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摘 要 微時代是在網絡時代產生的新名詞,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短小精煉的微博、微信、微事件、微電臺等自媒體作為媒介,進行實時互動傳播交流信息,整個社會進入了一個快、少、精、短的時代氛圍,從而形成獨特的微時代傳播特性,這些獨特的傳播特性深刻影響著社會文化的傳播和人們生活方式、社會心理。
關鍵詞 微時代;傳播特性;微文化;施拉姆大眾傳播過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21-0010-02
互聯網時代已經運行了很多年,微時代則是網絡時代的一個新階段。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一系列以“微”為標志的新型傳播媒介快速影響著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比如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微媒介。微時代也是全民參與的時代,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世外。正如德國作家尼古拉斯·鮑恩所說“直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政府或別的什么人能夠拒絕或想拒絕這個電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和挑戰性,掩蓋了她潛在的強暴性和危險”。而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人們多數的閑暇時光都被網絡取代了。似乎總有看不完的微信,刷不完的朋友圈,追求輕松、快速、娛樂,更多的是追求感官上的愉悅和享受。
1 微時代
時代常常和它背后所處的文化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放在微時代的社會大環境下微時代也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微文化。文化是一個人文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是在互相碰撞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媒介文化的研究里,學者們把文化和媒介相聯系,強調的是文化的媒介呈現方式,強調的是媒介形態對社會文化所產生的決定性的影響。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因此文化在一定意義上是由媒介生成,不同的媒介方式生產出不同的文化。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產生,也就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微文化。微文化的出現根植于網絡媒介的發展,是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我們帶入進今天的微時代,又為微文化插上豐滿的翅膀。微文化起源于網絡,興起于網絡,又由虛擬的網絡世界風靡到現實社會中,使微文化深深地影響到這個時代,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微文化出發來探討微時代的定義,就是探討時代背后的文化意蘊。
關于“微時代”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微時代是一個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1]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釋義、講解:“微時代”是以信息的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以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的創作為傳播形式,介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變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新時代。借用英國偉大文學家狄更斯在《雙城記》里的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
2 施拉姆大眾傳播過程模式
施拉姆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充分體現了大眾傳播的特點,這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連結性和交織性。在這種傳播模式中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媒和受眾,兩者之間存在著傳達與反饋的關系。作為傳播者的大眾傳媒與一定的信源相連接,又通過大量復制的訊息與作為傳播對象的受眾相聯系,受眾是個人的集合體,這些個人又分屬于各自的社會群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都保持著特定的傳播關系。在他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中強調了信息傳播的雙向性,是對以前單向直線模式的一個突破,說明了信息傳播是雙向循環的一個過程,同時傳授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者也是受傳者。在微時代里,因為微博、微信的興起,每個人都扮演著傳授的雙重角色,也會對信息經過一定的加工和整理,或加上自己的簡介,或加上自己的評論,在這里,受眾的集合體,又分屬于各自的社會群體,社會傳播過程就是一個相互連接性和交織性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在施拉姆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的基礎上來分析微時代的傳播特征。
3 微時代的傳播特性
3.1 傳播速度瞬時化
微時代是以微博、微信為主導的時代,更因為現在也是手機大肆主導的年代,微博、微信客戶端紛紛在手機上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動動手指,一條信息輕輕松松就可傳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方便、快捷,豐富的信息內容,吸引了無數的年輕人投入其中,在餐廳吃飯的過程中、在地鐵等車的間隙中、在上下班的路途中,抑或者在家里、在課堂、在校園,隨處都可以見到低頭收發信息的“拇指族”。這一微時代的傳播特色足見形容得深刻貼切。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微時代進入一個快節奏的時空,人們的生活也進入快節奏的年代。信息傳輸的高效率使“秒贊”一詞步入大眾眼簾。微博、微信的出現,社會上的突發事件直接可通過為微媒介這個平臺向外界報道,比傳統的媒介快上很多,每一個人都可能出現在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又能第一時間把消息傳播出去,極大地提升了傳播的速度。
3.2 傳播群體年輕化
微媒介是在別一種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的,它擁有著先進的現代傳播手段,也離不開社會的流行趣味對它的一種催生和引導。媒體環境的變化常常很快,但年輕人更容易跟上時尚的潮流和前沿,微傳播以其新穎、時尚便捷的特點吸引著眾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將眾多“80后”“90后”,甚至“00后”裹入進微時代的浪潮。年輕人的偏好和趣味似乎注定能成為社會的流行標桿和時尚,微傳播的這種社會時尚方式正好契合了年輕人的生活口味,自拍、曬旅游、曬餐飲、生活感悟、政治理想等都可以成為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動。
3.3 傳播方式扁平化
互聯網沒出現之前,傳播有特定的傳播者,傳播者是職業化的工作人員,有組織嚴密的傳播機構,而受眾是看不見的對象群體,雙方間的傳、受角色基本固定,一般不會隨意改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世界中人們的交流早已打破現實社會中地域空間的限制,微信、微博上分享的信息,早已不是單向傳播的收發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傳者與受者的角色界限正在模糊,每一個網民聯起手來就可以織起一張大網,每一個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可以是信息的出發點,傳播渠道擴編,接收渠道自然寬廣,信息傳播趨向雙向互動。
3.4 傳播內容碎片化
微時代,傳統媒體的話語權被打破,海量的信息經過多點結網去中心化傳播,信息通過眾多網民手中輕輕的一點進行著快速裂變發散。微媒介即時通訊的功能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收發信息,只言片語間,就可匯編一條信息,不用過多的修飾和潤色,意思講明即可。大眾可以自由發表言論,造就自媒體平臺上各種意見的碰撞與沖突,傳統傳播過程的理解和接受習慣也因此支離破碎,意見表達眾多性的同時也意味著意義表達的分散性和碎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微時代環境是信息傳播碎片化的土壤。但不可否認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傳播也帶來監管的困難,多元的形式與內容常常令我們很難分辨出信息的真偽,微時代下碎片化的信息傳播,考驗得更多的是大眾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和主流媒體對信息的正確引導。
3.5 傳播影響深遠化
2015年7月14日晚間,一則優衣庫試衣間的不雅視頻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流傳,之后迅速在微博廣泛傳播,優衣庫事件在網上持續發酵,讓大量流氓軟件和木馬有了可乘之機,而眾多網民不斷參與到事件的轉發、評論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網民狂歡,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另外發生在2015年5月3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也是因為微博、微信平臺的傳播,引起網友熱議,甚至導致輿情一開始挺女司機到反轉挺男司機,輿論焦點再次甚囂塵上。這只是近年來微時代傳播的兩件典型事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媒介正在成為社會突發公共事件傳播的輿論中心,微傳播快易廣的優勢,顯示出它強大的傳播力量,全民參與,影響之大,甚至可以直接推動事件的升級或是轉向。
3.6 傳播效益最大化
微時代里講究的就是一個“微”,微博里短短140字就可以包含豐富的內容,微信里更多的是配圖再加上幾句簡短概括的話,消息經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發展到微媒體時代,成了“微訊”。短些短些再短些的追求在微時代成為現實,因為要滿足隨時隨地的更新,追求信息傳播的最大效益,能夠快速的占領輿論的頭條。微時代下的“信息傳播”正是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從細微之處影響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