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梅
【摘要】在醫學院校中,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通過“課程中心”網上課程的建設可使生物化學的優質教學資源得以共享,有利于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目標。本文就生物化學課程中心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解決意見,以期能更好的完善課程中心建設。
【關鍵詞】生物化學;課程中心;教學資源;解決意見
【中圖分類號】R3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29-02
生物化學是高等醫科院校中醫學類相關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及功能、營養物質代謝等。醫學生學習該門課程有助于了解一些常見疾病的生化機制,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有一定幫助。目前,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普及,逐漸成為教育教學手段的發展方向。建設新型的數字化教學環境是提高學生素質、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構建遠程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的基礎。[1]
課程中心是指依靠網絡為載體,以具體課程為依托,用來管理、整合和展示該課程數字化資源,實現師生線上互動,深化課程管理,強化課程建設的網絡平臺。[1]課程中心網絡平臺的建立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課程中心使教學資源能夠共享,讓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有限時間上,同時使師生交流更為頻繁,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
一、課程中心建設的目的
隨著多媒體與網絡技術不斷深入高等教學中,課程中心現已廣泛應用于全國各高等院校,是基于各門課程及相關任課教師共建共享的課程體系管理和網絡輔助教學平臺。[3]課程中心建設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管理課程體系
通過課程中心建設,完善各門課程的基礎數據,能夠系統的展示全校的課程情況,有助于教務處、各二級學院管理課程體系。[3]
2.共享教學資源
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均可將課程教學資源上傳至課程中心,不斷完善每門課程的教學資源,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教學資源庫。全校師生都能夠登錄課程中心平臺通過檢索查找有關知識,使教學資源實現整合和共享。
3.作為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心開展答疑、作業、討論、考試等教學活動,能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
二、生物化學課程中心建設內容
本校課程中心建設至今,已經初步建設幾十門基礎課及專業課。該平臺使生物化學相關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得到共享,增加學生學習的自由度,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方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1.教學資源共享
本校生物化學課程中心建設過程中,在網絡平臺上傳相關數字化教學資源。上傳生物化學課程簡介,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有初步了解;上傳教學大綱,有利于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教學內容;上傳學時分配表,幫助學生及時掌握教學進度安排復習、預習計劃;上傳教師團隊簡介,有助于學生對任課教師的了解;同時還上傳教學PPT、教學視頻、學習指導、配套實驗、有關教材及網站鏈接等教學材料,方便學生進行課堂外自主學習和知識拓展。
2.習題庫建設
在課程中心建設過程中,上傳與教材匹配的習題,并根據教學需要不斷更新完善習題庫。任課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給本教學班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學生網上答題,教師網上批閱。學生的作業情況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教師后續教學內容安排。同時也可督促學生課后復習,及時鞏固學習內容。
3.師生互動
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心平臺發布通知、提出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學生也可以在課程中心平臺上提問,教師進行答疑解惑。這為師生交流提供一個平臺,使師生間的互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內,也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三、課程中心建設的效果
課程中心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經引用廣受師生好評,各門課程建設日益完善,在學生中也受廣泛歡迎。生物化學課程中心點擊量1600余次,豐富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沒弄懂的、有疑問的地方通過課后觀看教學視頻和教學PPT可以進行多次學習,也能與教師在網上展開問題討論。學生根據課后作業可以及時檢測自身的學習情況,查漏補缺,顯著提高學習效果。教師也通過無紙化作業減輕批閱作業的時間。
四、課程中心建設存在的問題
1.網絡信息化技術
課程中心建設需要教師了解相關的信息化知識,對計算機水平有一定要求,這對部分教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對課程中心平臺技術了解不多,在建設課程過程中存在障礙。
2.知識產權
教學資源開放和共享必然會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1]教學工作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應享受知識產權保護。數字化資源上傳至課程中心被共享后,原創和引用部分如何進行規范,怎樣保護原作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亟待解決。
3.課程資源豐富性
由于高等教育長久以來一直是傳統教學模式居多,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都是近幾年才出現,所以很多教學資料局限于原有教學模式,數字化課程資源還不夠豐富,必然會造成課程中心早期教學資源較少,利用率低的問題出現。
4.課程中心平臺穩定性
課程中心一旦建設,大量的教學資源上傳至該網絡平臺,師生訪問量也與日俱增,所以課程中心系統的穩定性對于正常發揮其教學作用至關重要。
5.課程中心后期建設
課程中心的建設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主要根據科學發展不斷更新前沿內容,教學資料的上傳也需要經常更新補充。但后期建設更新工作易被忽略,導致學生使用課程中心積極性降低,缺少可持續發展。[2]
五、解決問題的建議
1.組織教師技術培訓
對于教師操作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可以邀請相關部門工程師來進行培訓,使教師能基本掌握課程中心建設流程,都能參與到課程建設中。
2.保護知識產權
教師應對自己上傳的教學資料的開放與共享擁有決定權和控制權,部分涉及自身知識產權內容可設置僅能在網上閱讀,禁止下載,技術層面也應多開發相關功能,保護教師知識產權。
3.建設充分的教學資源
數字化教學資源除了通過購買外,在教師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應多收集準備,如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
4.系統后期維護
為了保證課程中心能夠順利開展網上教學工作,相關部門工程師應當給予技術支持,對于網絡平臺及時維護,保證師生能正常使用。
5.內容持續更新
教師應及時將前沿知識更新至課程中心平臺,教學資料也要及時補充,持續完善課程中心建設。
參考文獻
[1]田亞新.普通高等學校建設數字化課程中心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07(7):160-161.
[2]徐書克,杜龍兵,宋潔,歐陽立明.基于課程中心建設的若干思考[J].廣東化工.2013,40(1):145.
[3]李寧,文民剛,葉濤,石磊,王志遠.通過“課程中心”實現課程資源共建共享.中國高等醫學教育[J].2008(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