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葉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計算機網絡開始滲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生活娛樂、購物休閑甚至是學習工作都開始有了計算機網絡的幫助,在社會發展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隨著教學改革以及科學水平的進步,計算機網絡已經全面進入到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我國的社會是不斷的發展的,各種技術、信息也是在不斷的更新的,在網絡技術方面也不會止步于當前,還會不斷的出現更加新型的技術,而如何在這種不斷升級變化的教學環境當中逐漸培養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成為了當前教學部門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所在。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互聯網教學;自主學習
【前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越來越深入,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與世界各國都有了越發頻繁的交流,伴隨著巨大機遇來臨的同時,對新媒體技術、信息科技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挑戰。但這些挑戰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挑戰,而人才則需要依托與科學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大面積普及到日常教學活動的大環境之下,學校教學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合理的安排教學計劃、學習方式,學生也能夠更為多元化的進行學習。然而學生能夠利用這一有效平臺來促進自我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尋找、采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是教學過程中的必要途徑。
一、 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意義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利用圖書館、網絡信息渠道嘗試探究性閱讀”,從上述要求我們不難看出,未來教學改革的方向必然是更為多元化、更為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道路。而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學當中逐漸推廣開來,可以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將單一的課堂教學做一個課外推廣。可以更為自由、更為彈性化的按照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更為合理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能夠為學生進一步的合作式學習、開放式學習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與此同時,學生離開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學習,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師以及家長的視線,能夠有更多的空間圍繞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學習,能夠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優化知識形成的過程
傳統的課堂教學所強調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授課,給予學生現成的課堂知識,長此以往就限制了學生自身對于知識的挖掘能力,不利于學生長遠的發展。如果能夠將教師的教學能力從教學內容轉向教學方法,那么就能夠讓學生更為自主的進行學習,能夠更為長遠的開展自我學習。為了開拓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當充分利用已有額教學社會,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情景問題創設,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從更為多元化的角度進行學習。利用情景問題研究的模式,進行集體討論,不斷的吸收借鑒他人優秀經驗,而對于自身的問題所在也能夠有更好的發現。現代的課堂教學中十分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死板地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照本宣科,然后學生一本正經地做筆記聽講。互動指的是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相互交流,教師需要設置各種情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來。例如,可以在課堂上制定競爭的機制,提供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也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比如將班級分成若干組進行比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式來共同完成同一主題,選優勝組可以得到教師的表揚并頒發獎狀獎品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使得課堂氣氛進入白熱化階段,學生在競爭中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是又收獲了知識。
三、改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現在是一個高度信息化時代。這就要求人們在很多方面都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否則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而與信息化掛鉤的另一技術便是現代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該技術開始被人們廣泛運用,現在,數字化通訊技術、在線活動已經被引入到教學活動中,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能夠最大程度適應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教師作為學習當中的引導者,在傳統課堂教學當中應當注重把握課堂的教學節奏,帶動課堂教學氛圍。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把握好上課內容的脈絡,要對于每堂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講解,以一個全面的框架延伸出更多更細化的知識點。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師應當利用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們。在未來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注意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學以致用,打破學生的傳統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探究、創新,將其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自我思考,進而逐漸形成自我學習意識。
四、理論聯系實際,課內外結合
學習知識本質上是希望能夠將知識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起來,那么未來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就必須注重這一點。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年齡特征以及不同性別、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利用計算機網絡,全面的為學生量身定制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讓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利用計算機網絡展開更為豐富的課外學習,同時對于知識抱有質問的心態,不斷對內心的疑問進行探索,讓學生在全新的網絡環境當中能夠有對未知知識有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這種探索過程本身就是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的一種模式,長期在這種模式之下學,不僅僅能夠鍛煉出學生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能夠讓學生養成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習慣。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實際操作的演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開拓學生的眼界。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及實踐,以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另外,教師可對學生的課程實踐進行有效考核,定時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掌握情況,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促使學生對學習更加認真、實踐,進而培養創新能力。
五、培養合作學習意識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開拓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工具,利用這一教學工具,結合教師的引導和教材的指示,學生通過對具體的情景的理解,結合已有的基礎理論知識,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與同伴進行小組活動。而這些小組活動是在教師配合的基礎上,以實際計算機環境為基礎開展的,其最根本的開展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通過對教學內容的了解,進行小組合租交流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這種通過學生間的自我交流以及與教師間的溝通和不同小組之間的溝通匯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需要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進行更好的交流,這一過程無疑也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小組間的合作完畢、上交課堂作業以后,可以依托與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的后期的分析總結工作,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一個“評估”。針對小組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分析,從學生自評到小組成員互評栽倒教師給出合理的評價。學生通過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分析在任務完成中自身的優劣勢。當然,這個過程中,教師有著更為重要的地位,需要對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規范,將引導式教學與互動式教學融合進教學中去。
六、 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未來必然大量應用于教學活動當中,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新型的教學平臺,能夠為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供幫助。通過這種平臺的輔助,未來的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必然能夠通過這種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不斷的培養自身能力,不斷的促進自我學習。
參考文獻:
[1]陳洪冉. 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 新校園(中旬),2015,(01):156.
[2]熊蘇春. 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語言學習焦慮與學習策略使用之關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3]周明. 計算機網絡輔助職高生自主學習圓錐曲線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