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壘磊
究竟什么才叫知識
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這個說法似乎很寬泛,在此我將其分解出來。能稱得上知識的,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客觀的、能被驗證的、相對正確的。
“客觀的”很好理解,知識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以擁有共識的人數多少為轉移。知識就是知識,人們相信它與否并不妨礙客觀世界的運行。
“能被驗證的”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很多現在不能被驗證的,并不代表永遠不能被驗證,可能是暫時還未具備驗證它的能力。”的確是這樣,那些未能被驗證的,諸如滿天神佛、陰陽五行之類,在自己的框架里也能自圓其說,但對不起,知識并不是猜測,也許未來某些猜測真的會成為知識的一部分,但在被切實驗證之前,它們依然不能算作知識。
“相對正確的”,這就表明知識是可證偽的。有人會說:“知識不該是絕對正確的嗎?”當然不是,任何正確的東西都是建立在某個框架之上的,比如現有科學水平。當框架本身發生了變化之后,原來正確的東西當然就不正確了,知識,只能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深入而被不斷修正。但只要人類的探索還在繼續,就只能說相對正確、現有正確。
知識有多少層次
很多人說,學習就是學生的主業。這話正確,但正確并不是因為學習教科書是學生的主業,而是因為學習是所有人的主業,學習教科書只是學生的一個學習途徑而已。它重要,但沒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重要。
人生有無窮多個維度,這是個基礎認知。而針對規定書目的學習,只是某個人生階段中的一個切片而已。在這個人生階段,一定會有一些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東西。它們的影響可能更為隱蔽,甚至在你用到它們時都不覺得是由于你在之前有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積累。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些在學校里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并不一定是未來最有出息的,因為學校和社會完全是兩種競爭模式。
學校里的競爭更類似于標準跑道上的賽跑,裁判一聲令響,大家同一時間出發,沿著規定的跑道,誰先到終點誰贏,非常簡單。而社會上的競爭則更類似于定向越野跑,告訴你起點和終點,你自己選擇最合適的路去走。你可以走大路,也可以抄小路,還可以翻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先到者勝。更有甚者,連跑都不跑,直接坐車就走,只要裁判沒看到就行。
學校里的競爭統一考勤、統一休息,而社會上的競爭則自由得多,沒人告訴你該早自習了,沒人告訴你今天上的是語文還是數學。你可以自由安排你的時間,也可以自由安排你的方向。所以這完全是兩種模式,需要的知識也天差地別,沒什么可比性。教科書里能學到的知識其實是極其有限的,但人們往往會高估它們,尤其是那些自己在校園里求學時間并不長,或自己的知識儲備比較匱乏的人,會高估得特別厲害。他們通常認為學歷就代表知識,學府排名就代表擁有的知識排名。因此,博士生肯定比碩士生更有知識,名校畢業的肯定比普通學校畢業的更有知識。基于這種錯誤認知,現實常常會讓他們不解,最常見的疑問就是:
“你不是大學生嗎,怎么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你不是學計算機的嗎,這點電腦問題都搞不定?”
“你不是清華大學的嗎,怎么連中學奧數題都做不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他們不清楚知識的繁復,總以為念了十幾年書,就跟把一根裝滿各類知識的記憶棒插進腦子里一樣,人會突然變得無所不知。這是對學校的誤解,也是對知識的誤解。
更可怕的是他們還會驚訝地說:“你都讀到博士了,這點道理都不懂?”這就是更深層次的誤解了,因為學校里基本上是不教道理的,尤其是上層學歷。很多關于高層次知識的修行都不是靠學歷可以解決的,因為沒人教,也沒法教。
這么說,知識也分層次嗎?當然,知識分為好幾個層次,越往上越不容易獲取。如果我用一個金字塔來表示知識的層次,那么大致是下圖這樣的:
處于底層的知識是最基礎的信息知識,就是我們從外界直接攝取來的那部分信息,包括從學校教科書里直接得來的知識。很多人對知識的認知就停留在這一層了。
從下往上數第二層知識叫加工知識,這里的知識是你通過將外界攝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得來的。比如你接收到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信息,開始對其進行加工。在經過大量思考過后,發現不掃一屋跟不能掃天下沒有什么關聯,不做小事就無法做大事的前提是得看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是不是夠強,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你得出這樣的知識就已經跟你最初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大不同了。在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創造之后,加工知識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知識。
從下往上數第三層知識叫體系知識。體系知識就更不容易了,一個人必須在某個領域擁有足夠多的加工知識,并有能力將它們有機地整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系統、一種理論,方能說這個人在這個領域擁有自己的體系知識。注意,這里有兩個要點:一個是這些知識彼此之間是有強關聯的,屬于同一個系統,并不是零散的;另一個是組合起體系知識的并非東拼西湊的別人的口水,而是大量的加工知識,是自己的知識。
最高一層,也是最難得到的,就是智慧了。甚至很少有人會把智慧稱為知識,因為它已經成為一種指導行為的反應。它可能并不像下面幾層知識那么具體,但它卻是真正由大量體系知識搭建起來的。至于把什么和什么搭在一起、怎么搭,都只有靠自己才能完成。這就是我說的,高層次知識的修行不是靠學歷可以解決的原因,因為智慧只有自下而上,而不能由他人自上而下傳授。他人能傳授給你的任何東西,對你來說都只是最低層的信息。然而很多對知識不了解的人,經常會把最低層的信息當作知識的最高表現形式,比如知道某個字怎么念,就覺得自己特別有學問,對真正的智慧卻視而不見,這實在是舍本逐末。
(摘自《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