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鋒
《科學社會主義》期刊黨內民主文獻述評
李金鋒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重視黨內民主建設。《科學社會主義》是中文核心期刊,自2003年來連續發表黨內民主相關文章28篇,目前黨內民主研究存在過于重視價值層面的說教、理論研究基礎不扎實、研究脫離實際等問題。因此,黨內民主研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科學社會主義》 黨內民主 文獻述評
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重要基礎。”黨內民主的研究價值不言而喻?!犊茖W社會主義》期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之一,權威性高,該期刊自1988年第1期至2016年第4期,所載關于黨內民主的文章共計28篇。因此,選取在《科學社會主義》期刊中發表的黨內民主相關文章作文獻綜述,既具有權威性,也具有可行性,可以籍此窺見學術界黨內民主的研究現狀。
黨內民主發文情況可以從數量和內容兩方面分析。就發文量而言,《科學社會主義》2003年第3期開始出現論述黨內民主的文章,2010年第1期專題討論黨內民主,發文量至此達到頂峰,此后雖然2012年發文量有所回升,但總體而言黨內民主的研究熱度逐漸降溫。隨著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重提黨內民主,相關發文量預計會再次回升。共產黨的歷史中尋找黨內民主的合理性依據。樊欣(2011,2014)、王進芬等(2015)挖掘出列寧支持黨內民主的相關論述。宋國華(2007)分析了世界主要政黨發展黨內民主的流行趨勢及做法。任曉偉(2012)對“七千人大會”期間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作了思考,趙希宏(2009)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經驗。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發文量 2 1 1 1 1 2 3 8 2 4 1 1 1
對黨內民主的內涵、特點與功能的研究相當單薄,僅有樊欣的《列寧論黨內民主內涵、特點與功能》(2014年第3期)作了專門論述。大部分學者在沒有對黨內民主的內涵做出明確界定的情況下就進行研究,其根基是多么的不牢靠。
樊欣提出:(1)黨內民主是一種平等、自由精神;(2)黨內民主是一種政治原則,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應有屬性;(3)黨員是黨內生活與黨內事務的權利主體;(4)黨內民主是
就發文的內容而言,黨內民主研究存在過于重視價值層面的說教、理論研究基礎不扎實、研究脫離實際等問題。因此,黨內民主研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具體研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為什么”是致力于構建理論、解決問題的研究者避不開的問題。學者們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分為三小類:
(1)相對于其他路徑而言,黨內民主是我國民主之路的最優選擇。同法治原則一樣,民主被認為是我國政治的未來發展方向;為此,我國做了多方面的探索。金安平(2008)列舉出了6條道路,即發展基層民主以帶動上層民主、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培育市民社會、實行社會主義法治、實行善治以化解社會矛盾以及黨內民主,并分析每一條路徑的可行性,最終得出結論,“黨內民主示范、帶動人民民主是高效率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p>
(2)黨內民主是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學術界希望籍此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很多學者試圖將黨內民主與黨建工作聯系起來,如黨內監督(李宗樓,2003)、黨的先進性(王建國,2005)、黨的純潔性(常欣欣、毛德儒,2012)以及黨的執政能力(金安平、姚傳明,2009)。還有部分學者將黨內民主當做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許冬梅(2004)將依法治國、杜艷華(2009)將社會穩定與現代化、黃宗良(2010)以及楊方圓等(2012)將反腐倡廉,與黨內民主聯系起來。
(3)從無產階級思想家、世界上其他政黨以及中國一種制度;(5)黨內民主是一種工作作風。黨內民主的顯著特征是:(1)人民民主是一種國家形態的民主,黨內民主是非國家形態的民主;(2)黨內民主以黨務公開為前提;(3)執政黨黨內民主與國家形態民主不可分割;(4)黨內民主是民主原則向政黨組織的延伸,而發展黨內民主不得危害黨的團結統一、不得破壞黨的紀律、不得抵制黨的決議;(5)黨內民主是具體的、歷史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黨內民主的功能有:(1)黨內民主是維護黨的團結、協調和統一的重要前提;(2)黨內民主是黨的科學決策的重要條件;(3)黨內民主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基礎;(4)黨內民主是黨生命活力的源泉;(5)執政黨黨內民主是國家民主的核心。
筆者將相關文章中提出的措施分為原則性、操作性兩大類:首先,原則性措施提出了發展黨內民主應該遵循的原則,并沒有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條:(1)加強黨內民主意識教育,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2)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框架內進行,注重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高度重視制度創新;(3)不斷健全民主集中制,堅持正確方向,保持有序可控穩步推進;(4)進行制度改革,完善黨內選舉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的委員會制度。
其次,操作性措施提出了黨內民主的突破口或某種方案。操作性措施也可以分為四類:
(1)健全黨代會的職能,實行黨代會統領下黨的常設委員會、執委會、紀委會分權制衡體制;(2)建構以擴大差額選舉為取向的黨內民主,來發展中國的民主,胡偉在否定黨代會常任制、黨內分權和黨內不同意見群體的制度化等途徑之后得出結論,現實中最為可行的就是在黨內擴大差額選舉;(3)發展基礎民主,進一步完善民主選舉、民主監督與黨務公開;(4)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拓展黨內民主發展的新領域。
這方面相關文章有兩篇。黃宗良(2010)積極支持發展黨內民主,致力于澄清發展黨內民主的思想認識誤區,他提出發展黨內民主應注意以下思想認識問題: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系、當前中國推行民主的條件、推進民主是否影響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展民主是否影響社會穩定、推進民主是否會導致“文革”中的那種動亂、蘇共喪權是不是搞民主造成的。
高新民(2010)的側重點在于,提示人們在發展黨內民主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他提出了以下問題:黨內民主與國家政治體制的關系、黨內民主如何帶動人民民主、如何使黨內競爭規范化、直接選舉是否削弱了黨在基層的領導地位、農村家族勢力對于選舉的影響、黨外群眾參與到黨內的初選過程中是否合適等。
這方面的論述分為三類,首先是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辯證關系:胡振良、金安平(2010)認為,二者的關系包括3個要點,即(1)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2)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是一種戰略關系;(3)以黨內民主促進人民民主。韓強(2008)補充認為,應重視人民民主對黨內民主的促進作用,從程序制度上尋求實現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相結合的基本途徑。由此可知,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是對立統一、相互促進的,在我國的情境下,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路徑更為可行。接下來就要探討如何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
高新民(2010)提出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可以有四種方式,即選舉制度、民主決策、黨內政治溝通模式、黨內專職機構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但是他并沒有提出任何可行的方案。任劍濤(2010)從組織功能的角度進行分析,他認為,黨內民主是一種可控的組織民主。從黨內民主推進到人民民主必須遵循組織相近性原則。因此,黨內民主通向人民民主需要借助黨際民主這一橋梁。在黨際民主的基礎上,社會得以形成組織民主的有序民主形式,從而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有序推進到人民民主。他認為,這一演變過程的三個環節,即實現黨內民主、從黨內民主到黨際民主、從黨際民主到人民民主,每個環節的實現都有難點,所以整個過程必定是曲折的。
本文選取《科學社會主義》期刊自1988年公開發行以來所發表的、與黨內民主相關的文章作文獻綜述。從發文量的年份變化來看,黨內民主研究文章2003年開始出現,2010年達到高峰,此后研究熱度減弱,說明2009-2012年是研究黨內民主的高潮期。
從發文的內容來看,現有研究存在以下問題:(1)就研究方法而言,所有的研究都是規范研究,沒有一篇是實證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嘗試田野調查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2)大多數文章仍然停留在價值層面的說教上,對黨內民主的內涵、特點的研究卻非常薄弱,因此可知多數人在沒有厘清黨內民主內涵的情況下就進行研究,實在缺乏嚴謹性;(3)在“如何發展黨內民主”的問題上,相關研究嚴重脫離實際,學術界只能列出應遵循的原則,卻無法給出一個可行的方案;(4)發展黨內民主是為發展人民民主鋪路,而學術界對“如何從黨內民主過渡到人民民主”缺乏深入的研究。
綜上,以后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重要補充:(1)實證研究;(2)彌補黨內民主的理論基礎研究之不足;(3)密切聯系實際,探索出發展黨內民主的可行方案;(4)彌補從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路徑研究之不足。
[1]李宗樓.發展黨內民主與加強黨內監督[J].科學社會主義,2003(3):27~29.
[2]王建國.黨內民主是實現黨的先進性的內在基礎[J].科學社會主義,2005(5):45~47.
[3]顏杰峰.共產主義運動中黨內分權的理論和歷史及其啟示[J].科學社會主義,2006(4):48~52.
[4]金安平.從發展黨內民主走向人民民主[J].科學社會主義,2008(3):24~30.
[5]胡振良,金安平.研究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關系深化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認識[J].科學社會主義,2010(1):4~7.
[6]胡偉.民主政治發展的中國道路:黨內民主模式的選擇[J].科學社會主義,2010(1):14~23.
[7]任劍濤.在組織理論的視野中——論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J].科學社會主義,2010(1):24~30.
[8]高新民.發展黨內民主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0(6):36~37.
[9]樊欣.列寧論黨內民主內涵、特點與功能[J].科學社會主義,2014(5):140~143.
[10]王進芬,雷芳.列寧“政治遺囑”中黨內民主思想的文本解讀[J].科學社會主義,2015(1):124~129.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