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摘 要】本文分析財經類專業領域的“工匠精神”內涵,針對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職業素質教育,探究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財經類專業 工匠精神 培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010-02
當前我國社會心態浮躁,產品及服務質量不高、品格不美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工匠精神一經提出,立即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各行各業逐漸認識到工匠精神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更為強調職業性、技術性和現實操作性。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需要,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亦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學界尚無明確的界定。劉曉認為,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精神引領,涵蓋“技、術、心”三個層面的價值。李小魯認為,工匠精神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的高度統一。劉晴認為,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筆者在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認為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是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在勞動過程中所具備的一種敬業愛崗、細致嚴謹、耐心專注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二、財經類專業領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全民精神,各行各業都需要這種精神——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設計師要做好每一份設計,編程人員編好每一條程序,都離不開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里的財經類專業面向現代服務業,培養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專業涵蓋金融、營銷、物流、財會、貿易等,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在財經類專業領域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項重要而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財經類專業領域的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一是具有扎實的財經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二是有細致嚴謹、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三是對職業的認同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其內涵包括敬業愛崗、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細致嚴謹、耐心專注、對業務精益求精、對服務精雕細琢的精神。
三、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層面
高職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意味著高職不僅僅是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人,也要培養具有一定審美情懷、崇高社會擔當和追求卓越的人,而許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導致多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實踐能力弱,綜合素養不足。
財經類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對的是社會中的各類復雜人群,不同于工科專業畢業生面對的是產品,工作性質比較明確,工作過程相對單一,其技能更多地是通過綜合素質和能力來表現。因此,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上就不能只突出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應重視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相結合問題。應在培養學生責任感、道德情懷和創新精神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學生個人層面
1.缺乏專注精神。財經類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跳槽率極高,究其原因是對職業缺乏認同感,缺乏專注精神和堅持的決心,在崗位實踐中淺嘗輒止,在初次就業中能堅持到底的人寥寥無幾。
2.存在浮躁心理。學生初入社會,缺乏經驗,容易受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的即時利益影響,缺乏對業務精益求精、對服務精雕細琢的精神。
3.缺乏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對于財經類學生尤為重要。財經類學生的職業活動不是機械的模仿和簡單的重復性勞動,是在應知基礎上的“應會”的智能行為,學生要能夠通過觀察、分析,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而許多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沒有堅持學習、刻苦鉆研的勁頭,缺乏創新精神,無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和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
4.動手實踐能力弱。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的影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弱。加上財經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復雜,綜合性強,實訓環境容易與真實企業情景相脫節,使得學生缺乏實戰經驗,無法很好地契合企業需求,影響了學生的職業適應性。
四、財經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徑
(一)構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在共同活動交往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將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合在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一是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可以在宿舍、教室、樓道、食堂等場所設置工匠精神宣傳欄,張貼工匠精神的標語、人物、事跡,讓學生在豐富的環境文化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積淀工匠精神。二是營造工匠精神的輿論導向,要發掘師生周圍的典型事例,拓寬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積極應用互聯網+媒體,豐富宣傳的形式及內容,利用微博、易班、微信公眾號等,定期進行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的推送宣傳,擴大影響面。另一方面制定有計劃的、系統性的宣傳及實踐活動,加強協調組織,從宿舍、班級、學生會及社團,到學校層面,廣泛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及實踐活動,擴大宣傳效果。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在學生中形成敬業愛崗、細致嚴謹、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使得工匠精神真正深植學生心中。
(二)強化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職業素養教育
職業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素養的養成。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同時要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特征和靈魂。學校在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強化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的培育,使“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技能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要充分利用思政課和就業創業指導課等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圍繞工匠精神,開展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將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工匠精神理念有機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職業觀。endprint
(三)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要改變職業素養教育只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的錯誤觀念,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培育。財經類專業的課程開發需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依據,參照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分析職業崗位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明確職業精神在人才培養中的目標、內容和考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不同的專業特點,逐步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使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感悟工匠精神的內涵,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對提升專業綜合素質的意義和作用。
(四)在實踐教學中強化工匠精神
1.開展仿真實訓。財經類專業在實訓實踐方面有其特殊性。高職院校的財經類學生就業單位以民營企業和個體為主,常常需要學生一人多崗,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訓方面,需要對多項職業能力進行高度整合和優化,營造出仿真的職業氛圍和經營環境,滿足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體現出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
2.加強校企合作。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頂崗實習是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途徑。與高職工科不同,一個企業可以為工科學生提供多個實習崗位,實習地點集中,有利于實習跟蹤指導及管理。而財經類企業通常只能為學生提供少數崗位,給學生的實習指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高職院校的財經類專業必須加強和企業間的合作,企業應充分發揮育人主體的作用,積極吸納學生到企業學習,感受企業文化,讓更多的企業工匠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和體驗教育。
3.大力推廣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是古代學徒制和現代學校教育形式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具有 “工匠精神”的時代表征,是將工匠精神根植于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學徒制中,學生有雙重身份,由高職院校的教師以及企業師傅進行“雙導師”教育。師父在進行職業技術操作教育時,逐步將工匠精神內化到教育過程中。通過名師的言傳身教,指導學生對職業敬畏、執著,進而實現工匠精神的傳承。
(五)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
財經類學生的職業活動不是機械的模仿和簡單的重復性勞動,是在應知基礎上的“應會”的智能行為,學生要能夠通過觀察、分析,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因而,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引導學生耐心專注,嚴謹細致,不斷創造出新理論、新觀念、新辦法。具體說來,一方面要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搭建校內校外各種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強化和弘揚工匠精神。
(六)構建具有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
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應該不斷地調整師資結構,改革教師評聘制度,積極引進企業優秀的財經人才任專業帶頭人,或專兼職教師,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廣泛邀請企業名家大師與學生建立師徒關系,在“一幫一”“師帶徒”的傳幫帶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勵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鍛煉、經驗交流等,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七)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堅持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并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并舉的考核思路,將職業精神的內容納入學生的考核指標體系中來。邀請企業行業專家組成專家團參與教學評價,形成教師、企業、學生三位一體的教學監控和評價系統。引入企業專家,從職業需求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
【參考文獻】
[1]張紅,梁小婉.財經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6)
(責編 丁 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