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
摘要:初中教育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中處于重要的一環,而初中數學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學習是提高人類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工具,數學學習不僅能提升自身的素養,而且在生活和事業中受益終生。在新課程標準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嘗試教學方式改革,讓數學走出課堂,學生真正親身體驗數學價值,在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提高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輕松學習。
關鍵詞:改革;嘗試;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興趣;數學價值
目前,教育的深化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在如此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方式也開始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改革。許多學科的研究與發展都要以數學為基礎,各學科各領域與數學的緊密結合促進了它們的長足發展。數學學習是提高人類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工具,通過這樣的學習,人類不僅在提升自身的素養,而且在生活和事業中受益終生。在新課程標準廣泛推行的今天,老師們無不努力學習教育新理念,摸索探求新的適應新課標、更好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整個教育界形成了一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我也嘗試了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即:讓數學走出課堂,理論聯系實際,收效很好。
一、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的聽講、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積極建構的過程。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所獲得的知識才能記憶深刻;同時,體驗的過程,伴隨著需要的滿足、理智的挑戰、心理的平衡、悟性的獲得等種種內在精神活動。所謂“聽見了,就忘記了;看見了,就記住了;體驗了,就理解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體驗源于活動。帶學生走出課堂,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恰恰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感受、體驗數學的機會,把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二、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上讓學生把相似三角形知識應用于實際測量計算煙囪高,便是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促進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向往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
關于這一點,我還在其它章節教學中嘗試成功,比如在學習“統計”這一單元知識時,我也是組織了一次課堂外的數學課,讓學生搞了一次跳繩比賽,并將比賽結果做好記錄,上課時同學們各自拿著記錄結果,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如何將本組比賽情況做一個比較清楚的書面匯報,于是統計圖表知識得到熟練應用。因此多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數學,了解數學的現實背景,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概念,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就學生而言總是在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以一定的職業作為歸宿。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學校教育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做準備。當人擁有一定的職業之后,在學校里學得的知識技能或是道德,就變成一種綜合的實踐活動。所以,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當是每一個學生的現實需要。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溺愛,事事包辦,久而久之,動手能力減弱,惰性心理增強。本堂課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自測量,整理數據便是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再如,學習“用平面截幾何體”的知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泥,水果,橡皮泥等材料自制各種幾何體,并按要求截出各種截面,從而形象地感悟截面圖形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而且把圖形變想象為現實,變抽象為具體,更利于知識掌握,而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四、增強了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基礎”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表明: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而要增強興趣首先要注重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這節課在增強學生興趣方面應該說是成功的,一方面,傳統數學課都是在課堂內進行,學生長期處于緊張氣氛中重復著同樣的程序,而使課堂缺乏活力和新鮮感。而現在他們能“自由”地走出課堂,放松身心,呼吸著新鮮空氣,在愉悅的氣氛中學數學,感覺新鮮有趣,也就很自然樂于學習了。另一方面,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測量計算煙囪高,就把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通起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會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與價值,也就自然會增強自己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
總之,適當的讓數學走出課堂,是一種“活動化”教學方式,是以“為學生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教”為理念的教學方式。它實現了教學內容由過去單一書本知識向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轉變;實現了教學方法由過去“聽中學”的教學向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的“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的轉變;實現了教師角色由傳授者向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的轉變。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的、輕松的學數學,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把學生從課堂中真正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陳英豪.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開展及實效性的提升建議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6,15(03):24-25.
[2]陳延仙.以小組合作學習帶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J].中學時代,2014,33(19):26-27.
[3]吳倩.初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10(20):33-34.
[4]黃新業.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策略的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12(01):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