅動”的培養模式,培養時間為一年(首屆班級為第五、六學期,下屆爭取調整為第四、五學期)。
在培養期內各學習小組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過程實施記錄卡。要制訂集中學習計劃,明確學習內容、具體時間和頻次,可根據學習小組分組情況和項目具體進度靈活安排,形式以企業現場教學、講座、項目方案研討、學習進度和成果匯報為主。分散學習則以企業或校內具體項目為載體,由各組校內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合作,通過項目導師制推動實施。endprint
學生的考核辦法是采取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各學習小組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考核項目或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質量,考核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和項目成果匯報時的表現,最后評定成績。教務處組織相關系部就各小組的學習項目進行審定,根據項目大小、復雜程度、實施情況等進行學分認定,所獲學分可算作必修課學分管理,學生可不參加第五學期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
(五)建立“校級直轄”的保障機制。具體如下:
1.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學院成立領導小組,由分管教學副院長、教務科研處負責人和相關系部負責人組成,負責各部門協調、相關制度審定、參與教師的工作情況考核等;由教務科研處分管教學副處長、相關系部負責人、相關教師組成工作小組,負責試點工作的具體實施和總結。
2.政策保障。為了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智能制造領域新技術的研究,勇于承擔各學習小組的指導教師工作,學院對承擔該工作并考核合格的教師按每學期100課時核定教學工作量,計入該教師年度教學工作量總量。學院按《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為各學習小組聘請相關企業技術人員作兼職教師,并按相關規定核定工作量和計發課酬。由教務處、學工處牽頭,在現有相關教學、學生管理制度基礎上,組織制定《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培養試點工作暫行管理辦法》,主要內容為學習項目與原專業教學計劃課程間的互換、學分認定,學生管理、考核及專升本等的相關規定。
3.資金保障。為確保該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相關系部在實施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等各種項目建設時要關注學習小組的活動,為學習小組的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外出學習、項目實施等提供資金、設備等的支持和保障。
綜上,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人才培養試點班的探索與實踐,逐步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師資隊伍、改革課程體系,將該項目打造為全區甚至全國的一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示范項目,為建立智能制造相關專業夯實基礎、探索路徑。在此基礎上,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依托廣西工業職業教育集團,整合區域優勢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建立智能制造領域的職業教育聯盟,從而滿足智能控制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對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區域產業順利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機械行業智能制造領域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趨勢分析報告[R].2016.11
[2]王芳.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變化的調研與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1)
[3]丁應強.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7(7)
【作者簡介】李 寧(1978—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林勇堅(1971— ),男,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鄭惠清(1964—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會計師。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