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翻譯作為跨越千年的語言交際活動一直以來都在文化的傳播、思想的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其重要的意義也不斷地推動各種翻譯理論的發展與完善,并吸納其他學科理論以應用于翻譯實踐的指導活動,關聯理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自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出版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之后,關聯理論就此走入人們的視野。另一方面作為翻譯活動一部分的古詩英譯從1897年美國詩人Stuart Merrill的英譯本《玉書》算起至今已經走過120年的歷程,雖說發展時間不算太久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發展中國璀璨文化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從關聯理論的視角出發來進行古詩英譯研究更為符合詩歌英譯認知推理的活動特點,也能更為全面徹底地了解古詩英譯的過程。
二、關聯理論與翻譯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對關聯理論進行了介紹,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這一概念,分別從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角度以完整并成功的交際為前提所進行的闡釋,說話人需要盡力使自己的言語明確地表達一種意圖,而聽話人需要對其話語信息進行分析以充分理解說話人的意圖以此來完成交際。除此之外,還有認知語境因素。所謂的認知語境與寬泛的傳統語境不同,傳統語境概念幾乎包括萬象,對實際的語用推理交際作用不大,而關聯理論中的認知語境是交際雙方互為顯映的一部分,聽話人在雙方顯映的這一部分的幫助下理解說話人意圖,以認知語境來尋找關聯意圖,完成交際。
翻譯的過程也是認知推理的過程,譯者對原文進行解讀推理,在了解原文作者意圖之后,再將其以接收者的語言特點進行傳達。這個過程和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交際概念頗為相似。翻譯可以被看做是兩種語言的言語交際活動,其過程涉及源語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三方面因素包含了對語言的三重認知推理過程,譯者解讀源語作者的言語代碼并轉換為目標語的代碼,這一轉換過程需要譯者對源語的內容進行認知推理了解作者意圖,然后再對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進行某種合理的假設,以譯文讀者的接受為目的進行代碼轉換——也就是選擇合適的詞匯與敘述風格。
概括地來說,關注認知推理的翻譯活動能夠在關聯理論框架進行可行性的實施與研究,除此之外,關聯理論也開拓了更為全面的翻譯理論研究視角,能夠更好地處理源語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三因素的關系,以認知推理的手段將原文進行更為合適流暢的表達。
三、關聯理論與《江雪》英譯
關聯理論認為,認知語境不是在話語理解之前預先確定的,而是聽話者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譯者需要在理解原文時對源語中的詞語含義不斷地進行刪選以獲取最佳釋義。以下本文將對《江雪》及其譯文從關聯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與推理。原文如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由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交際原則,原文中詩人以絕佳的手筆塑造了一種意境幽僻,情調凄寂的江鄉雪景圖——皚皚白雪、千山綿延、小徑縱橫卻是飛鳥絕跡、人跡罕至之圖,孤舟、老翁點綴畫面。飛鳥和人蹤本是極其常見事物,詩人在此將其置于千山和萬徑之后,繼而又使用“絕”和“滅”來營造了一種幽僻之感,置于極端寂靜和絕對沉默中的這一靜態描寫也是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浩瀚無邊的畫面實則是“孤舟”和“蓑笠翁”的陪襯,來顯示漁翁“獨釣”的清高,最后再以“寒江雪”點明畫面的充斥物——雪。短短二十字中間,詩人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江雪》作為柳宗元經典的代表作,也多有翻譯大家對其進行過翻譯,本文選取許淵沖譯本,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ed man in a boat,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許淵沖譯)
如何理解標題,需要譯者通過對作者意圖的理解和推斷,調動已有的背景知識與審美體驗,從而取得相應的語境效果。詩人以“江雪”為題描繪出一幅江鄉雪景圖,這種借物定景的手法在漢語之中較為常見也能為大多數人所理解,但如若直譯為英語則不免會令讀者產生疑惑之感。詩人以前兩句描繪出一種極其幽僻之境,而后用后兩句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之情,所以后兩句才是詩意之核心,許采用意譯的方法,根據全文的內容用動態的“Fishing in Snow”表現原文重點之意,其次還可直接表現一種孤寂清高之感。
原詩的前兩句所說是兩種畫面但表達的卻是同意,字句對仗工整。“絕”與“滅”在詩里通俗來說就是“無”的意思,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山”和“徑”二詞英語釋義的選擇和“千”與“萬”的表達。通常所見表示“山”的詞匯有“mountain”和“hill”。詞匯的具體選擇需要根據原詩的認知語境做出細致的推理與判斷,“mountain”表示山脈,通常指比“hill”大或者陡峭的高山,而“hill”則是小山、丘嶺之意,詩意想要表現群山環繞的環境幽僻之意,顯然“hill”一詞更能表現此感。與之相似的是表示“徑”的“path”和“road”二詞的選擇,查閱資料即可發現“path”指未經開鑿,通過踐踏而自然形成的小路,而“road”則是人工修建的道路。由此可見“road”一詞并不符合原詩的認知語境。而數詞“千”與“萬”并不表示具體的數字而是“多”的意思,而許譯中使用“from ... to...”巧妙地表現出山峰綿延,路徑復雜之感。
詩的后兩句描述的是另一幅畫面,詩人以“孤舟”之上的“蓑笠翁”自喻以寒江雪之上的“獨釣”寄托自己的情感。許譯“straw-cloaked man”恰當地處理了這一問題,但是“翁”的意象則有所欠缺。此外,作為全詩點睛之筆的“寒江雪”將前面詩句中的一切事物都聯系起來,具有升華詩意的作用,許譯中的“clad”一詞較好地還原了詩的意境,既有江面積雪覆蓋之意也有“老翁”久坐“蓑笠”落雪之感。
我們從關聯理論中得出:由于人們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涉足社會經歷的差異、接受教育程度的區別,因此認知能力也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對原文的語境認知要慎之又慎,根據譯文讀者所處的環境進行更為準確的譯文。
四、結語
在關聯理論視角下,翻譯是一個兩種語言交際的過程,是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關聯理論所關注的明示-推理交際也同樣適用于翻譯,同時這樣的交際也需要對認知語境的關注和探索。關聯理論指引著人們以最小的認知努力去尋求交際中的最大關聯,求得準確翻譯,達到交際成功,從而避免誤解和誤譯。而最小的認知努力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所涉足的兩方面的認知語境。
古詩英譯是翻譯中特殊的一環,是跨文化、跨語言,同時也是跨時代的交際活動。成功的古詩英譯需要成功地傳達原文的交際意圖,譯者在關于原文的認知基礎上考慮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完整貼切地傳達原意,實現最大關聯。要想再現原作的“風姿”則需要譯者不斷地進行雙向認知與推理??偠灾?,關聯理論為古詩英譯提供了一個更加可行的理論框架,為復雜的過程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卜愛萍.基于關聯理論的漢英格言翻譯[J].上海翻譯,2012(1): 70-73.
[2]承云.從關聯理論角度探析漢英公示語翻譯的誤差[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27-130.
[3]段奡卉.關聯理論視角下漢詩英譯的認知推理過程探析[J].外語教學,2010(4):96-100.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5]苗興偉.關聯理論與認知語境[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7(4):7-11.
作者簡介: 王超龍(1993.05-),男,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