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天 郭雅秀
教育中言傳身教的重要意義及對策研究
——以《愛彌兒》為例
何友天 郭雅秀
本文結合《愛彌兒》中所論述的關于“言傳身教”的觀點,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訪談法等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闡述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意義,以期引起教育者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重視,更好的運用言傳身教,使受教育者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
教育 言傳身教 愛彌兒
“在任何事件中,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于口訓。”[1]這是盧梭在《愛彌兒》中的觀點。與口訓相比,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才是更好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蘇氏家語》說:“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2]曾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言而有信,誠實無詐,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表明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意義。
“他打壞他所用的家具,你別忙著給他另外的家具,讓他感到沒有家具的不方便。”[2]盧梭在這里選擇的教育方式不是急于責備,而是讓其親身去體驗,在實踐中得到教育。試想如果家長每天上網、玩游戲、打牌,卻還義正言辭的要求孩子看書學習,孩子又怎么會聽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及孩子,這就是言傳身教的重要力量。
言傳身教應是學校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育方法,古往今來表明言傳身教在學校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觀點主要列舉如下:

人物 觀點或事跡魏源 “身教親于言教。”(《默觚·學篇》)曾子 “病危易席”就是身教的一個典范。夸美紐斯 “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陶行知 “教師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修養到不愧人師的地步。”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偉大的形象,是學習的典范、崇拜的對象,其一言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里,可見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重要性。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不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他們怎么能夠體會其中的道理呢,如何明白道理的深刻含義呢?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于模仿是孩子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教師或父母要求孩子言行端正,品德優良,首先自己必須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為受教育者樹立好榜樣。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最好的教材就是生活。作為家長,可以在平時的飲食起居、休假娛樂、外出旅游等日常活動中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學校是傳授知識、解疑答惑、培育修行和情操的大環境,學生在學校不僅獲得大量的信息還塑造著行為思想意識。為人師表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讀書人的模范,教師要以楷模的身份展現在學生以及社會面前。
教師、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與孩子的關系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和孩子建立一種知心朋友的關系,教育的效果必定事半功倍。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要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的言教才是高效的。言教時要說得有理并且切合實際;說得有力并且符合孩子年齡特點;說得精要并且有新意;說得適時。
作為父母不要濫施家長的權威,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對癥下藥。當孩子敞開心扉時,言傳身教才會得心應手。作為老師要做到用真心換真情,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言而有信,情理交融,這樣才能感化學生的心靈,學生才能相信你、崇拜你,把你當知心朋友,讓學生在悄無聲息中受到教育。
良好習慣的養成有助于言傳身教的實施,受益無窮。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和父母的共同努力,要以身作則指導他們科學地安排時間,有調理的處理事情。
良好習慣地形成,需要老師與父母的配合,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良好的習慣,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言一行中逐步形成。而良好的習慣一經養成,在他們的一生中將會發揮著重要作用。
盧梭提到的言傳身教的優良傳統于千百年來一直被廣泛地認同和贊許。他從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從家庭、學校等方面論述了言傳身教的教育思想。言傳身教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積極性不言而喻。通過《愛彌兒》使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言傳身教的深刻含義及重要意義,也鞭策我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學生時能真正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真正把言傳身教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給受教育著以積極的影響,從而促使其健康良性發展。
[1]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19~126.
[2]王占穩.論家庭中的言傳身教[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7(8):65~65.
五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