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以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借助國家這一重要戰略規劃機遇,孕育和發展了華夏歷史文明的地區,爭相將本地區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傳承華夏歷史文明作為文化強省、強市的重要抓手,并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建設華夏文化傳承區的路徑和措施等。如,關中地區爭取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了大關中的戰略定位是“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2013年初,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得到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復,成為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國家批復的唯一以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戰略平臺;山西省將該省定位為“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中國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思想庫”及“古代東方藝術的博物館”等。本文以中原經濟區為例,探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合作發展問題。
一、中原經濟區建設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創新區的現實意義
中原經濟區是是中華文明和華夏文明主要發祥地,具有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省是全國文物大省,文化資源豐富,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全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擁有分布于各地市的各類文物藏品約130萬件,占全國總數的1/8,被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創新區”列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正是基于其無可比擬的豐厚文化資源基礎。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使華夏文明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打造文明傳承創新區,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任務。
中原經濟區的各地市都有引以為豪的獨特文化資源。立足各自資源稟賦,明確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各城市定位,加強分工合作,形成整體競爭優勢,加快建成影響力顯著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創新區的積極探索
2012年3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同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合作協議,三方將在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傳承弘揚中原文化、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和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七個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2012年0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深圳華強集團共同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鄭州舉行。河南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區。
2012年12月,河南省文化廳印發《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實施意見》,提出了到2015、2020年分階段的建設目標,提出要堅持統籌協調,把促進協調發展作為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先行先試等,并明確了12項主要工作任務。部分城市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工作也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2014年初,河南省、鄭州市先后做出了支持登封先行先試,依托嵩山自然文化資源和中原與世界文明對話平臺——“嵩山論壇”,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的戰略決策。同年5月,河南省出臺《關于支持登封市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的指導意見》(豫政[2014]41號),鄭州市也推出多項措施支持登封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2016年,為推動“示范工程”建設,借鑒博鰲論壇、達沃斯論壇和北京APCE會址的建設理念,在湖光山色的登封市唐莊鄉紙坊水庫以北區域,建設“唐莊生態文化示范區”項目已簽約。 據悉,河南省中原經濟區研究會已經為登封制定出《登封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戰略規劃要點(2015—2030)》。
2015年底,濮陽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文化鑄魂”工程建設濮陽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實施“文化鑄魂”五大工程,謀劃建設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傾力打造傳承創新“五大基地”:實施文化凝聚工程,打造祖根文化承載基地;實施文化傳承工程,打造歷史文化展示基地;實施文化創新工程,打造特色文化發展示范基地;實施文化引領工程,打造人文精神弘揚基地;實施文化弘揚工程,打造“非遺”傳承保護基地。
洛陽是唯一與中華民族同步成長的城市,儒、釋、道、玄、理學的肇始地,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客家人的出發地,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中心。
自東漢到北宋一千多年間,洛陽始終是中國佛教之都。佛教自此在中土傳播,儒釋道三種文化在這里融合,完成了佛教本土化的進程。洛陽的佛教文化資源稟賦在中國無出其右,是名副其實的佛教文化圣城。
長期以來,我們通過“中國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游節”“關林朝圣大典”等文化節慶活動的開展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河洛文明生態示范區已初具規模,并正積極向國家相關部門申報建設國家級的“洛陽河洛文明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
三、幾點建議
(一)通過立法和政策扶持,支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區做大做強
一是加強文化立法。可由省人大出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條例》等,以立法的形式明確細化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土地、資金、人才政策,通過立法方式管理文化領域的事務,早日使文化建設走上法治化軌道。此外,還要盡快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法》。在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保障發展力度和科學性的基礎上,要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定期督導檢查現行文化法律執行力及執行成果,向社會公布執行情況;更要注重建立全社會關注文化保護的氛圍。二是出臺扶持政策。近年來,河南通過設立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今后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還要加大,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長。在制定土地征用、規費減免、稅收優惠等政策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吸引、鼓勵各類經濟實體投資文化產業,促進其盡快做大做強做優做久。三是成立組織協調機構。建立中原城市區內城際協調機制和互動融合發展機制,在設施共建、產業布局、文化交流、市場共享、資源互換、無障礙旅游、人員互動等方面積極推進跨區域合作。明確各類企業是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主體,發揮市場機制對于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為各類企業平等參與傳承創新區建設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
(二)注重統籌規劃,突出城市特色重點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做好頂層設計,盡快出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完善各專項規劃、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等,盤清文化資源,明確華夏歷史文明的內涵、中原經濟區要傳承哪些歷史文明,做好功能劃分,明確建設目標、傳承創新思路、工作重點、建設進程、保障措施等。二是打破現有行政界限建設。借鑒甘肅經驗,打破現有行政界限,統籌中原經濟區(特別是河南省)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實施文化引領戰略、協同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融合發展戰略、項目帶動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推進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把華夏文明的保護、傳承、展示、創新、發展緊密結合。三是明確城市定位和分工合作。各地市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進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布局,找準自身文化資源最具傳承創新的核心,充分挖掘,在保護中傳承、創新、發展,爭取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自身最具影響力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優勢。如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是華夏歷史文明的核心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洛陽最核心、最大的比較優勢,也是其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的重要戰略資源。四是突出城市文化特色重點發展。甘肅省將敦煌作為示范區,積極推動敦煌國際旅游文化名城建設,以園區建設為主題,實施敦煌國家級“一會四區”建設取得成效。作為中原經濟區范圍內的華夏文明,從地域上主要由洛陽的河洛文化、開封的北宋文化、安陽的殷墟文化、商丘的商梁文化、鄭州的商城文化、三門峽的崤函虢國文化等組成,其中河洛文化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加快洛陽等地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示范區”,使其發揮應有的支撐作用。
(三)運用多種手段,推動文明傳承區加快發展
一是加大投入。首先要重新確定國有資本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投資范圍,推動國有資本投資機制的改革和轉變;進一步拓寬文化投融資渠道,降低投資準入門檻,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經營;加大直接融資比例,強化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要積極培育上市文化企業。其次,組建文化產業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要研究成立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中原文化產權交易所。再次,疏通間接融資渠道,強化銀行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此外,還要鼓勵國內外社會法人和各界人士捐資興建各類非營利的公益性文化項目等。二是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現代科技不僅是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轉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文化產品附加值、創造文化產品最大效益的關鍵因素。近年來,河南省在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像《風中少林》、《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精品演藝劇目都增加了現代科技元素,河南手機報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主流媒體,三維動畫《獨腳樂園》《小櫻桃》《小破孩》等文化產品已經和一些國家達成了版權輸出協議等,實現了新的突破。三是文旅結合發展。河南是“中國歷史的自然博物館”,安陽的殷墟、開封的城摞城、洛陽的龍門石窟、鄭州的“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在全國、全世界都是唯一的,文旅結合基礎良好,同時以演出、展示等表現形式的各類文化產品加以輔助,增強其對游客所產生的吸引力,具有相當可觀的發展前景。文化與旅游相結合,還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于游客感知歷史、領略文化、體驗民俗的消費需求,以打造中原國際黃河旅游帶為龍頭,整合全省相對零散的文化旅游資源,把最重要、最能發揮效益的文物點、旅游點串起來,推出跨越行政區劃的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文化旅游產品與線路,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文旅一體產品。
(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重點品牌
當前,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要努力打造與中原經濟區相適應的文藝品牌體系。要圍繞黃帝文化、黃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等,著力打造以“根”文化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中原地區現代文學藝術資源豐富,中原作家群影響全
國;書法藝術實力雄厚,書法藝術家的數量在國內名列前茅;出版傳媒業擁有眾多品牌,如《大河報》《梨園春》等。豫劇是中國除京劇以外的第一大劇種,河南演藝雜技在國內外也廣有市場。河南省目前已具備一批能夠發展成為文化品牌的優勢項目:中原作家群、中原詩群、中原戲劇家群、中原攝影家群、中原書風、中原畫派、中原學派。各地市也要結合自己的定位,主動謀劃,搭建高端交流平臺,提升中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如,洛陽市可以圍繞打造“世界圣城”名片,舉辦高規格的國際和國內交流活動,舉辦周公文化節或周公祭典,建設“儒家之源”;依托白馬寺、靈山寺、香山寺等著名佛教資源,舉辦佛教系列法會,結合洛陽玄奘誕辰日,舉辦信徒朝圣活動,打造中國佛教圣地;結合絲綢之路文化旅游,開辟以洛陽為起點的“重走玄奘路”大型文化旅游活動;著力打造客家人“尋根”圣地品牌,如依托漢魏故城遺址和偃師“中原客家先民南遷圣地紀念碑”,建設“客家人紀念館”,組建尋根旅行社,經營客家尋根線路,舉辦客家尋根節,吸引客家人到洛陽、河南尋根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