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宋佳琪
摘要: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存在一些破壞性行為。破壞性行為可分為“無意破壞”和“有意破壞”。家長和教師要正確對待幼兒破壞性行為,探究幼兒破壞性行為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破壞性行為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014-02
一、幼兒破壞性行為的概述
(一)幼兒破壞性行為的概念界定
務本早在1989年的幼兒教育期刊中的《幼兒的“破壞性行為”》一文中,雖沒有明確定義破壞性行為,但列舉了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具體例子。
為深入地了解幼兒破壞性行為,本文將對幼兒破壞性行為和幼兒攻擊性行為作對比。幼兒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性行為,是指身體上的進攻(打、踢、咬)、言語上的攻擊(大聲叫嚷、貶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別人的權利(如用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的行為。①年齡越小的幼兒攻擊性行為出現的頻率較高。但幼兒在玩耍過程中出現的沒有敵意的推拉不是幼兒攻擊性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雖然包括身體進攻、言語攻擊和侵犯他人權利,但是身體進攻在幼兒園更為常見。而幼兒破壞性行為更側重幼兒故意破壞物品。
(二)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分類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可分為“無意破壞性行為”和“有意破壞性行為”兩類。
1.無意破壞性行為
無意破壞性行為是指幼兒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并非是由主觀破壞性動機造成的破壞性表現,與此同時,幼兒處于身心發育關鍵的時期,以自我為中心,好奇探索認知缺乏等年齡特征,這類行為都稱為“無意破壞性行為”。年齡較小幼兒主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無意性破壞行為”。②
2.有意破壞性行為
有意破壞性行為是指帶有主觀性動機的破壞性行為,包括打擾其他幼兒的活動,可能是因為焦慮引起的發泄。例如:任性愛發小脾氣、報復性心理搞破壞、吸引成人的注意等。幼兒的有意破壞性行為是需要教師和家長重視并給予幫助及時矯正的。
二、幼兒破壞性行為的成因
(一)潛意識影響幼兒的發展與行為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通過對人的心理進行暗示,進而影響人的行為。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本我、自我、超我共同組成了人格的基本結構。幼兒在幼兒園進行分享玩具的活動中,發現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更有趣。本我在心理活動中會引導幼兒這個玩具很有趣,可以偷偷地弄壞,這樣玩具的主人就會把玩具扔掉,到時候再撿回來修修玩兒。超我則會引導幼兒破壞小朋友的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行為。自我則協調幼兒的本我和超我,既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又不能破壞它。由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不完善,對本我自我超我難以協調,出現有意破壞玩具的行為。
(二)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弱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班杜拉提出自我調節是個體將外在的事物進行內化的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目標與行為的現實成果進行比較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班杜拉認為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構成自我調節。③幼兒出現拽掉發光小鳥的翅膀這一破壞性行為時,他可能想看看小鳥為什么會發光,他并不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合適。幼兒處于身心發展的階段且大腦發育不完全,在成人的積極引導下能夠進行簡單的自我觀察和自我判斷,但對于自我反應甚至是自我調節的能力還比較弱。
(三)幼兒的自我效能感低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關于自己是否能夠成功控制其影響生活環境的一種情感。成功或失敗經驗、間接經驗、言語說服、情感、身體活動共同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④
1.成敗經驗
成功或失敗經驗多指人的直接經驗,它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在幼兒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中,成敗經驗起決定性作用。
幼兒在對玩具進行拆分重組時,如果允許幼兒拆分玩具,幼兒在多次探索之后就能掌握組裝玩具的規律。幼兒對于玩具的組裝就會充滿信心,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對于玩具的破壞性行為便會大大減少。如果幼兒在多次組裝玩具后,都以失敗告終,他的自我效能感則會很低,很可能通過破壞其他物品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幼兒的破壞性行為便會大大增加。
2.替代性經驗
替代性經驗多指人的間接經驗,當一個人通過觀察一個與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在某種事物上取得成功,會肯定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反之,自我效能感低。年齡較小的幼兒在幼兒園大多會遇到小朋友搶奪玩具破壞玩具的情況,當其看到這一行為后,認為自己和該名幼兒能力相當,自己也能搶玩具。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則會增強。
3.言語勸說
言語勸說是指通過接受他人對于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任務的能力的語言暗示、建議、鼓勵等提高自己的效能感。在言語勸說中,勸說者的名望、地位、聲譽起著關鍵作用。當幼兒出現采摘花草的破壞性行為時,此時如果幼兒的母親在幼兒心中占重要地位,幼兒的母親勸說幼兒不要采摘花草,幼兒便會停止自己的破壞行為。反之,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可能不會停止。
4.情緒和生理狀況
情緒和生理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對自我效能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當面臨某種狀況時,身心對于情況反應平穩,則自我效能感高。反之,則自我效能感低。幼兒在和同伴比賽拆分玩具時,由于平時掌握了拆分玩具的規律,所以幼兒在比賽過程中心情愉悅,自我效能感比較高,破壞性行為出現的頻率低。如果幼兒只想贏得比賽,但又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幼兒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很可能通過破壞物品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消極情緒。
三、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對策
(一)潛意識的積極引導
弗洛伊德同盧梭、羅素一樣,認為因任何方式受到壓抑的兒童都容易用仇恨來回答,如果像通常那樣,他找不到發泄的自由道路,便在內心郁積惡化,并能在余生之中,帶著各種奇怪的后果陷入潛意識狀態之中,導致不幸、悲慘的人生。潛意識影響著人的發展和行為甚至可以影響人的命運。⑤endprint
(1)幼兒教師要采用合理方式引導幼兒運用合適方法釋放消極情緒。在適當的時候,提供給幼兒沙袋,讓幼兒通過打沙袋發泄在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憤怒等情緒。此外,教育者可以請幼兒把自己的想法通過繪畫等形式都表達出來放到郵局的信箱里,寄到老師和家長家里。幼兒擁有表達自我想法的權利,在表達的過程中,幼兒的心理也得到了釋放。也可以引導幼兒通過雕塑、舞蹈等形式作為精神發泄進而減少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出現。
(2)父母需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要充分重視家庭的作用,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一個完全在愛的熔爐中成長的人,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是合格的、負責任的自我實現的人。所以,父母要創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幼兒在家里可以感到安全和愉快,可以接受別人,通過合理方式將消極情緒宣泄出去,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
(二)靈活運用強化和懲罰策略
強化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是指在行為之后且增加該行為重復出現的頻率的事件。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類。
(1)要合理運用正強化的策略。 幼兒教師和家長要了解幼兒對何種強化物感興趣。每當幼兒沒有作出破壞東西的行為時,教師和家長就可以給予恰當的獎勵,鼓勵幼兒。幼兒教師和家長往往為了達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這一目標,對幼兒進行積極的獎勵。幼兒教師和家長還可采用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在物質獎勵過程中,要遵循適度原則。
(2)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負強化。在采用負強化時,需要家長和教師先對幼兒進行觀察,了解幼兒厭惡什么刺激,每當幼兒出現良好行為時,就要取消幼兒厭惡的刺激,來增強其出現良好行為的頻率,從而矯正其不良的行為。
(3)幼兒教師和父母要采用適度的懲罰。對于幼兒明知故犯,采用適當的懲罰。當幼兒出現摔物品、撕毀紙等有意破壞性行為時,幼兒教師和父母就要及時先對幼兒提出警告,使幼兒明白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后果,進而減少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在批評的時候,教育者要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打罵教育方式。
(三)樹立良好的榜樣
班杜拉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提出社會學習的一種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觀察學習,并且重視榜樣示范在幼兒生活和學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⑥
(1)幼兒教師是幼兒的良好榜樣。幼兒教師的言語和行為都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兒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和影響幼兒的行為。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適時引導其走向成功比失敗通過破壞物品發泄心中的不滿更有意義。
(2)幼兒園的同伴也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在同伴中樹立榜樣也很重要。同伴的行為更容易被模仿和接受,更能激發幼兒的模仿行為和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幼兒教師選擇有較大影響力的小朋友,她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都表現良好,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使得幼兒去努力模仿榜樣。
(3)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幼兒的行為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身教重于言傳。為了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也應當規范自己有意和無意的示范行為,引導幼兒積極模仿。
對于幼兒的無意破壞性行為,幼兒教師和家長要重視并及時矯正。倘若聽之任之,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注釋:
①王萍.學前兒童問題行為及矯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②務本.幼兒的“破壞性行為”[J].幼兒教育,1989.
③張全民.淺析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
④李晶晶.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⑤孔娜.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在早期教育中的應用[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
⑥任朝霞.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
參考文獻:
[1]王區區.弗洛伊德的分析教育理論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
[2]孫柯.精神分析理論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問題研究 [J].學理論,2012.
[3]王艷菊.理智分析合理對待幼兒的破壞性行為[J].文理導航(下旬),2013.
[4]岳明岫.如何對待000幼兒的破壞性行為[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5.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