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一直是國內外學界研究的熱點,但其中蘊藏的豐富生態思想卻始終未受到關注。《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是一部以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創造性地開辟了榮格思想研究的新領域,建構了榮格生態文藝思想體系,對推動榮格思想研究和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 鍵 詞】榮格;集體無意識;生態思想
【作者單位】劉雨濛,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批評的崛起與20世紀許多文學批評流派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既不是文學內部研究的結果,也不是純粹理論創新的結果,而是全球范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催生的結果。生態批評從一開始就主動擔負拯救地球生態的重大責任,探究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引發的生態危機,并試圖進行思想文化變革,進而推動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生態批評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生態文學,還包括所有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作品。生態批評不僅關注當代作品,還重新評估歷史上對人類發展和社會變遷具有重要意義的經典作品中所蘊含的生態思想,進而引導人們建立生態的文學觀與審美觀。
榮格思想中是否蘊含生態問題值得探討。長期以來,國內外學界對榮格思想的研究局限于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實際上,榮格不止一次強調遺傳對人類心靈的影響,早期原始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以及對待自然與宇宙萬物的態度都是他關注的對象。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尤其是原型理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索實際上是榮格從集體無意識層面探討人類的精神生態問題,其中蘊含的豐富生態思想不言而喻,然而榮格在人類精神生態領域做出的貢獻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2016年,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統一組織下,海南大學常如瑜副教授撰寫的《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一部以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同時也是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的項目成果。該書對榮格集體無意識精神中的自然、文學原型意象與人類心靈的關系,以及榮格心理學對生態批評的意義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剖析。該書的出版對推動榮格思想研究和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學術性強、學術價值高
首先,該書是一部典型的學術專著。學術專著通常是指對某一學科、領域或專題進行較為集中、系統、全面、深入論述的著作,創新層次相對較高、原創性強。學術專著的作者不僅應該具有端正的學術態度、敢于坐冷板凳的決心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而且要做到行文結構嚴謹、思維合乎邏輯、材料翔實、方法準確可靠、觀點正確無誤等。常如瑜教授恰恰是一個治學嚴謹的作者。從表面上看,整部著作的邏輯行文及主題框架似乎不能直接體現作者對國內外榮格思想研究現狀的梳理和總結,但實際上,該書附錄部分所列的參考文獻涉及心理學、生態學和哲學等學科方面的著作有250余部,英文參考文獻有30余條,這些不僅凸顯了作者嚴謹認真的學術精神,表明了作者具有很強的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而且展示了作者對中西方榮格思想研究的現狀了然于心。
其次,該書是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學術專著的出版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系統總結了作者前期的研究成果。相較論文有限的容量,專著篇幅要長得多,內容涉及的范圍也更加寬泛。實際上,作者在2009年就開始研究榮格集體無意識思想中的生態問題。2009年,作者在濟南舉行的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原型、心靈與自然——略論榮格文學心理學思想的生態意義》為題做了主旨發言,系統闡述了榮格的生態文藝思想,認為榮格心理學極大鼓舞了生態思想在人的潛意識領域發揮作用,為現代文明給人類精神帶來的困頓與焦慮找到了妥善的解決辦法——通過自我拯救,人類回歸敬畏自然的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些對榮格思想生態意義的系統闡釋正是該書的靈魂與核心。同年,作者先后發表了兩篇文章,他在《中州大學學報》發表的《人類原罪與力比多的反抗——論榮格集體無意識與生態問題》一文,提出重新闡釋集體無意識理論對找到引發生態問題的心理原因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生態思想和榮格心理學之間聯系的研究,可以理解人類面對自然和生態所表現的焦慮,這正是該書第二部分重點討論的問題。他在《粵海風》發表的《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一文,則談到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與榮格心理學的關系,并指出人類向精神生態的真正轉向始于生態文學的出現,之前人類過于強調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拒絕承認自然是最終歸宿和精神家園。生態文學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自然與人類不是對立的,兩者是一體的,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內心深處蘊含自然的精神,這正是該書第四部分討論的主要內容。
再次,該書受到人類精神生態觀點的影響。《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是作者在2010年撰寫的博士論文《榮格:自然、心靈與文學》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創作期間受到在我國文藝理論界和生態批評、生態文學領域做出開拓性貢獻的知名學者魯樞元的指導。魯樞元對人類精神生態的研究曾經激起國內學界的強烈反響,他認為生態危機不僅發生在自然和社會領域,也發生在精神領域,文學藝術的理想目的是實現人類精神與自然精神的協調統一。作者在書中從人類精神層面探討榮格思想中的生態問題,強調人對自然的理解能夠促使人與自然形成良好的關系,進而讓人的精神在自然中獲得平衡。這一學術觀點顯然受到其導師的深刻影響。該書強調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自然精神對人類心靈的作用等關乎人類精神與自然精神的核心問題,它對榮格思想的創造性研究得到了國內學界的認可,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性和先進水平的學術成果。
二、《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選題獨特、創新性強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要以創新精神開拓進取。對于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來說,一個具有創新性的觀點或者具有洞見性的疑問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該書敢于逆流而上、敢于挑戰權威、敢于打破傳統的精神值得肯定與贊賞。endprint
首先,作者在選題方面敢于打破常規。傳統的榮格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方面,作者不拘泥于傳統研究的束縛,不亦步亦趨、循規蹈矩地進行重復研究,而是打破榮格思想研究的傳統限制,從新的視角——生態語境去解讀和剖析榮格思想中的生態問題,無論選題還是內容設計的創新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該書出版的最大貢獻莫過于作者對榮格思想研究的創新與突破,尤其是從生態批評視角對榮格思想中的生態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和解讀,可謂獨辟蹊徑。作者對榮格思想中生態問題的探索打破了學界傳統觀點的束縛,開辟了榮格思想研究的新領域,建構了榮格生態文藝思想體系。盡管榮格生態文藝思想并非現代意義上的生態觀念,但它對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甚至是文學生態批評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該書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說明作者在學術探索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對榮格思想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值得褒獎和鼓勵。作者以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開創榮格思想研究的新領域,這對推動榮格思想研究意義重大。
其次,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索富有創新性。無論是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理想家園的烏托邦,還是哲學層面的天人合一和人類中心主義,抑或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其共同之處是自覺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和諧相處。如果說傳統意義上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側重于從哲學或者物質層面去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榮格生態文藝思想則側重于從人類精神層面去培養人的集體無意識,進而調整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榮格在原型理論中提出自然本身擁有精神(生態精神),自然精神對人類精神有重要影響,他試圖通過探尋人類精神與自然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來尋求解救人類精神危機和生態危機的方法。榮格認為原始宗教、神話傳說和童話是原型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盡管它們要經過人類的美化修飾和接納認可才能轉化為無意識的主要內容。榮格對西方文明的質疑和對東方文明的探索表達了一種回歸自然的愿望。他認為西方信仰背離自然的本真精神,是精神病癥頻發的癥結,東方智慧則能解除人的精神痛苦;他還認為集體無意識具有自然的特性,填平了意識與自然精神之間的溝壑。榮格思想不僅揭示了藝術家靈魂深處的隱憂,還展現了人類集體心理與大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
再次,作者創造性地提出生態無意識理論。生態無意識在學界是相對新鮮的名詞,生態無意識理論是作者基于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生態思想提出的,他認為自然影響下的文學藝術家的集體無意識精神就是生態無意識。這種敢于挑戰傳統權威的勇氣是難能可貴的。榮格思想的核心是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之前鮮有學者對其理論研究超出此范圍,也鮮有學者探究榮格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思想。而實際上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非常關注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呈現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強調作家進行文學創作和批評家進行文學批評的無意識性。作者在書中從三方面解構了生態無意識理論。第一,作者認為生態無意識像集體無意識一樣,是一種本能,攜帶著民族的遺傳密碼,是一種潛意識或者無意識,而并非意識。第二,作者對無意識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認為生態無意識主要包括人類對自然的原始敬畏、對災難的恐懼和人類內心的欲望及壓抑等,生態運動和生態意識的出現與生態無意識密切相關,生態無意識深刻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和人類嚴重的精神病癥。第三,如何推動生態無意識形成是作者著力探討的問題,他認為要從無意識或潛意識層面去研究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心理狀態,進而引導作家關注生態問題,批判與解構人類中心主義的傳統觀念,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最后實現精神生態的回歸。
三、《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該書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構了榮格生態文藝思想體系,二是為文學生態批評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一方面,作者在榮格思想傳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榮格的生態文藝觀念,這一觀念的建構無疑打破了榮格思想研究的傳統束縛,開辟了新領域。無論是來自自然的原型,還是精神生態的無意識,抑或是情結理論,都反映了榮格內心深處對自然精神的渴望,他對人類精神世界所表現的頹廢與焦慮有深刻的認識,并為現代人指明了解脫之道。該著作的出版為解決人類的精神危機、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引發的深層次精神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一言以蔽之,榮格對自然萬物的評價以及對人類精神的理解對當代生態文藝思想體系建構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榮格生態文藝思想體系的建構能夠積極推動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并為文學生態批評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生態批評誕生的背景是現代文明發展帶來了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造成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與異化。生態批評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它要不斷地自我完善整個理論體系。這個過程,除了以哲學理論為基礎,還需要大量的心理學和人類學等理論做支撐。作者指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恰好能夠從人類集體精神層面詮釋和解讀人類集體心理與自然的關系,能夠解決人類集體精神病痛以及靈魂救贖等諸多問題。該書認為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的精神現象是榮格重點關注的,榮格在探索無意識過程中對非理性、不合邏輯、非科學領域的介入,無疑動搖了傳統理性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穩固地位,加速了西方文化從現代到后現代的轉變。榮格對后現代文化而言,意義并不僅僅停留在解構主義對現代精神的批判與消解層面,更有價值的是,他希望樹立一種新的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和生態觀。
該書出版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為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態危機和人類精神危機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全球生態危機影響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各國政府和世界環境組織都在尋找解決生態危機的最佳途徑。無論是自然災害引起的環境問題還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問題,根本解決方案有賴于人類從精神層面對生態危機的成因進行深刻反思,只有從人類集體無意識層面改變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人類才能彌補對自然界的破壞。作者提出,或許可以從根本上轉變長期以來西方流行的人與自然對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進而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總之,《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是一部在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與創新的學術著作。作者對榮格心理學中生態思想的挖掘不僅有助于開辟榮格思想研究的新領域,而且有助于推動文學生態批評的繁榮發展。對推動榮格思想研究和后現代文學的生態轉向,該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該書適合研究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學者和教師參考學習,通過研讀該書,相信讀者能感受到作者的嚴謹認真和敢于創新的學術精神。
參考文獻
[1]常如瑜. 榮格生態文藝思想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常如瑜. 榮格:自然、心靈與文學——榮格生態文藝思想初探[D]. 蘇州:蘇州大學,2010.
[3]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習近平談創新[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