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了更為詳盡的部署,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要求。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國家的重視,為修訂和整理傳統文化提供了機會。
【關 鍵 詞】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古籍;發展
【作者單位】余佐贊,中華書局上海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復興中華民族必先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和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業責無旁貸,這也是當下出版人不可推卸的時代使命。
準確地說,是國學熱帶動了傳統文化的出版熱。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前的國學熱在最近五年逐步上升到意義更豐富、內容更廣泛的傳統文化熱,體現在出版上也就是傳統文化出版物的內容也開始向縱深開掘,出版的形式也因為多媒介的出現呈現寬領域開展的態勢。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了更為詳盡的部署,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要求。
傳統文化出版熱,熱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說,在全國,沒有涉足傳統文化出版的出版社很少,這一現狀足以反映傳統文化的出版熱。傳統文化出版方興未艾,這需要有足夠的內容提供,而現實中的經濟發展、讀者和作者知識水平的提升,為這一出版熱潮提供了可能性。
1.當前傳統文化出版進入成長期
按照行業生命周期發展理論,目前,傳統文化出版應該是進入了成長期,遠沒有達到成熟期,遑論衰退期。成長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市場增長率很高,讀者需求高速增長。在當下出版界,傳統古籍出版社是傳統文化出版的主要生力軍,其他出版企業也想涉獵,但進入壁壘越來越高。傳統文化出版行業對編輯專業水平的要求、對作者資源的掌握情況和對傳統文化圖書規律把握程度的要求,都不是一般剛涉足傳統文化出版的企業能達到的。比如,CIP中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有關“老子”的圖書出版數量達到了120余種,可是當年出版和銷售最好的還是中華書局經典藏書《老子》(升級版)和中華書局的全本全注全譯《老子》(精裝),每本書當年銷量都不少于四五萬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還有很大的作為,還能通過努力達到成熟期。因為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古籍整理每年都有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的項目除了傳統的學術類古籍項目,還包括傳統文化大眾化的項目;全國高校還有古籍整理項目資助。也就是說,從經費補貼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方面有了政策傾斜。同時,因為生產能力的提高(這里包括作者生產能力的提高),高校研究者和民間研究者越來越多,內容生產者越來越多,為精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品提供了可能,出版社生產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以上說明外圍環境有利于傳統文化出版。
2.傳統文化出版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圖書市場很多是在炒“冷飯”。這里要解釋一下,傳統文化常識類的知識,要代代相傳就必須反復宣講。閱讀經典,中華傳統文化常識是必讀的,如王力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就非常受讀者歡迎。常識也就是普通知識,是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也是他們必須具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些知識是需要反復出版的,那些經典的名著是要供應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即使這些常識,也不是單純的重復出版,它們需要不同時代的語言去解說。
基礎知識和經典讀物的出版以外,傳統文化的出版還在向縱深開掘。人類文化通常分為器物、制度和理念三個層次。雖然三個層次是相互包容、互相寄寓的,但在出版上,最早最多的是關于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但最近幾年蓬勃興起的古代物質文化方面的出版,其實就是在器物上補課。如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在傳播傳統物質文化知識方面受到了讀者的喜歡。
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本體在不同時代可以做出符合當時的解釋,這一特性決定了傳統文化在當下要有新的解釋。當代性的解釋雖然最后會進入歷史,卻為時代與傳統文化之間留下了這個時代的足跡。當下出版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中,很多就是傳統經典的當下解讀。這個既體現了經典常讀常新的特點,也為出版提供了機遇。考察市場上經典解讀的作者,我們會發現作者既有傳統文化相關專業的,也有跨專業的,甚至還有個別愛好者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但高校和研究機構是這個作者群體的主要人員,這也反映了傳統文化研究的人員很多,成果也很多。傳統文化文本的辭約義豐,為不同的解讀提供了可能,巨大的文字之間的縫隙,讓今天的解讀者都能將自己的思考嵌入其中。對于《論語》,可以說是關于修身,也可以說告訴人們要與社會和諧相處,橫看成嶺側成峰,也越來越符合社會小眾化多元化的特點,這也是各種說法都有一定市場的原因。
3.當下傳統文化出版的時代痕跡
當下傳統文化出版與歷史上任何階段的傳統文化出版都有差異,也有相似之處。首先是傳統出版更有雄心,項目更多了。從學者的角度,從做學問的條件角度,從世界范圍的互通有無的便利程度看,現在都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加有利的條件去再造善本,這樣也就為出版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機會,所以會有中華再造善本的提出。另外,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國家的重視,也為修訂和整理傳統文化提供了機會。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修訂就是在現有條件下得到了出版比以前更精版本的機會。還有就是目前很多地方都開始修史,這個符合中國盛世修史的習慣。除了修史,很多地方也在整理出版各地的文獻,重視地方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發揚,這些都是在當下經濟條件好了之后出現的情況。整理地方傳統文獻,挖掘當地文化亮點,傳承地方文化的優秀傳統,已經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文件部署的當前任務,所以也就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文化工作之一。endprint
時代給予了出版人出版傳統文化的機會,而傳統出版人也不負時代所托,遵循創造轉化、創新發展的思路,在出版的內容和形式上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出版內容上,當下傳統文化的出版更加重視和時代相銜接,更加重視古為今用,更加重視用傳統文化觀照當下。表現在形式上,當下傳統文化出版的內容更加多樣化,傳播的途徑也更多,尤其是數字時代為傳統文化的出版提供了更為便利的閱讀形式和更為廣泛的傳播途徑。當前,在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出版熱中,紙質出版依然是第一梯隊。作為專業出版領頭軍,古籍出版社在這一梯隊中引領著全國的出版行業。但是紙質出版不是唯一的,電子出版和網絡出版蔚然成風。在當下的電子閱讀器中,比較多的內容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讀物,并且很多是免費讀物,這些讀物的下載量都是極高的。還有就是在互聯網中,很多的專業人士從不同的角度解說歷史,并將自己的見解和研究發表在網絡上,有很高的閱讀量,這些閱讀也是傳統文化出版熱的體現之一。
現在的出版傳播手段,尤其是營銷手段更加市場化。古籍出版社利用專業出版的優勢,占領了出版的制高點,占領了傳統文化類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的主要讀者。除了傳統的出版營銷手段,古籍出版社還根據當下讀者喜歡收藏、注重品質等特征,在簽名、鈐印、精裝、毛邊等方面下足功夫,這也符合某些圖書的特質。如果今后的圖書真的成為收藏品和奢侈品,那么這些個性化和增值的營銷舉措會得到更多讀者的追捧。
新媒體直接帶走了讀者的時間,間接帶走了讀者,但新媒體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在傳統文化出版物的宣傳上是出了不少力的。出版社充分利用新媒體,借助新媒體做好閱讀分享和語音宣傳,已經成為傳統文化出版營銷的一個重要特點。當然,出版單位會借助傳統文化中的私塾教學、漢服裝束等去營銷自己的傳統文化讀物,這雖然不是大眾路線,但隨著小眾化成為必然的趨勢,這也將成為重要的渠道。
4.傳統文化出版不是大眾出版
有心的人其實可以去看看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統計的銷售數字或者其他單位的銷售數字,一般來說,傳統文化類書籍很少有進入前100名的。根據CIP中心的一個數據,2016年傳統文化圖書共有3萬種左右,其出版總量占圖書總量的1.92%,所以不要以為這是一塊北方大餅,其實只是一個小曲奇。
傳統文化出版對編輯專業化程度的要求,不是非專業編輯能夠勝任的。古籍本來就有版本、校勘之類的問題,稍不注意就會貽笑大方。有些編輯因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傳統文化的出版不應成為牟取利潤的幌子,真正的傳統文化出版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傳統文化的出版呼喚出版工匠、呼喚出版精品。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傳統文化出版的品種和數量實在不是很少,但在琳瑯滿目中如何獨占鰲頭,成為小眾中的精品,這個才是出版人要考慮的。
傳統文化出版不是大眾出版,但卻有做成大眾圖書的潛質。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傳統文化出版就一定要和時代相擁抱,任何的抱殘守缺和鉆故紙堆的想法都是要被時代拋棄的。每個時代能夠傳承下來的都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孔子編修刪定《春秋》等,就是考慮要將其傳承給后人,那些落后的被歷史扔進了垃圾桶的和時代發展明顯不相符的內容,也應該被這個時代的出版人拋棄。西漢初期“獨尊儒術”的思想影響中國后世兩千多年,今天《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給中國未來社會勾畫了一個傳承文化的體系,對中國社會也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因此迎來了一個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