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俁
南唐金陵城水道格局探析
蔡 俁
五代時期,徐知誥重筑金陵城,采取斷淮筑城的方式,整理六朝水系,形成了新的城市水系格局,對其后南京城市格局和水系演變產生深遠影響。
南唐 金陵 水道
南唐政權真正建立于楊吳時期,楊吳武義二年(920)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溫為金陵尹,開始了初步的城市建設。十六年后,徐知誥稱齊王,設置百官,以金陵府為西都。937年初,徐知誥開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不久,徐知誥在江寧府正式接受吳王的禪讓,稱皇帝,建都江寧府。在此期間,推動南京的都城建設。兩年后,改國號為“大唐”,更名為“李昪”,史稱“南唐”。在楊吳、南唐時期,南京城市建設進入有一次高潮,采取斷淮筑城的方式,首次把秦淮河下游兩岸的商業區和居民區納入都城之內,重新開挖整理了金陵城的水道體系,影響深遠。
在都城建設過程中,開挖了都城城濠,以及宮城的城濠,重新梳理了南京城內的水道體系。尤其是公元930年,徐知誥修建都城城濠,史稱“楊吳城濠”,構建了南京千年以來的城市格局的基礎。都城與宮城城濠共同構成了平面呈“回”字形的內外雙重環城水道,加上內外秦淮同時使用,南京主城區的秦淮河水系日益成熟。

南唐時期南京城市圖(見[清]陳文述《陵集圖考》)
南唐都城外護城濠因開鑿于楊吳時期,故通稱為“楊吳城濠”。城濠的長度當略長于都城周長。文獻記載南宋景定元年(1260),馬光祖疏浚的建康府城城濠長“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約合今14638.08米余),疏浚后的城濠深一丈五尺(約合今4.68米),闊三十丈(約合今92.16米)①。南唐都城城濠的情況當與此相去不遠。至元代,城濠寬僅二十五丈②,這可能是因城濠年久淤積的結果。城濠水源有三源,北引潮溝,東引青溪,南引秦淮。都城有城門8座,其中水門分別是上水門、下水門、柵寨門,上水門就在今天的東水關,下水門在今天水西門南側的西水關,而柵寨門則位于今天虎踞南路的涵洞口。其中,上水門和下水門是十里秦淮的出城和入城水口,柵寨門則是內橋下的護龍河南濠的出城口,因為涉及到兩條水系,一直沿用到宋元時期。楊吳城濠上有多座橋梁,包括竹橋、北門橋、長干橋、白下橋等。
楊吳城濠的開鑿充分利用了原有的人工和自然水道,尤其是六朝都城時期開鑿的城濠以及城內運河系統。如楊吳城濠的北段東側,大約在北門橋向東至竺橋的一段,就是六朝時期建康臺城的北塹。東濠的北段乃古青溪之一支,《景定建康志》卷一八《山川志·溪澗》栽:“及楊溥城金陵,青溪始分為二。在城外者,自城濠合于淮。”城東南一段用了原有婁湖的水道遺跡③。城西南一段原有落馬澗,其中赤石磯的山體是一個標志物,其上的伏龜樓遺址也已經被考古發現。楊吳城濠的西段,則以原長江的夾江為城濠。
楊吳城濠不僅直接連通秦淮河,而且延續了六朝時期城內水系溝通金川河的水路格局。據《上元江寧鄉土志》記載:“靖安河水由張陣湖下流,歷幕府、石灰諸山而來,另支自平橋下東南流經金川門之西入城。有閘俗為北水關,其水歷大市、獅子橋至北門橋入河。”迄今,楊吳、南唐時開鑿的河道如外秦淮、逸仙橋一線的南北水道、珠江路以南、北門橋下一線的河道以及五龍潭、內橋東西一線的河道等都還是南唐時期開挖的水道遺跡。
南唐宮城位于內橋以北,是徐溫徙治升州期間派陳彥謙主持修筑的,包括對宮城城濠的開掘。南唐宮城四面護城濠分為兩部分,東、北、西三面城濠稱為護龍河,連接青溪和運瀆之間的一段水道為宮城城濠。
護龍河護龍河東面利用原青溪故道之一段,西面則利用古運瀆之一段,其水道流布,宋代方志記載為:“護龍河分青溪之水,自東虹橋下流人河,繞皇城東、北、西三隅,至西虹橋下與青溪復合為一。”④護龍河的寬度,《景定建康志》缺載。《至正金陵新志》卷五《山川志·河港》云:“護龍河即舊子城外三面濠也,闊十二丈。”護龍河一名,始見于《景定建康志》卷一,是南宋行宮東、北、西三面外的護城河。楊吳時期,在宮城南濠修浚過程中,將內橋河道與西面的水門——柵寨門(今鐵窗欞)相連,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內橋至鐵窗欞河道。
據南京市考古部門的資料顯示,發現的南唐護龍河遺址位于張府園南側、建鄴路之北。河道呈南北走向,深2-2.4米,寬5.6-6米。東西兩岸均由石砌護坡組成,西側坡壁用石條作疊澀壯層層相疊壘砌,石條下均布滿密集的木樁,排列整齊,局部開有梯形下水道以便于散水。西面的護龍河到晚清嘉道年間仍有跡可考,后逐漸湮沒,今所見為建筑施工中發現,并且經過考古學者清理確認。
除了人工開鑿梳理的楊吳城濠、護龍河之外,南唐江寧城內還有秦淮河、落馬澗、青溪、珍珠河、運瀆等河道,與楊吳城濠相互貫通勾連,共同構成了南唐都城水系格局。
其中,秦淮河原名龍藏浦,南唐時期在下游跨秦淮河筑城,使得秦淮河貫通城中東西,從上水門入城,下水門出城入江。北側有珍珠河,是六朝時期的潮溝北段和城北渠遺跡,陳后主以雨后水泡曰滿河珍珠而名為珍珠河,北通玄武湖。青溪發源于鐘山,楊吳筑城時截斷,城外連通楊吳城濠和燕雀湖,城內河道接宮城城濠東段,入于秦淮河。運瀆河道則自斗門橋至護龍河西段,再向北接潮溝。潮溝是六朝遺跡,此時遺跡部分淤塞。城南有落馬澗,水流入城濠,接大江。
此外,為便于排水,宮城南門至都城南門之間的御街(大體相當于今內橋向南至中華門之間的中華路一線),兩旁開有路溝,稱為御溝。2007年4月,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曾在內橋東南、中華路東側發現南唐時期的御溝遺跡,用磚砌筑,底寬90厘米。
南唐修筑金陵城,整理城市水道,奠定了后來南京主城內水道的基本格局,貫通了玄武湖、燕雀湖、長江、秦淮河、落馬澗、珍珠河、潮溝、運瀆、青溪等河道水系,形成的水系網絡并延續至今。宋元時期,基本沿用了南唐都城,城濠水道變化較小。明代修建南京城墻,明代修改的段落主要是東水關段,修建了通濟門段城墻,將楊吳城濠東段一分為二,此后城內段楊吳城濠遺跡還保留原名,城外的東水關至漢西門段被稱為外秦淮河。后來,楊吳城濠北支的西段逐步干涸,現在留下干河沿地名。楊吳城濠西北角有烏龍潭,也是楊吳城濠的重要水道遺跡之一。1952年9月,南京市秦淮河整治委員會為了疏浚城內河道的需要,將楊吳城濠東段和北段稱為內秦淮河東支和秦淮河北支,人們逐漸忘記了它原來的名字,這是對歷史文化信息的忽略,十分可惜。
注釋:
①《景定建康志》,卷20。
②《至正金陵新志》,卷5。
③婁湖傳因孫吳婁侯張昭所開而得名,今稱其地為老虎頭。
④《景定建康志》,卷一。
[1][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2][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3]薛政超.五代金陵史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南唐二陵文物保護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