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豪慶
論體育課教學質量有效評價的策略
文/莫豪慶
通過對一堂體育課教學質量評價的策略研究,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以標為綱”,即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理念與具體的“四個方面”不同水平段的目標要求開展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教學,并凸顯教材價值與功能,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二是“以生為本”,即學生發展是體育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主體,課堂要“有人”,而不只是教學與教案;善于把握“動態生成”,體育課堂應該讓學生有“獲得感”。三是“以學為核”,即讓學生進行主動、積極、自覺、充分的身體練習及扎實的動作學習過程。四是“以師為導”,即凸顯教師精講多練與引領正確學習方向和進行學習情緒的調動與和諧學習氛圍的營造。
體育課; 教學質量; 評價策略
隨著開展“教育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研究,提出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觀點,即從學科知識技能轉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追求,這反映了教育的追求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體育學科教育教學也應該從“學科本位、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能力本位”,明確體育(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即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那么,我們該如何對一堂體育課進行教學質量評價呢?筆者以為,除了傳統上對動作技能的掌握、體能的積累外,在評價時我們應該關注課程中是否滲透課標理念與學科核心素養,是否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服務,是否發揮了動作技能學習過程的教育價值等。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要求:“在小學階段,要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在初中階段,要注重不同項目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應用,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比賽,逐步增強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能力、安全從事運動的能力”;“小學階段要注意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難、坦然面對挫折,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交往;初中階段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培養果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合作精神”等。要求學校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從中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即“要為素養而教(用學科教人)”,圍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運動能力與習慣、體育情感與品格、健康知識與行為”,從單一運動技能學習模式轉向學會運動,體現學科育人價值和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為重點。
“目標引領內容”的指導思想,要求根據課程目標、方面目標、水平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所以要明確新課標各階段的目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定位各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方法。新課標對各階段目標體系進行了如下規定,見表1。
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所概括的表1的具體目標體系要求,《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中對“籃球”在各階段教學內容做了具體的要求,見表2。
類似表2的舉例,是依據課程標準所梳理的某一教材的教學體系,這樣可以避免體育教學的隨意性,可以有系統地、全面地來安排體育教學內容和教材教學,深刻理解教材的銜接關系與程度,厘清本年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使教師明確“守土有責”的要求。
所以評價一節課的教學質量首先應該從課程目標的系統角度來思考,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科特征?是否承擔起應承擔的教學職責?是否體現出年段(及單元)的教學目標與要求?為避免教學目標要求的“大齡化”或“低齡化”,面對不同段的普通學生,該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這都應該有比較清晰的脈絡。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才是實效的,有意義的。

表1 各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方法

表2 “籃球”各階段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對“身體健康”的目標之一是“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體育教材的生物性改造價值與功能,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應充分關注教材功能與價值的開發,拓展教學內容,“真正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挖掘教材的多功能價值為教學所用”。
例如,水平一的籃球“多種形式的拋接球游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拋接球游戲”發展學生的靈敏、反應、判斷、平衡、動作速度等基本身體活動能力;
水平三籃球“運球+傳球”的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運球+傳球”的身體活動,發展學生動作間的銜接能力、轉換能力,對球的控制能力、視-動協調能力和籃球的簡單運用能力等;
水平四籃球“投籃技術及運用”的教學重點不僅是學會投籃單個動作,更應該以“投籃技術”為學習載體,發展學生的速度、彈跳、力量、空間判斷能力,以及讓學生學會與其他籃球技術的組合運用,以提高籃球戰術意識和實踐能力,會鍛煉、會比賽,體現集體性、合作性、對抗性的球類運動特點。
在體操類教材中。例如,在“前滾翻”的課堂教學中,若從教材的功能與價值這一視角去評價,那么,簡單的“前滾翻”動作操練學習是最基礎的,而如何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實現技術與體能的同步增長和情感的豐富才是合理的。若該課從“前滾翻”發展學生能力角度展開思考,即團身滾動能力、空間感知能力、平衡能力等,那么,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就可以關注這些能力是否得到有效落實。
體育教學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就應該做到“為學習設計教學,為學生發展進行教學”。學生是體育教學發展的最終目的和主體,“所以,我們不應當把學生當作手段,而應當把學生的發展本身當作目的”。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應具備對學生學習基礎與個性特點的了解與判斷能力;了解學生學習需求,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能洞察學生心理變化的能力和啟發學生認知和思維的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時要以生為本,凸顯學生主體,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觀測。
體育課程應該把“面向全體學生”放在首位,要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差異的同時,認真研讀每個學生的表情、動作,從中讀出他們的內心,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以采取相應的措施。這里除了不機械執行教案,根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差異化、個性化、生成化的隨機教學外,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學習過程中發現某學生臉色蒼白,身體狀況不佳,就應該主動去關心學生,及時讓其休息;若發現有的學生平時上課很投入,但當前課上始終心不在焉,眼神游離課外時,不應該粗暴批評,而是主動詢問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態。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的教育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先備基礎上,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在教學過程中,關注體育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如何通過教師的教學知識與教學技能,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揮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因此,課堂要體現“學生主體”,從教育的本原來認識我們的課堂,教育是面對人、幫助人的生命生長的,著眼于生命生長的課堂,必然是基于學生實際,要從學生生命生長需要出發的。
教學目標引領著課堂教學,它主要描述了學習者通過學習后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我們需要關注教學目標是否具體,突出學生的“獲得感”,是否具有可測性和操作性。
例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第2課時的運動技能(與體能)目標:“在明確擊球時的手形和墊球部位的基礎上,能夠掌握雙手下手墊球的直臂墊球技術,70%的學生能用正確的‘直臂墊球’完成一拋一墊的墊球動作成功率在60%以上,另30%的學生用該動作完成,成功率在40%左右;并進一步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和空間判斷能力。”
案例的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其中70%、30%的學生,直臂墊球“成功比率在60%與40%以上”等都是可測和可操作的。目標中“提高控球能力和空間判斷能力”更是對教材功能與價值的落實,同時又準確把握了教學起點,突出了教學重難點。以上這些要點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要重點關注。
準備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人體盡快地由相對安靜狀態逐漸過渡到緊張的運動狀態,充分活動開各關節,避免受傷,為學生學習技術動作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準備。當然,這只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一節高質量的體育課,準備活動應該體現出為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服務性。
以教學七年級籃球“急停急起運球”一課為例,在進行準備活動時,可以利用籃球場的線(邊線、端線、三分線等)先進行一般性的高運球或低運球練習,然后在線與線(如端線與邊線、端線與三分線等)交界處進行急停后,練習高低運球的轉換。像這樣的準備活動,就充分體現了針對性和服務性,即準備活動是針對學生的動作學習,服務于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我們應關注準備活動是否充分,是否有3分鐘以上的持續活動,整個準備活動的設計是否針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一門學科,因此,讓學生主動、積極、自覺、有效地進行身體練習及動作學習是評價一堂體育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在學習方式多樣化這方面,應著重關注練習的趣味性和合理性。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合理性關乎一個技術動作的形成規律,有助于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
例如,在教學“跪跳起”一課時,可采用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一:雙手叉腰,跪于墊上,通過腳背壓墊向上跳、向前跳、旋轉跳,比一比誰跳得高、跳得遠、旋轉得多。練習二:跪在墊上,通過腳背壓墊和手臂的前擺制動,跪著跳上不同高度的墊子,比一比誰跳上的墊子層數多。練習三:學生跪在四層厚的墊子上,用跪跳起的方法從高墊向前跳下,每成功一次拿掉一層墊子,比一比誰挑戰成功次數多。
在這一課中,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體現了練習形式的趣味性。在這三個練習中,練習一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腳背壓墊和升髖立腰;練習二是讓學生再次體驗腳背壓墊和手臂前擺制動向上跳的過程;練習三是在前兩個練習的基礎上,由易到難讓學生挑戰跪跳起的完整動作。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充分的學習空間、時間和主動性,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覺性,同時練習的層次性又體現了練習過程的合理性。
首先,學生體育學習過程要扎實、內容要豐富。在基本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逐步深入,保證學習內容與形式多樣,關注不同層次學生,還要設置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圍繞基本技術為主的游戲或比賽的教學。這樣才會使基本技術教學更有層次性,要求的逐漸提高,重點、難點逐步的突破與分解,也符合教學的一般學習規律、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和鞏固提高與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原則,同時遞進式的教學會讓課堂更具有厚度,更加扎實有效。
其次,學生練習時間要有保障。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基本內容部分要占課堂總時間的70%~80%,主教材練習時間不低于25%,就是說如果一節課的總時間是40分鐘,那么基本部分至少要28分鐘,其中基本部分中主教材練習時間不低于12分鐘。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但主體學得如何全都依賴于教師的引導。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與助力也是很重要的評價內容。具體表現在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否精講、教學方法與組織是否合理、教學評價是否恰當、學習方向引領是否正確等方面。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講解要精煉,在動作技術教學時盡量通過口訣、順口溜來突出技術動作的重難點,組織語言盡量言簡意賅,教授層次清楚,必要時通過掛圖、小黑板等輔助教學形式形象、直觀、生動地講解,避免講解時間過長,耽誤學生的練習時間。所以教師要鉆研教材,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如在講授支撐跳躍教學時,為突出學生推手的迅速有力,可以將器械比喻成一塊燙手的鐵板,讓學生做出迅速有力的推手動作等。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手段、辦法的總稱。它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教學效率的高低,以及教學任務是否能順利完成。因此,教學方法的有效選擇也是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之一,在評價時主要關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體現教學重點、分解教學難點等,即教學方法是否科學與有效。
例如,在教學“跨越式跳高”時,采用講解示范法明顯不如采用圖示講解法,因為掛圖的連貫動作能幫助學生建立“跳高”的動作表象,等等。當然,教學方法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能根據學生與教材不同分別使用。因此,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著重關注教學方法使用的有效性。
一堂高質量的體育課,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實景調整教學預案和教學方法,并“動態生成”地進行評價與調整,這樣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是有張力、有靈氣的課堂。要使課堂教學中關注教師評價的動態性、準確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學生使用常用語言、手勢、體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結果等進行判斷,再行褒獎、指導,它是教學引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目標導向功能、學習激勵功能等。
總之,“或許今天要解決課堂教學的問題,就應該站在課程的高度來審視課堂教學了,而不是如何把一堂一堂的課上到極致”,這就要求教師應花更多的時間在備課的“課程設計上”,在上課的“課程實施上”。因此,評價時首先關注課程理念落實,關注“人”的發展,凸顯“學”與“練”的主體性;其次重視動作與技術本身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其延伸與拓展,體現教材的價值,關注動作的實踐運用能力,彰顯運動能力的提升;也應關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觀察評價、團隊協作、拼搏努力等課堂學習氛圍的生成,重視體育品德的養成,制造體現生命力的課堂。
[1]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浙江教育廳教研室主編.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
[3]董文梅,毛振明,包鶯.從體育教學的視角研究運動技能學習過程規律[J].體育學刊,2008(11):75-78.
[4]楊文軒,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周彬.把課堂串成課程[J].上海教育,2017(5):64-65.
G633.96
A
1005-2410(2017)08-0004-03
(浙江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實驗學校 3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