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才勇
摘 要:《左傳》是研究先秦語言的重要材料之一,其中的口語和引述的《詩經》《尚書》《易經》等文獻,存在著大量的助詞。通過分析《春秋左傳注》(楊伯峻著)和《<左傳>虛詞研究》(何樂士著)發現,《左傳》中助詞主要分兩大類:結構助詞和語助詞。語助詞分為語首助詞、語中助詞和語末助詞三小類。其中,“是”“焉”“來”等主要出現在倒裝句中,“無(毋)”出現在語首和語中,“只”出現在語中和語末。
關鍵詞:左傳 助詞 語法分析
《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史書上也稱《傳》,是先秦典籍《春秋》的注釋本之一。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典籍,《左傳》不但是歷史著作、文學著作,而且還是研究先秦語言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研究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民俗和軍事外交的重要材料?!蹲髠鳌肥蔷哂袠O高研究價值的先秦語料,特別是虛詞。在這方面,何樂士的《〈左傳〉虛詞研究》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為我們研究《左傳》虛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本文以何先生對《左傳》虛詞的界定及分類為主要標準,對《左傳》中的助詞進行分析。助詞是虛詞的一種,在句子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其語法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結構助詞和語助詞兩類。本文就此對《左傳》中的助詞作嘗試性分析。
一、結構助詞
結構助詞具有較強的黏附性,在句子中起著標記某種語法結構的作用,主要是能夠改變具體語境中的結構性質,如“者”“所”;在《左傳》中,結構助詞一般是用在倒裝句中,主要有“之”。如:
(1)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2)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左傳·隱公六年》)
(3)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不可。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夏書》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姑務修德以待時乎?!保ā蹲髠鳌でf公八年》)
例(1)中,賓語“何厭”置于動詞“有”之前,“之”為結構助詞,幫助句子倒裝,沒有詞匯意義;例(2)中,“實”是用于動賓倒裝的結構助詞;例(3)中,“罪我之由”是“罪由我之”的倒裝形式,義為“罪是由我引起的”,“之”為結構助詞,沒有詞匯意義。
另一方面,《左傳》倒裝句中的語中助詞主要有“是”“焉”“來”等。其中,“是”與“焉”用法相同,“來”主要出現在引述的《詩經》《尚書》《易經》等句子中。如:
(4)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艸既》,況不禮焉?鄭不來矣!”(《左傳·隱公六年》)
(5)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6)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保ā蹲髠鳌べ夜迥辍罚?/p>
(7)對曰:“‘臣謂君之入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姓呱醣姡M唯刑臣?!保ā蹲髠鳌べ夜哪辍罚?/p>
(8)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皇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左傳·襄公八年》)
(9)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茍不能衛,城無益也。……今吳是懼而城于郢,守己小矣?!裢翑帝?,而郢是城,不亦難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10)仲幾曰:“三代各異物,薛焉得有舊?為宋役,亦其職也?!保ā蹲髠鳌ざü辍罚?/p>
例(4)~(10)中,“是”“焉”作語中助詞,“焉”字都與“是”作用相同,而且都是倒裝句,復指提前的賓語。例(4)中的“焉”構成了賓語前置,“焉”表達“……的是”義;例(5)中,“不谷是為”和“先君之好是繼”都是賓語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為”應該是“為不谷”,“不谷”為謙稱,義為“我”,“先君之好是繼”是“繼先君之好”。為了強調賓語,往往把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用代詞“是”復指前置的賓語,整句義為“我們出兵,難道是為了我一個人嗎?為的是繼承先君建立的友好關系。”例(6)中的“是”字經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放在謂語前面,還原后是“惟依德”“惟輔德”;例(7)中的“是”輔助表示賓語前置;例(8)中的“翦焉傾覆”可以作“翦是傾覆”,義為“國家將要傾覆”;例(9)“吳是懼”,就是“懼吳”,“是”為助詞,義為“現在害怕吳國,而郢都增修城墻?!保焕?0)中的“薛焉得有舊”可以作“薛是得有舊”,義為“薛國哪里能按舊章程辦事”。總之,“焉”和“是”都是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倒置到動詞前。
二、語助詞
語助詞主要是為了加強語氣,一般分為語首助詞、語中助詞和語末助詞,如《左傳》中的“繄”“勿”“而”等。語助詞本身沒有意義,不過是借來表示語氣而已。從其所在的位置可分為語首助詞、語中助詞和語末助詞三類。
(一)語首助詞
這類助詞在前人的著作中也稱為發語詞,或者稱為發聲詞,就是在未說出語句之前,便先吐出一種聲音來。當然,這也是極其自然的事,如今我們說話也是這樣的。不過,古人在行文時把這些沒有意義的發語詞如實地記錄在文獻中;《左傳》中的語首助詞主要有發語詞、詞頭、語首詞、語助詞和語詞5種。
1.發語詞
古漢語的發語詞是指用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出議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它們大多是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沒有詞匯意義,在翻譯時可以省去,如《左傳》中的“繄”“無”等都是發語詞。例如:
(11)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12)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敬之哉,無廢朕命!”(《左傳·襄公十四年》)
(13)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讶酥刮嶙犹幋?,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保ā蹲髠鳌る[公十一年》)endprint
例(11)、(12)中的“繄”為發語詞,沒有任何意義,相當于“維”;例(13)中,“無寧”就是“寧”的意思,“無滋”就是“滋”的意思,這兩個“無”都是發語詞,沒有詞匯意義,但不可將其當成否定詞。
2.詞頭
古人于名詞之前有時加一“有”字以補足音節,稱為詞頭,沒有實際意義。詞頭在古代漢語中是較為常見的,不同詞類的詞頭也不同,現代漢語大多已經消失了,而在南方少數民族語言里還是比較常見的,如壯侗語和苗瑤語?!蹲髠鳌分性~頭多為“有”,是名詞詞頭。如:
(14)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保ā蹲髠鳌でf公二十二年》)
(15)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皥與有濟之祀,邾人滅須句。(《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6)晉侯伐齊,將濟河,獻子以朱絲系玉二瑴,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茍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左傳·襄公十八年》)
“有”是詞頭,例(14)中“有媯之后”義為“媯之后”,“有”是名詞“媯”的詞頭,沒有詞匯意義;例(15)(16)同理。
3.語首詞
古人在行文時常會把沒有實際意義的語音記錄在文獻中,常常是放在一句話前,就是所謂的語首詞。我們發現,《左傳》中的語首詞主要是“抑”“于”“勿”“雖”等。如:
(17)對曰:“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左傳·莊公六年》)
(18)莊叔以公降,拜,曰:“小國受命于大國,敢不慎儀。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保ā蹲髠鳌の墓辍罚?/p>
(19)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保ā蹲髠鳌でf公二十二年》)
(20)韓簡侍,曰:“龜,像也;筮,數也?!诽K是占,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左傳·僖公十五年》)
(21)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m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保ā蹲髠鳌の墓吣辍罚?/p>
(22)《書》曰:“圣作則?!睙o寧以善人為則,而則人之辟乎?(《左傳·昭公六年》)
例(17)、(18)中的“抑”為語首詞,沒有詞匯意義;例(19)中的“于飛”就是“飛”的意思,“于”為語首詞,古人常把它置于動詞前,沒有詞匯意義;例(20)中的“勿”并不是否定副詞,而是語首助詞,沒有詞匯意義;例(21)中的“雖”是語首助詞,沒有詞匯意義;例(22)中的“無”為語首助詞,該句義為“寧可以善人做準則,難道還去學別人的不正派嗎?”。
4.語助詞
語助詞是語言中表示語氣的助詞,可以位于句中停頓之處或句尾。楊伯峻在著作《論語譯注》中多次提到“語助詞相當于語氣詞”。現代漢語中語氣詞主要有“吶、呵、嘔、罷、耶、哉、咯、呦、矣、嘞、罷了、已而、來著、得了、也罷、便了、也好、不成、再說等”。《左傳》中的語助詞主要是“于”“載”“無(毋)”“亦”“聿”“爰”等。其中“聿”和“爰”主要出現在引述《詩經》《尚書》和《易經》等文獻的句子中。如:
(23)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左傳·宣公二年》)
(24)仲尼曰:“知之難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魯國,抑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断臅吩唬骸钇澰谄?。順事、恕施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25)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濬我以生乎?像有齒以焚其身,賄也?!保ā蹲髠鳌は骞哪辍罚?/p>
(26)晉侯使叔向告劉獻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左傳·昭公十三年》)
(27)寡君與其二三老曰:“抑天實剝亂是,吾何知焉?……,其誰實知之?”(《左傳·昭公十九年》)
(28)王子朝使告于諸侯曰:“昔武王克殷,……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問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29)薛宰曰:“宋為無道,絕我小國于周,以我適楚,故我常從宋。晉文公為踐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復舊職。若從踐土,若從宋,亦唯命。”(《左傳·定公元年》)
例(23)中的“于”為語助詞,沒有詞匯意義;例(24)(25)(26)中的“抑”是語首助詞,沒有意義;例(27)中的“抑”字為語助詞,無意義,句義為“上天確實攪亂了這種繼承法,我能知道什么呢?”;例(28)中的“亦”為語首助詞,沒有意義;例(29)中的“亦”為語首助詞,沒有意義。
5.語詞
清代學者馬建忠在《馬氏文通·正名》中提到,“凡以言起詞所有之動靜者,曰語詞。”現泛指詞、詞組一類的語言成分,《左傳》中主要有“不”“設”等。如:
(30)晉侯使鞏朔獻齊捷于周,王弗見,使單襄公辭焉,曰:“蠻夷戎狄,……夫齊,甥舅之國也,而大師之后也,寧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抑豈不可諫誨?”(《左傳·成公二年》)
(31)乃見鱄設諸焉,而耕于鄙。(《左傳·昭公二十年》)
例(30)中的“不”為語詞,沒有意義,不應看作否定副詞;例(31)中的“設”為語詞,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人名中,如《左傳》中的“介之推、舟之僑、宮之奇、佚之狐、燭之武”中的“之”一樣,都是語詞,沒有意義,《公羊傳》《史記》和《吳越春秋》也直接寫作“鱄諸”。
(二)語中助詞
古人在行文的時候,為了使語句整齊、聲音節奏勻稱,特意加一個不相干的字到句中。這類助詞在古文中是常見的?!蹲髠鳌分幸话憔涫降恼Z中助詞主要有“云”“無”“與”“丕”“思”“只”“己”“寧”“夷”“言”等。其中,“思”“只”“己”“夷”“言”出現在引述的《詩經》《尚書》《易經》等句子中。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