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與利用調查研究

2017-12-20 19:39:35
大陸橋視野·上 2017年11期

水資源是保證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互通的重要基礎,是實現歐亞大通道的關鍵性要素。《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要求“發揮陜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蘭州、西寧開發開放,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既是加快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需要,也是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一、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必要性

水潤城市。水是城市之源,是生態文明之源,水城相融,共生發展;水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更是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深化合作的重要保障。水資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只有增加水資源管理的憂患意識,強化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的措施,才能有效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深入進行。

(一)加強水資源管理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需要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持。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加快、人口的增長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的變化,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對于一個城市就像血液對人一樣重要,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同樣,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點城市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是當前的基本水情,用水方式粗放,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點城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的“三條紅線”,扭轉水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污染嚴重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結合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型節水工業和高效節水農業,確保有限的水資源能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發揮最大效益。

(二)加強水資源管理是實現經濟帶重點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這種基本國情水情決定了必須將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等問題日趨嚴重,發展和水資源的矛盾愈加突出。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水資源難以承載,水環境難以承受,經濟發展難以為繼。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適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科學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經濟社會目標的實現,科學地保護和開發利用水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堅持以人為本、城水相濟,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加強水資源管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節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水資源管理是統籌開發利用全國水資源的需要

水資源管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沒有科學的水資源管理,就沒有現代水利;沒有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就沒有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權威高效、運轉協調的管理體制,才能根本改變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和低水平開發的狀況。

加強水資源管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水是生態環境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保護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也就是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保護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管理好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超前考慮和解決水資源問題,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保障。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供水目標是與西部大開發緊密結合,主要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基本滿足黃河上中游6省(區)和鄰近地區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時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上中游的河道治理,并向黃河下游供水,緩解黃河下游斷流等生態環境問題。

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的依賴性增強,對水資源管理要求愈高,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水資源管理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時,世界各國由于政治、社會、宗教、自然地理條件和文化素質水平、生產水平以及歷史習慣等原因,其水資源管理的目標、內容和形式也不可能一致。但是,水資源管理目標的確定都與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目標和生態環境控制目標相適應,不僅要考慮自然資源條件以及生態環境改善,而且還應充分考慮經濟承受能力。

二、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的現狀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東起江蘇連云港,西至新疆烏魯木齊,東西跨度大,水資源分布差異大,既有共性問題,又有差異性問題,需綜合考慮、統籌管理。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管理與利用面臨的共性問題

由于受特殊的因素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也逐漸影響到各重點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重點城市水資源管理與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1.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城市缺水嚴重。

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省、區的部分地區,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極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1500~2000毫米以上。按可利用水資源統計,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只有110m3,是全國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2970m3的3.7%。

(1)西寧市:資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西寧市地處湟水河的中上游,湟水河為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包忽圖山,在海晏與哈利澗匯合后稱西川,流經湟源進入西寧盆地,與最大的支流—北川相匯后,南接南川,北納沙塘川,穿過小峽、大峽、老鴉峽,在民和縣享堂與大通河匯合后,于甘肅省河口鎮注入黃河。湟水水系將境內地形切割成樹枝狀展開,并隨水系形成河谷平原,河網密集。境內流程95.9公里,占干流總長25.5%,境內流域面積73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西寧站)為39.6立方米/秒。

在西寧市境內匯入湟水的各主要支流約有56條,構成了西寧市的河流水系,全市水資源總量13.1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2.93億m3,地下水資源量8.94億m3,重復量8.73億m3。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資源有如下特點,一是水資源量嚴重不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570m3,分別占全國和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近1/4和1/20,屬資源型重度缺水城市。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寧市水資源量為降水補給型,年內分配極不均勻,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受降水季節性的影響,水資源量年內年際變化明顯,汛期6—9月徑流量占地表水資源量的63%。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開發利用較困難,造成工程性缺水與資源性缺水并存,使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用水季節性缺水矛盾突出。三是水體污染加劇。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湟水流域17個監測斷面的水質站點中,水質優于和達到Ⅲ類水的站點9個,水質劣于Ⅲ類水標準的站點8個。水體污染限制了有限水資源綜合效益的發揮,甚至造成了湟水中下游水質性缺水。

(2)蘭州市:自產水資源匱乏,過境水資源相對豐富。

蘭州市地處干旱、半干旱氣候地帶,年均降水量為322㎜,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總量為2.63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23億m3,不重復地下水資源量為0.40億m3。

黃河蘭州段位于黃河上游,全長152㎞,其中流經蘭州市區45㎞,年平均徑流量為307.7億m3。蘭州市入境河流為黃河干流、大通河、湟水河、莊浪河,蘭州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資源量317.6億m3(其中黃河干流為272.4億m3,大通河為27.2億m3,湟水河為16.2億m3,莊浪河為1.8億m3),出境河流只有黃河干流一條河流,從榆中縣出境流入白銀市,多年平均出境水資源量為310.9億m3。

根據近10年(2004—2013年)甘肅省水資源公報的統計成果,蘭州市淺層地下水資源開采量平均是1.59億m3,占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的58%,與允許地下水開采量持平。平均利用地表水資源量是13.55億m3,是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的6.1倍。

蘭州市可用水資源主要依靠黃河地表水,但受分配給甘肅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限制,蘭州市可利用水資源量十分有限,人均僅為720多m3,遠低于國際缺水警戒線1700m3的水平,水資源形勢十分嚴峻。總體上看,蘭州市的自產水資源匱乏,過境水資源相對較豐富。由于時空分布不平衡和過境客水多,蘭州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區域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和結構性缺水問題。

(3)銀川市:水資源綜合利用較高。

銀川中鐵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擁有水源地9塊,水廠11座(其中:三區7座、兩縣一市4座),深井270眼,輸配水管線總長度1277㎞,設計供水能力44.5萬m3/日(市轄三區34.5萬m3/日),供水服務面積約330㎞2,服務人口約130萬,供水服務區域覆蓋銀川市市轄三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賀蘭縣、永寧縣、靈武市以及河東(機場)地區。近三年來實際日均供水量達31萬m3,水源為地下深井取水,采用沉淀、消毒等常規處理工藝后,經過二級泵房加壓進入城市配水管網輸送到用戶,銀川市基本實現了水資源統籌管理,建立并完善了城市供水體系。2011年至2014年期間,年供水量分別為10617萬m3、11166萬m3、12386萬m3和13800萬m3。2014年,市轄三區6座水廠最高日供水量達39萬m3。

(4)天水市:水資源嚴重不足。

天水市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0.2℃,無霜期141~20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448.4~571.8㎜之間。全市多年平均自產及入境水資源量為24.8918億m3。其中,全市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為15.1735億m3/年,入境地表水資源量為9.4271億m3/年,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7.206億m3/年,地下水凈資源量為0.2911億m3/年,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2.25億m3/年。境內黃河流域總水資源量為19.2822億m3,占全市總水資源量的77.5%;長江流域總水資源量為5.6096億m3,占全市總水資源量的22.5%。全市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15.4647億m3,只有全省的5.34%,居全省14個市(州)的第5位。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30m3,畝均水資源占有量270m3,屬嚴重缺水地區。

天水市水資源分布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冬春季少,夏秋季多,春、夏、秋、冬分別占年降雨量的19.8%、47.7%、30.4%和2.1%。二是地表水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境內干支流基本上無調蓄能力。5—9月來水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0%~80%,且多以洪水形式出現。三是地下水含水層厚度

小,調節能力差,補給不足且與地表水交替強烈。黃土山丘區地下水除少部分供人畜飲用外,基本上無開采意義。四是河水含沙量大,水污染嚴重。由于受全球變暖、氣溫升高的影響,天水連年干旱,雨量銳減,致使許多河流變成了季節河,甚至長年斷流無水,泉水干枯,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干旱災害時常發生,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天水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

(5)西安市:水資源總量嚴重短缺。

西安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4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19.73億m3,地下水資源總量14.32億m3,重復量10.57億m3。水資源總量按地域分布:黃河流域22.56億m3,長江流域0.91億m3。全市地表水可利用量7.50億m3,占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的38%,地下水可開采量(包括傍河水源地地下水)為9.07億m3。

西安市水資源分布特點:一是水資源總量不足。目前,全市水資源總量23.47億m3,人均水資源量為275 m3,相當于全省和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1/8,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500m3,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二是時空分布不均。從時間上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40.4mm,最大降水量為840.6mm(1958年),最小降水量為346.2mm(1997年),極值比2.43;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四個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7%。從空間上看,全市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山丘區大于平原區。山區徑流占地表徑流總量的86.4%,平川和臺塬階地區僅占13.6%。三是開發程度不均衡。目前,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為36%,距離國際公認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程度不應超過徑流總量40%的限值還有一定的開發潛力。另外,西安市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已接近飽和,主城區已屬超采區,只有周至、戶縣等遠郊縣及臨潼、高陵渭河灘地還有少量地下水可開發利用。

2.水資源管理制度權有限。

“八七分水”方案以1980年實際用水量為基礎,統籌考慮了沿黃各省區的灌溉規模、工業和城市用水增長,解決了敏感而棘手的黃河水權問題。“八七分水”方案明確指出,該水量分配方案,是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對黃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

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目前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深入落實,原“八七分水”方案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用水的需求。受分水指標限制,可利用水資源短缺。西寧、蘭州、銀川、太原、洛陽的用水來源主要依靠黃河干流的過境水量,受國家“87”分水指標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指標的限制,大量的過境水量難以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點城市也無擴大用水的權利和更新合理使用水權。

3.水資源管理軟件建設滯后。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管理信息化現狀還不能滿足形勢的要求。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嚴重影響到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進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地區間分布不均,水資源管理信息化滯后于防汛抗旱、水土保持、電子政務等信息化建設,且各地發展不平衡,很多省區尚未啟動這項工作;二是開發平臺和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已建的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試點之間,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與其他業務應用系統之間,各省自行開發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之間難以實現互聯互通;三是缺乏對已建系統的有效集成,根據專項業務需要分別建設的取水許可管理信息系統、取用水戶取水在線監測系統等業務應用系統缺乏有效的集成和資源整合。

4.水資源保護管理資金短缺。

近年來,財政用于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的資金較多,但是用于河、湖濕地建成后維護河湖健康專項資金不足,對地下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研究、實驗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夠。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資金缺口巨大,例如,蘭州市列入規劃的西固區岸門橋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封閉式工程,截至2015年6月,已支付專項資金2400萬元,但要完成一級保護區全封閉管理和水源地綜合整治目標,后續資金仍需5000多萬元左右, 但僅靠當地政府財政資金,無法獨立承擔水源地封閉工程的建設費用,缺口大,其它城市也是如此。

5.區域間協調難度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內段重點城市東起連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地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三大地帶的城市擁有的水資源以及水資源擁有量,也各不相同,城市之間差異十分巨大,東部水資源豐富,西部水資源相對短缺。由于各個城市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管轄,加之水利管理部門各自管理的權限的限制,區域之間協調起來十分困難,也無法能夠及時給與解決。

(二)重點城市水資源管理的差異性問題

1.我國東西部城市水資源分布不均衡。

首先從水資源的分布上看,我國南方河流湖泊縱橫,而北方較少;并且我國的南方屬于濕潤地區每年的降雨量在1500㎜以上。而我國的北方大多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每年的降雨量在800㎜左右。其次從氣候上進行著手,我國屬于西太平洋季風氣候,每年的季風來臨的時候會帶來大量的降水但是主要的降雨帶停留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地區,這也是為什么在每年的夏天我國的南方地區多洪澇災害了。再加上每年的夏天我國會遭受臺風的侵襲,而臺風的登陸會帶來大量的降水,而臺風的登錄主要在我國的南方地區。

表現一:南北方降水量有差異

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北少南多的極不均勻態勢,1999年降水量由于氣候異常而造成這種北少南多的分布狀況更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為100~600㎜,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南方地區一般為800~1600㎜,部分地區超過2000㎜。將1999年降水量與常年比較,除上海、浙北、皖南、贛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國其余大部地區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東北大部、華北中部、陜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表現二:南北方地表水資源量有差異

1999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7204億m3,折合徑流深286.6㎜,比常年多3.8%,比上年減少16.6%。按流域片計,松遼河片1115億m3,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億m3,比常年少64.5%;黃河片524億m3,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億m3,比常年少50.5%;長江片11126億m3,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億m3,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億m3,比常年少6.5%;東南諸河片2240億m3,比常年多13.1%;西南諸河片5927億m3,比常年多11.6%;內陸河片1455億m3,比常年多19.2%。

1999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89億m3,其中流入新疆、內蒙古境內的為124億m3,流入廣西、云南、西藏境內的為165億m3;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7106億m3,其中從新疆流出國境的為267億m3,從云南、西藏、廣西流出國境的為6049億m3,從遼、吉、黑、內蒙古4省(自治區)流入國際界河的為790億m3;全國入海水量共17461億m3,其中北方松遼河、海河、黃河、淮河4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362億m3,南方長江、珠江、東南諸河3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17099億m3。與上年比較,入境水量變化不大,只減少5億m3,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別減少1130、3860億m3。

表現三:南北方地下水資源量有差異

地下水資源量指降水、地表水體(含河道、湖庫、渠系和渠灌田間)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山丘區采用排泄量法計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側向流出量、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水開采凈消耗量;平原區采用補給量法計算,包括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和山前側向流入量。在確定流域分區或行政分區的地下水資源量時,扣除了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之間的重復計算量。

1999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計算面積為939萬㎞2(未包括水面面積和礦化度大于2g/L的咸水面積),地下水資源量為8387億m3。其中,平原區計算面積為193萬㎞2,地下水資源量為1786億m3,加上井灌回歸補給量后的總補給量為1856億m3。

表現四:南北方水資源總量差異大

199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96億m3,比常年多2.7%。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7%,平均每平方千米產水量為29.7萬m3。

與常年比較,松遼河片減少28.6%,海河片減少54.3%,黃河片減少15.8%,淮河片減少38.9%,長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減少6.5%,東南諸河片增加16.8%,西南諸河片增加1.3%,內陸河片增加20.0%。

我國水資源在分布上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的顯著特征。我國地域遼闊,跨躍高、中、低三個緯度帶,由于東西距海的遠近、南北緯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四片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1%,人均占有水量約為全國的1.6倍。其中,西南諸河片人均占有水資源量達全國均值的15倍。北方片中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7.5%,人均占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6%,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后者的4.5倍。

2.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西部城市水資源利用不均衡。

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城市缺水而東部城市水資源相對富裕。

(1)絲綢之路西部城市水資源短缺,蘭州、天水、太原、西安最為典型。

①蘭州市水資源現狀。

蘭州市均屬于黃河流域,流域面積1.31萬㎞2。根據近10年(2004—2013年)甘肅省水資源公報的統計成果,蘭州市淺層地下水資源開采量平均是1.59億m3,占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的2.74億m3的58%,與允許地下水開采量持平。平均利用地表水資源量是13.55億m3,是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23億m3的6.1倍,表明蘭州市大部分利用黃河干流及支流過境水。

水資源匱乏,時空分布不均。蘭州市自產水資源總量為2.634億m3,人均水資源量少,不足甘肅省人均水資源量(1101m3)的1/10及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200m3)的1/20,屬水資源極為緊缺的地區。河川徑流年內分配受降水季節性影響較大,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主要出現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河川徑流年內分配與降水基本一致,來水年內不均,非汛期水量小,汛期水量集中,部分河道水利工程建設條件受到限制,造成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相對較大。

水資源利用率低,用水效益不高。水利工程修建年代久,工程設施老化問題嚴重;灌溉技術落后,用水形式較為粗放,灌溉定額和渠系利用率沒有達到設計和規范要求;節水設施和節水技術相對落后,節約用水的基礎工作相對滯后;城市污水回用量很小,管理措施相對薄弱;群眾的節水意識不強。所有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使當地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

②天水市水資源現狀。

天水市地處于我國暖溫帶半濕潤區,年均降雨量448.4~571.8毫米之間,最高年降水772.2mm(1967),最低年降水316.6mm(1939)。全市多年平均自產及入境水資源量為24.8918億m3。其中,全市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為15.1735億m3/年,入境地表水資源量為9.4271億m3/年,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7.206億m3/年,地下水凈資源量為0.2911億m3/年,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2.25億m3/年。全市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15.4647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30m3,畝均水資源占有量270m3,屬嚴重缺水地區。其中:天水市分布在黃河流域渭河水系的面積為11673,占全市總人口93.2%,經濟相對發達,水資源總量為19.2822億m3,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77.5%;長江流域2652㎞2,占天水市總人口的6.8%,經濟相對落后、人口稀少,水資源總量為5.6096億m3,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22.5%。城市水資源地處水資源緊張地區,并面臨被污染威脅。目前天水市城區的三處水源地,均處于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工農業用水量大、自然降水少的黃河流域藉渭河灘地,水源均取自于河谷區第四系淺層地下水。建于1980年的西十里水源地水,主要依靠藉河河水、南部山區地下潛流及大氣降水的補給,含水層10~15m,經過近二、三十年的運行,該水源已無法得到有效補給,目前日向秦州區供水量為2.0萬方左右,少雨季或干旱年份日供水量不足1.0萬方。2010年建成的南溝河應急水源地,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及南溝河流域內山區地下潛流,含水層平均深度10~15m,目前日向秦州區供水0.8萬方左右。建成于1997年的麥積區慕灘水源地,主要依靠渭河、穎川河及大氣降水補給,含水層厚度在30~40m之間,設計日產水量5.0萬噸,由于近年來持續發生的旱情及城市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實際供水能力已遠遠達不到設計能力,目前日供水2萬噸。目前天水城區居民生活用水十分緊張,部分地段經常停水或降壓供水。

③太原市水資源現狀。

根據多年的水文資料統計計算,太原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67.1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94×108m3,其中地表水資源2.35×108m3,地下水資源4.16×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重復量為1.57×108m3。水資源可利用量為4.31×108m3,可利用率為87%。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118m3,僅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6%,因此,太原市的用水嚴重依賴過境河流水,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太原市境內的過境河流可以分為兩大流域:汾河主干河流的一部分及其部分支流屬于黃河流域,共有45條支流;包括溫川河、烏河在內的一些河流屬于海河流域,共有7條支流。這些河流主要的補給類型為大氣降水補給,結合太原地區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這些河流體現出非常明顯的季節性的流量變化;再加上一些氣候變化的因素,這些河流還體現出一定的年際變化。雖然支流眾多,但是可以利用的河水較少。目前,主要被地區開發利用的河流主要為汾河,在汾河(太原段)修建了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汾河三庫也在積極建設之中。汾河水庫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境內,南北長約15km,東西寬約5km,總面積32km2,最高水線海拔1131.4m。汾河水庫的控制流域面積約為5268km2,總庫容7×108m3,設計洪水流量3670m3/s,設計灌溉面積995km2。該庫區主要為太原市提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太原市工業用水,同時也為太原市和晉中市的部分農村地區提供農業灌溉用水。

④西安市水資源現狀。

西安市位于我國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夏季受東南氣流影響,高溫多雨;冬季受西北氣流控制,寒冷少雨。西安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且年內分配不均勻。據西安肖家村站40年降水資料統計,西安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44mm,最大降水量為 903.2mm(1983),最小降水量為312.2mm(1995),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9倍。(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這期間的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7%,且降水量少的年份多于降水量多的年份,干旱災害多于洪澇災害。)

(2)絲綢之路東部城市水資源相對富裕,連云港、徐州、鄭州、洛陽水資源豐富最為典型。

①連云港水資源現狀。

連云港市位于我國沿海中部的黃海之濱、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承泄上游約7.8 萬km2集水范圍的來水,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境內大小河流縱橫密布,水利工程眾多,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基礎條件良好。連云港市本地水資源量不足,水資源利用主要依靠現有蓄水及引水工程,對外調水依賴程度較高,常年靠調引江淮水補足本地工農業用水需求。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基本形成“雙線送水、蓄引結合、河庫相連、聯合調度”的水資源配置格局。2013年,全市農業供水保證率基本達到70%~75%,工業供水保證率基本達到90%~97%,生活供水保證率基本達到97%。根據《2013年連云港市水資源公報》,全市實際用水總量27.15億m3,絕大部分取用地表水。

連云港市西、北部低山區庫塘閘壩星羅棋布,中、東、南部平原區河渠縱橫交織,河網稠密,全市水域面積約6.4%。兩條流域性行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從境內穿過,沂、沭、泗諸水主要通過新沂河、新沭河入海,多年平均過境水量達60.8億m3,全市防洪壓力大。連云港市共有82 條河道列入江蘇省骨干河道名錄,其中流域性河道4 條,區域性骨干河道18 條,重要跨縣河道15條,重要縣域河道45條,有近20 條河流直接入海。連云港市共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8座、小型水庫135座,總庫容達12.5億m3。

全市河流由于受上游來水、本地污染影響,整體水質狀況不理想。根據《2013年連云港市環境狀況公報》,全市地表水達到Ⅲ類以上水質類別的斷面占52.3%、Ⅳ類水質斷面占24.4%、Ⅴ類水質斷面占7.0%、劣Ⅴ類水質斷面占16.3%,超標斷面主要為市區景觀河流以及跨界河流;市區主要景觀河流未能達到相應功能類別標準。

全市飲用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質達標率相對較高,但汛期仍然易受上游來水、本地匯水影響。水量方面表現為本地水資源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過境水量豐沛但利用難度大;外調水依賴程度較高,但存在大量棄水。水質方面表現為水功能區氮磷類污染突出,部分區域水質極差,全市水功能區水質狀況不容樂觀,總磷、氨氮、總氮、高錳酸鹽指數等耗氧類污染較突出,水庫營養化現象普遍存在。飲用水源現狀以河流型、引淮清水為主,水源調蓄能力偏弱且受制于上游來水水質,結構較單一,水質狀況一般、尚未實現100%達標。水源地水質狀況一般,污染現象仍存在,水庫型水源地普遍呈富營養化狀態。部分水源地保護區尚未劃分、報批,區劃范圍的管理工作有待強化,警示、隔離防護措施需進一步完善。

按照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統一分區,連云港市分屬于沂南區、沂北區和贛榆區三個四級水資源區,其中沂南、沂北區之間以新沂河南堤為界,沂北、贛榆區之間以新沭河北堤為界。隨著工業高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持續快速提高,連云港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形勢嚴峻,水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②徐州市水資源現狀。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兩大水系通過京杭大運河、徐洪河使之相通,又通過兩河流將江淮水調入本區,區域內各分區的水資源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

沂沭泗水系:廢黃河以北為沂沭泗水系,面積8479km2,又分為沂河、沭河、泗運河三大水系,由京杭大運河和徐洪河與淮河流域相連。

濉安河水系:廢黃河以南屬濉安河水系,面積2020km2,其中:安河水系1350km2,濉河水系670km2。安河、濉河都直接排水入洪澤湖。

廢黃河水系:廢黃河灘地高于兩側地面5~7m,成為獨立的排水系統。上段起于河南蘭考三義寨,下游經宿遷等地至濱海縣入海。廢黃河從二壩——睢寧縣袁圩廢黃河河道長192.7km,流域面積891km2,其中安徽省內面積132km2,徐州市內面積759km2。

201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為794.9㎜,折合降水總量為89.49億m3,比多年平均偏小4.8%,比上年偏大9.3%,屬于正常年份。全市水資源總量為40.5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0.20億m3,地下水資源量21.3億m3,重復計算量1.00億m3。

徐州市區供水主要由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兩部分組成,目前實際供水量約62萬m3/d,其中公共供水(包括徐州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水務有限公司、徐州市新城水務有限公司)約35萬m3/d,自備水(包括徐州市城區水資源管理處、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水務處管理自備水用水戶)27萬m3/d。2013年、2014年徐州市區供水情況如表2所示。

隨著劉灣水廠擴建工程建成投產、駱馬湖水源地及第二地面水廠建設,市區地表水供水量逐漸增大,地下水逐步壓采。至2014年底累計封井110眼,其中2013—2014年共封井15眼。《江蘇省地下水壓采方案(2014—2020年)》已經省政府批復,計劃至2020年徐州市市區共永久封填37眼水井,封存備用87眼水井。2013-2014年自備水供水量占城市供水總量的比重分別為42.68%、40.67%,其中自備地下水供水量占城市供水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95%、2.87%,均呈逐年下降趨勢。

③鄭州市水資源現狀。

2013年鄭州全市平均降水量389.4mm,比2012年的456.5mm減少67.1mm,減少幅度14.7%,比多年平均降水量634.2mm少38.6%,屬特枯年份。2013年全市水資源總量6.973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4754億m3,地下水資源量5.4064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計算量1.9081億m3。

2013年鄭州市行政分區總供水量為15.9908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總量5.9746億m3,占總供水量的37.4%(其中引黃4.9480億m3,占地表水供水總量的82.8%);地下水供水量為9.4533億m3,占總供水量的59.1%,鄭州市區污水回用水量為0.5629億m3,占總供水量的3.5%。2013年鄭州市人均用水量為190.9m3,比上年增加0.6%;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為28.4m3,比上年減少9.3%。2013年度鄭州市耗水總量估算為8.2062億m3,占用水量的比例為51.3%。其中農田灌溉耗水2.2042億m3,占耗水總量的26.9%;林牧漁畜耗水0.9732億m3,占耗水總量的11.9%;工業耗水1.2990億m3,占總耗水量的15.8%;城鎮公共耗水量為0.3356億m3,占總耗水量的4.1%;城鎮居民生活耗水0.5885億m3,占總耗水量的7.2%;農村居民生活耗水0.7147億m3,占總耗水量的8.7%;生態環境耗水2.0910億m3,占總耗水量的25.5%。

2013年末鄭州市中型水庫蓄水總量5490萬m3,比年初的蓄水總量減少2068萬m3。鄭州市區的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枯水期為298.17 km2,豐水期為411.02 km2;中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枯水期為249.20 km2,豐水期為279.82 km2。鄭州市區的淺層和中深層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均呈擴大趨勢。

④洛陽市水資源現狀。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兩岸,河南省及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全境東西長約254km,南北寬約234km,總面積15230km2。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占總面積的45.51%,丘陵占40.74%,平原占13.8%。境內山脈屬秦嶺東延余脈,自北向南依次有邙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組成,境內有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34條,分屬于長江、淮河和黃河三大流域。

洛陽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96.9mm(根據1956-1999年雨量觀測數據)。總體上是由北向南逐漸遞增,南部降水量較大,中部次之,北部相對較小。長江流域為832.3mm,淮河流域為746.2mm,黃河流域為682.3mm。較為集中的暴雨區為新安—宜陽—嵩縣呈一弧線分布,是伊河、洛河、汝河中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

洛陽市水資源整體情況為: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6.61億m3,地表水資源量26.27億m3,地下水資源量16.79億m3,重復量14.97億m3,水資源總量28.09億m3。2011年全市人口680萬人,人均水資源量413 m3,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012年數據,2100 m3)的 1/5,并且人均水資源量的地理分布極為不均,人口較少的縣(市)人均水資源量最高可達2080m3,而最小的市區只有34.3m3,兩者相差達60 倍。按照聯合國分析的指標:人均水資源量83000m3為豐水;在 2000~3000m3之間為輕度缺水;在1000~2000m3之間為中度缺水;在500~1000m3之間為重度缺水;在500 m3以下為極度缺水。洛陽市人均水資源量<500m3,屬于極度缺水地區。

3.絲綢之路經濟帶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與利用壓力大。

(1)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

不斷擴大的供水范圍和持續增長的供水要求,使水少沙多的黃河難以承受,承擔的供水任務已超過其承載能力,造成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地區間用水矛盾加劇,一些地區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黃河下游持續長時間斷流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集中表現。

從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黃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有21年出現斷流,累計達1050天,斷流年份年均斷流50天。進入90年代,黃河斷流加劇。七八十年代斷流年份平均斷流天數分別為14天、15天,而1991—1998年每年都出現斷流,平均每年斷流107天,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斷流達226天,斷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約780km的河南開封附近。斷流造成了部分地區無水可供、河道主河槽淤積加重、洪水威脅和防洪難度增加、河口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制約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2)汛期水量與水土保持壓力大。

汛期輸沙水量考慮水土保持減沙和中游骨干工程的調節作用,2010年、2030年、2050年水平分別為130億m3、120億m3、110億m3。

非汛期生態基流水量綜合考慮河道內用水、生物多樣性、濕地保護等用水要求,總需水量50億m3,相當于非汛期平均入海流量240 m3/s,入海最小流量控制在50 m3/s以上。

維持水體自然凈化能力需水量根據黃河水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汛期以輸沙水量、非汛期以生態基流作為其需水,并通過控制入河排污量,保證相應水質要求。

用水量水土保持措施除利用降雨入滲土壤中的一部分無效蒸發外,也利用了形成河川徑流的一部分水量。據分析,水保措施利用的河川徑流現狀為10億m3,預計2010年、2030年、2050年分別為20億m3、30億m3、40億m3。

以上生態環境低限需水量200億m3,計入下游河道蒸發滲漏損失10億m3,相應黃河可供城鄉生活和國民經濟耗用河川徑流約370億m3。地下水可開采量按110億m3計,則在無外水調入情況下黃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多年平均最大可供水量約480億m3。

(3)國民經濟需水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與中西部地區建設的加快,黃河流域經濟必將得到更快發展。預計流域內人口將由現在的1.1億增加到2050年的1.36億,城市化率由現在的26.4%提高到2050年的50%。流域內GDP預計2050年將達到56000億元左右,流域內農田灌溉面積將由487萬h㎡增加到2010年的548萬h㎡,預計2050年農田灌溉面積需達到620萬h㎡。

在采取節水措施、調整產業結構、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的情況下,國民經濟需水量仍將會有一定的增長。預計黃河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區2030年和2050年水平總需耗用黃河水資源量分別為590億m3和640億m3左右,已超過黃河的供水能力。在需水增加的同時,用水結構也將發生較大變化,工業、生活用水占國民經濟總用水的比例由現在的約18%提高到2050年的44%左右。用水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在總需水量增加的同時,對供水保證程度的要求也將相應提高,特別是枯水期供水壓力進一步加大。

經分析計算,在充分利用地下水和保證生態環境低限需水的條件下,2030年和2050年水平,正常年份黃河流域缺水量將達到110億m3和160億m3;中等枯水年份分別缺水170億m3和220億m3。

4.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西部城市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

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不順,管理能力建設滯后。蘭州市尚未形成統一、協調、高效的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等難以統籌規劃、協調實施。現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和終端水價偏低,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全過程的成本核算尚未真正開展,水價形成機制不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1)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和有效監督機制尚未建立。

黃河水資源水量、水質統一管理,嚴格調控的機制和政策法規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目前黃河干流已建的大型水庫及引水工程分屬不同地區和部門管理,尚沒有很好形成流域統一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調度管理體制,流域機構又缺乏監督監測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引用水量。在用水高峰季節,各地爭相引水,人為造成水資源緊張,很難做到全河統籌,上、中、下游兼顧。取水許可制度雖已全面實施,但由于流域機構缺乏強有力的行政處罰手段,尚不能行使有效的監督管理,直接影響到黃河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

(2)用水管理粗放,部分地區浪費水現象嚴重。

由于部分灌區渠系老化失修、工程配套較差、灌水田塊偏大、溝長畦寬、土地不平整、灌水技術落后及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部分灌區大水漫灌、浪費水現象嚴重,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4左右。工業用水也存在浪費現象,大中城市的工業用水定額和重復利用率,與國外先進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對水資源的不科學認識和水價嚴重背離成本也是浪費水現象長期存在和遲遲得不到糾正的重要原因。目前,國家尚未在黃河流域征收水資源稅,流域內大部分自流灌區水價不足成本的40%。由于水資源的無償使用和水價嚴重偏低,背離了水作為稀缺資源的價值,喪失了節約用水的內在經濟動力,造成了對水資源無節制地濫用,阻礙了節水工程的建設和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也不利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3)中游干流河段水庫調節能力不足。

按照流域規劃,三門峽、小浪底、磧口、古賢等四座水利樞紐為黃河中游控制洪水和泥沙的骨干工程。受庫區淤積和潼關高程的限制,已建的三門峽水庫只能進行有限的調節,一般年份在2~3月結合防洪最大蓄水量僅14億m3,遠不能滿足下游引黃灌溉用水要求。小浪底水庫長期有效庫容51億m3,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調節。但僅靠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中游干流河段的水庫調節能力仍顯不足,尤其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的晉陜峽谷缺乏可調節徑流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

(4)基礎研究工作滯后。

黃河是一條人類活動影響大、水資源開發程度高的河流,近十幾年來,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情況,制約著水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現在:水資源衰減機理不明;產匯流規律發生了明顯變化;用水統計不準;地表地下水相互轉化關系未能很好定量化;生態需水計算理論和方法上在探討之中,等等。

5.水資源管理開發利用能力較低。

目前我國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盲目開采水源。部分城市忽視水文規律,肆意開采本地地下水,造成本地地下水超采,補源困難;不經過科學論證,盲目引用鄰域水源,造成鄰域水源缺乏,同時影響本域補源。沿海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海水入侵、咸水擴散;內陸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積漏斗區,地面沉陷。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不利于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2)水源單一。有些城市水源單一,缺乏后備水源和輔助水源,一旦出現單一水源斷流、水污染等事件,將無法應對。

(3)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目前,許多城市尚無中水利用措施,全部為一次性用水,浪費了大量優質水源。工礦企業用水,循環水和冷卻水等如不能重復利用,是嚴重的水資源浪費。

(4)污水處理不力。由于污水處理成本高,許多城市忽視污水處理工作,僅有小部分的污水得到處理,整個城市排放的大量污水,對下游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三、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對策

(一)加強國家對絲路經濟帶重點城市水資源的協調與指導

從“一帶一路”倡議出發,從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建議對“八七分水方案”進行適當調整,以促進重點城市的對內對外發展。解決水資源問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轉變,從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轉變,從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絲路經濟帶重點城市間水資源的統一調配與管理

深入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總思路,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目標,在用水總量控制保障上,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國發〔2012〕3號)為主線,保證并充分利用調引江淮水量,以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節約和優化配置為重點,突出需水管理和用水過程監控;以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為重中之重,兼顧水量、水質雙重保障,努力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城市。

(三)充分發揮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的作用

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是專門從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與協調的組織,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的水資源發展有相對較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將研究報告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建議。也可以積極推進、指導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城市的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的相關建設。

(四)加大對西部城市水資源的財政政策補償力度

盡快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和資源開發的補償機制、利益分享機制、利益協商機制,建立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財政轉移支付,專項扶持基金、資源調節基金等,加大對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大省的支持和反哺力度,使西部地區獲得長期穩定合理的生態補償,可以依托現有的主體稅種,以附加稅的方式開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補償稅,利用稅收杠桿為西部主要江河上游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增加資金的來源。

建立生態國家補償機制和流域間、地區間的生態補償。比如,青海和甘肅作為三江源上游,用水受到限制,而下游收益,因此流域性的區域間的補償機制也應逐步地建立起來。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向中下游地區征收水資源費,專門用于水資源涵養地的生態保護補償,確保水資源的合理有序、節約利用。

建議深入研究三江源的生態保護政策,加大對三江源地區生態補償的力度,保持和提高退耕、退牧、還林、還草的群眾生活,把生態保護與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使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有機地結合起來。

加快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水資源利用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共建共享的流域水資源利用生態補償機制, 有效調節利益分配格局,促進全流域的合作與協調,以達到生態共建、利益共享、經濟共贏的目的。

(五)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水資源法制建設

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涉及多個部門,是一項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完成的任務。為此,必須嚴格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計劃》(國發〔2015〕17號),強化污染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庫兼顧,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堅持落實各方責任,嚴格考核問責;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相應措施,以污染治理為前提,強化節水減污,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與河庫保護,建設生態廊道和生態流域,注重改革創新,發揮市場作用,并明確部門責任,落實考核、問責機制,真正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

為解決絲綢之路經濟帶缺水問題,建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城市之間要相互協作,積極配合,共同爭取國家論證實施一批跨流域調水工程,為從根本上解決絲綢之路經濟帶水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产欧美性爱网|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中国精品自拍| 91毛片网|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在线欧美a|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色婷婷狠狠干|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亚洲精品另类|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自拍欧美亚洲| 中文字幕va|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在线|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啪啪网|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国产91av在线| 国产精品粉嫩|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天天操精品|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夜夜操狠狠操|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