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華
摘 要:傳統紙質讀物與人類發展相伴而行,見證著人類文明,促進人類的文明進化。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數字化閱讀已漸成主流。當前年輕人多選擇互聯網閱讀,而他們選擇互聯網閱讀最大的原因是互聯網閱讀的快捷方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空余時間去瀏覽自己喜歡的圖書。讀者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去書店、圖書館閱讀或者在互聯網搜索感興趣的閱讀內容。我們每個人都以一個個體存在,那么每個人都是有諸多興趣與愛好。互聯網賦予了我們選擇的權利,互聯網時代的我們應該怎樣閱讀。
關鍵詞:互聯網;閱讀;讀書
一、如何定義互聯網閱讀
知識可以分為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互聯網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廣度來讓我們了解,互聯網上的信息足夠讓人們了解任何一個行業。人們需要帶著不解求惑的內心來選擇閱讀,在不同垂直領域深度閱讀,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什么是閱讀?簡單地看,閱讀是一種動作、一種行為;深入地看,閱讀是一種趣味、一種享受和一種愉悅。閱讀不僅僅滿足信息的獲取,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現,一種精神層次的追求。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各種“淺閱讀”、“輕閱讀”等被引以為時尚的閱讀方式逐漸成為主流。實際上,這一類的閱讀更適合用“瀏覽”來定義,因為它是一種快速掃描信息、快速獲取資訊的過程,不強調理解和吸收,并且,它的記憶時間也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只為一時所需,轉眼就拋諸腦后了。這種隨意式的瀏覽就是淺閱讀,自然無法入腦、入心,無法獲得心靈的愉悅,更談不上深閱讀之后的思考和精神探索。
二、互聯網時代閱讀的特點
一是快餐式的淺閱讀成為時尚。
依靠奪人眼球的標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新奇的言論等等,獲得大量的瀏覽點擊。可以說,淺閱讀是許多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但是,快餐式的閱讀、碎片化的閱讀并不能創造高質量的精神享受。不管是“淺閱讀”或“輕閱讀”,都很難形成真正有品質的閱讀,也就是說,閱讀者不能從閱讀過程中獲得真正的吸收。
二是互聯網時代閱讀具有“撕裂性”。
微時代閱讀具有的撕裂性特征直接影響著閱讀的品質。今天的媒介能夠將我們試圖通過傳統“閱讀”行為而獲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轉化為五花八門的文字圖像、聲音系統和動作影像,并且在我們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動。當我們介入這樣一種閱讀過程的時候,大腦一直在提醒我們的理性:要注意閱讀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圖像卻一直在引誘我們的潛意識。不難發現“微時代的閱讀”本質上并不是一種“閱讀”,而是一種“觀看”,甚至就是一種“獵奇”。長此以往,心靈無法充分的滋養。
三、如何做好互聯網時代的閱讀
一是追求有品質的閱讀。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談及對閱讀的理解,他認為,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因此,閱讀應當從閱讀的過程中有所吸收、有所思考、有所學習。要實現閱讀的上述功能和價值,就要注重閱讀的對象、內容和意義,注重閱讀的品質。而當下,閱讀的過程大多被簡單化了,有品質的閱讀越來越少。品質生活是每個人在人生進程中向往和追求的目標之一。作為一種生活狀態,品質生活并非僅建筑于物質之上,它具有豐富的、多重的內涵,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的心靈滋養。有品質的閱讀是塑造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憑借,追求閱讀品質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二是加大深閱讀。
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說:“有閱讀能力而不愿讀好書的人,和文盲沒有兩樣。”不能有所吸收,不能有所收獲的閱讀,無異于浪費生命。我們需要有精神內涵的、入眼入心、形神兼備、讀思融合的閱讀。就像《中庸》里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不是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淺閱讀”。保證閱讀的品質還有賴于深閱讀。誠然淺閱讀是需要的,但僅止于此是不夠的。長此被動接受淺閱讀的人,閱讀復雜文本的能力會隨之降低。而深閱讀是伴隨思考的閱讀,能訓練一個人的分析力、概括力、判斷力、聯想力,使人的思維能與精神成長相伴隨,人的各種能力進而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閱讀的焦點不再僅僅停留在閱讀的“量”上,要更加關注閱讀的“質”的狀態。
三是勤于思考。
無論是傳統閱讀還是互聯網閱讀,能夠在閱讀之際善于思考才是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過程中思維的參與度。只有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深入思考、質疑和沉淀,才能既有效避免淺閱讀,讓互聯網閱讀激發閱讀興趣、發現值得深讀的讀物,讓深閱讀沉淀思維,提高淺閱讀的品位,在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相交融的過程中獲得知識,享受閱讀樂趣。
在互聯網時代只有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在閱讀中享受收獲的樂趣、涵養豐盈的精神世界。同時把閱讀當作一種工作方式,自覺成為好讀善讀的先行者、示范者,進一步引領全社會讀書的好風尚。
參考文獻:
[1]黃葵,俞君立.閱讀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2]夏麗瑛.網絡閱讀的影響及圖書館的使命[J].理論研究,2010,04.
[3]姜海霞.淺談移動互聯網閱讀[J].科教文化,2012.
[4]彭斐章,費巍.閱讀的時代性與個性[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02.
[5]柳斌杰.引導閱讀新趨勢推動出版大發展[J].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