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蘭
摘要: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剛剛處于一個發展中的狀態,可以說,很不成熟,對問題的思考也不夠全面和深刻。小學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小”,首先就是年齡小,思維能力不成熟,理解能力也不夠,還有就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尤其是在語文方面,對于很多知識學生理解上會存在很大的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力求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達到最大的效用。下面,就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策略,如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展開我的討論。
關鍵詞:小學階段;語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問題引入,營造探究性課堂。
小學生相對來說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有學者研究得出,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在最多的情況下僅僅能夠維持二十分鐘,這是大部分小學生的天性使然,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創新教學,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帶回到課堂中去。在這方面的教學,教師可以適當拋出一些問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思考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解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因為這是一篇詩詞,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例如在講到“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句時,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如下問題:他為什么不開呢?是睡著了呢還是沒有聽到呢?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對呀,為什么不開門呢,這是個問題呀。再如,在講到“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時,教師就又可以發問:為什么只有一只紅杏出來了呢?猜猜院子里可能還會有什么呢?這樣一來,充分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樂趣,從而真正地投入到課堂中。
二、適當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
我們都知道,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教材中的一些知識他們很難去理解,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就可以適當幫助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到作者所創建的情景中去,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內心變化以及情感浮動。
例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課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別進行朗讀課文,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還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幫助學生進入情境,成為故事中的一員,從而更好的進行學習。
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話劇扮演,讓學生自己進行分配,自己按照學生自己的特性分配合適的角色,例如在學習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探究深入,讓學生自己編寫出具體的劇本,然后選出小導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進行學習,切身的扮演這個角色,成為這個人物,從而真切的感受各個角色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時,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前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符的圖片,音樂以及小視頻等等,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作者所創建的情景中去,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講解《春風吹》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春風吹”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同時,放一些春天的圖片作為背景圖片,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進入到春天中去。
三、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的投入到課堂中去,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對于這個方面的培養,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適當開展合作討論環節。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活動。合作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但要把握好時機,例如在教師拋出一個問題時,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后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獨立思考之后,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這時候就要適當的開展小組討論合作活動,讓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培養學生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方式還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另外,課堂提問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對學生進行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可以幫助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學習《借生日》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借生日呢?生日怎樣才能借呢?借生日來干嗎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教材進行探究學習,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總結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很有限,思維能力也遠遠不夠,思考問題也是很淺層面的,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難度較大。教師要適當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采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包愛芳:《增強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學術期刊 《華章》 2017年1期
[2]鄭開玉:《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淺析》,學術期刊 《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B)》 2017年5期
[3]常如正:《小學語文教學思考》,學術期刊 《小學生教育》 2014年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