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軍
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從素質教育的內涵分析,我認為小學生的作文素質大致可以從如下四方面考慮。一是心理素質,即培養作文的興趣、正確的作文態度和良好的作文習慣。二是思想素質,即健康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意識,良好的意志品格、愛美的情趣。三是思維素質,即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四是語言素質,即譴詞造句、布局謀篇,綜合運用字、詞、段、篇的能力。在這四方面的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是前提和關鍵,思維素質和語言素質是具體表現。
怎樣使我們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具備符合《大綱》要求,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作文素質呢?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提高學生作文素質的根本途徑是:認真扎實地進行語文的閱讀教學。那怎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呢?
一、指導學生認真研究課題,激發讀書興趣,不斷提高審題能力
小學生習作練習中不懂得審題、習作離題、偏題現象屢見不鮮。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有意識地經常指導學生認真研究課題,就能潛移默化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小學課本中所入選的課文有三百多篇。這些課文的題目形式不一、各具特色,其中以詞語、短語、短句的形式出現的居多。它們有的以文章所寫的主要人物的姓名,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事物的名稱,如《風箏》《白楊》《蜜蜂》等;事情發生的地點或地名命題,如《草原》《秋天的果園》等;有的以文章的主要內容命題,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地震中的父與子》《再見了親人》;有的命題中提示或蘊含著文章的中心,如《偉大的友誼》《尊嚴》……有的一目了然,有的耐人尋味。如果在教學時,我們能指導學生研究課題形式的特點,課題與文章內容的關系,課題與文章中心的關系,課題對提示文章中心的作用,課題與文章體裁的聯系,學生就能在不斷學習中養成審題的興趣和良好的審題習慣,逐漸提高審題能力。
布置預習新課文和提示課題指導研究課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鉆研探討的熱烈情緒,有利于調動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課題教學上的具體體現。在學生學完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課題研究,既能加深和提高學生對課題與文章內容的關系,課題與文章中心的關系,課題與文章的體裁關系的認識水平,又能直觀地引導學生領會和學習作者圍繞題目選材和組材的方法與特色。這是提高學生讀書看報的能力、培養認真閱讀的習慣,滲透作文指導的一項不引人注意而又不可忽視的經常性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思維素質的有效方法。
二、選擇課文典型的片段,抓住重點詞句,誘導學生欣賞品味
學生在習作中常有提筆而無話可寫或雖然有“表達胸中積蓄”之愿望,卻不曉得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普遍現象。這是學生感受生活不深、缺乏細致觀察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觀察思考的習慣、語言貧乏所致。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它們有的語言形象生動,饒有情趣;有的語言樸實簡煉,感情真摯;有的結構嚴謹,富有特色;有的表達含蓄,余味無窮。在教學中,選擇典型的片段指導學生有表情地反復誦讀,抓住重點詞句,分析詞句的深刻含義和感情色彩,啟發學生琢磨詞語與句子與上下文和句子之間的聯系,剖析人物的語言、行為、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身臨其境”展開聯想。如《風箏》一課在教學“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時,問學生假如此時此刻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么?等。這樣能使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美中激起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開闊思想境界,有利于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事物和人們的美好情操及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樣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又能形象直觀地領會作者寫作的匠心,學到作者綜合運用字、詞、句、篇的技巧、特色和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認識能力,潛移默化地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規律,不斷積累和豐富語言。
三、重視引導學生認識、比較文章各種段的開頭、結尾、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過渡及它們在表達意中所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連句成段、構段成篇的能力,養成善讀的良好習慣
經常見到學生的習作中段的開頭不是“有一次”“又有一次”就是“接著”“那時候”之類的詞語,過渡生硬單調。為此,我選擇結構嚴謹、富有特色的名人佳作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比較各種不同的開頭句、結束句、過渡句以及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構成段、布局謀篇的技巧。
例如,老舍《養花》一文,各自然段環環緊扣,結構十分嚴謹,段與段的過渡自然且各具特色。譬如第一、二、三、四自然段的開頭句,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它們都是段的總起句,在段中起了“帶頭”的作用。不同的是第一段的開頭句“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緊扣課題,點名主題,在全文中起了總當代教育要回歸教育的本能就是人性教育,而人性教育的基座就是品德教育,最近國家教育部提出“以德樹人”的教育觀,實際上是回歸教育本能。要實現“以德樹人”的教學要求,振興民族教育,實現教育創新,從教育本身的功能而言,就要從語文教學開始,讓語文教學引領教育創新,讓教育創新引領國家創新。
語文教學就其內容來講是有其社會屬性。國家在第三輪中學課程改革中曾提出語文教學應是“大語文”的教育觀,這種提法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語文就其性質來說,首先是工具性,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語文學好了,文墨通了,數理化等其它學科就會學得很輕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就會提高,學生能力提高了,走向社會工作就會左右逢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學好了語文就拿到了通向你事業大門的鑰匙。語文除了基礎的工具性,還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文化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等精髓就會在這個大語文中承載,學好語文,就學好了中華文化。
語文除了工具性、文化特質外,還具有創新性,為什么呢?
第一,語文教學本身需要創新。一堂語文課能否為學生喜聞樂見,教師不能一味承襲傳統,必須用創新思維去創設一堂課的流程。endprint
第二,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還需要教育思想的潮流涌動,沒有創新就不是信息化,而語文作為一種工具,它本身在不斷升級換代。語文教學也必須創新,這幾年總在談論高考改革,說是語文高考卷的權重分要提高到180分,這說明大家對語文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一個時代變遷必須有思想引領,而語文教育的創新就合拍于時代跳動的脈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人把握了這脈搏,就一定會有新的輝煌。
認識了語文的工具性、社會性和創新性特點后,我們還需要把握當今語文教學方法創新。
一、學生閱讀方式的改變,加重了學生閱讀傳統課文、經典課文的難度
課堂上學生不一定都去讀必修教材,更不一定去讀《讀本》內容,他們更喜歡的是電子閱覽,玩手機固然不好,但學生不玩手機,特別是農村孩子,恐怕難以做到。比較靈活的做法是課堂上要禁止手機閱讀,讓筆頭刷刷勝過指頭刷刷。
二、語文社會功能應在教學中得以發揮
現在提倡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都是在觀察、關注中逐步形成的,語文教師創新不全在課堂,而更重要的在課外的博采眾長、社會實踐的千姿百態。
三、語文教學創新也要吸納技術要素
現在社會上家長們熱補孩子的數學、外語、理化等,因為對這些學科的補習立竿見影、收效快,而對語文的溫補、慢補功能認識不足,因而放棄對語文的補習。為什么會這樣呢?要承認這些熱門補習的學科的確比語文容易出成績,因為一個知識點抽絲剝繭,從技術的角度容易把握,而作為語文課的學習恐怕無可操控的技術,且見效慢。要改變這種現狀既要語文教學自身的創新,也要社會思想解放,放大語文品德教育的主導功能。語文教學從手段上說要依托校園信息網,建立智慧校園,讓學生足不出校也能共享社會教育的功能,語文教育的創新需要讓學校社會化,讓學生處在各種各樣的社團氛圍之中。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新時代要求我們要創新工具產品,語文工具性功能發揮越好,語文教學引領社會規范化。
語文學科的內容具有社會性,我們要從大語文觀中強化語文教學的德育教化功能,讓人性教育充滿時代色彩。
語文學科需要創新思維,創新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需要,更是社會所需。 的作用。第二自然段的開頭句“花雖然多,但是沒有奇花異草。”承接第一段最后一句話“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啟了第二段介紹“我”養些什么花的內容。它是一個典型的過渡句,在第一、二段中起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雖然……但是……”這一關聯詞使兩段過渡自然、內容聯系密切。第三段開頭句“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大半還是會死的。”作者先用“不過”這個詞語使語意來一個轉折,緊接著用“盡管……還是”“若是”這兩種關系的關聯詞組成的復雜句子引出“怎樣養花”“我”從養花中“增長見識”的內容,這樣不但使內容過渡自然緊湊,而且句式與第二段的開頭句不同。第四段則用“我不是有病嗎”這個反問句使筆鋒一轉,引出“養花要付出勞動,但有益身心,我從中享受到勞動的樂趣”的內容,這又是個與第二、三段完全不一樣的開頭。至于結束句,這四段也不盡相同。第一段是自然性結束,第二段是結論式的總結結束,第三段是議論式結尾,第四段是反問句式結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經常指導學生這樣分析、比較、琢磨,學生就能在不斷的閱讀中,在眾多不同風格的文章中直觀形象地學到各種段的開頭、結束、過渡的方法,促進思維發展,得到閱讀的訓練,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作文習慣,表情達意的水平定能扎實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