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皓
創新中的傳承
——貴州部分苗繡與龍里農民畫題材藝術特征關聯性探究
杜 皓
苗族的刺繡一直特色鮮明,享譽世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龍里平坡農民畫悄然興起。以臺江地區的幾幅人物苗繡為例,對比平坡農民畫進行觀察和分析,能從中發現兩者的聯系。農民畫與苗繡的藝術碰撞,也是魅力無窮。
貴州 苗繡 龍里 農民畫 藝術特征 關聯性
苗族的刺繡一直以工藝精湛、圖樣豐富、色彩艷麗、特色鮮明而享譽世界。貴州省的苗族幾百年來分布于貴州起伏連綿的山水之間,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鮮明的民族性格,使得他們的文化、信仰與生活方式得以很是完好的保存下來。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苗族人口為940余萬人,其中貴州就有苗族近430萬人,占全國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為貴州省僅次于漢族的第二大民族,可以說,貴州因苗鄉而多彩。這樣多的苗人,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棲息地,也孕育出了手法種類豐富,讓人眼花繚亂的刺繡作品。苗族的婦女們在農閑時節,少有的閑暇時光中,總會坐下來,靜靜的拿起五彩斑斕的線和針,將她們的信仰、歷史、文字和生活繡在一方布上。可以說,苗繡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陪伴這些苗族婦女一生的美好。
相較與擁有古老傳承的苗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平坡農民畫在當地悄然興起,并開始向外界推出,一經傳播,很快便得到各界的關注。2006年,平坡被黔南州文化局命名為“平坡苗族農民畫藝術之鄉”。平坡村位于龍里縣巴江鄉東北面。龍里地處苗嶺山脈中段,是長江流域烏江水系與珠江流域紅河水系的支流的分水嶺地區,地貌復雜多樣,自然景觀百態千姿。龍里縣境內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8%,民風純樸自然,民族文化深厚多樣。平坡村的苗族一支,稱為“花苗”,歷史悠久,當地為祈雨而形成的“殺魚節”為苗族原生態的風俗活動,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臺江地區的幾幅人物苗繡為例,對比苗繡與平坡農民畫做細致的觀察和分析,能從諸多細節發現兩者千絲萬縷的聯系,鑒于兩者出現的時間先后,可以推斷苗繡的藝術風格被運用到了農民畫上。而這樣的移植,竟讓農民畫具有了不同的魅力。因為繪畫繁多色彩可選項更多、創作耗時更少更易完成,題材的豐富程度更甚,構圖也更為多變,農民畫與苗繡融合后產生的化學變化,既是創新,也是傳承,既是苗族同胞最平凡的消遣,也是魅力無窮的藝術碰撞。


苗繡作品中人物造型簡約抽象,質樸民族特色十分明顯。題材以苗族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元素為主,有田間送飯、農耕勞作、喝酒劃拳、寨門舞蹈、屋檐下哺喂嬰兒等生活內容,空隙的部分特別是人物的上空,則多以苗龍、蝴蝶媽媽、吉宇鳥等苗族古老傳說中她們深深信仰的神靈填滿。細觀整個繡片,抽象的人物形象中,依然折射出她們對生活點滴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對觀察結果高度概括提煉的能力,最終,將她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平安美好生活的祈禱,對神靈的敬仰都躍然呈現于繡片中。
農民畫也大多取材于當地同胞的日常生活內容,有建屋、喝酒、農家宴請、婚禮、洗衣、烹飪、河邊風景等等不一而足、豐富熱鬧,甚至加入了學校讀書、種煙草、殺魚節等等具有時代感和地域感的主題。由于繪畫相較于刺繡可用于創作的面積更大,美幅農民畫中的體現的人物也更多,每個人進行著不同的活動,相較刺繡畫面顯得熱鬧,內容焦點也更多。另外,蝴蝶媽媽等刺繡、銀飾、蠟染中經常出現的神靈也在農民畫中時有運用,可見無論任何時候,虔誠的信仰與對祖先神靈的崇拜早已深深根植在當地苗族同胞的心中。
即便苗繡與農民畫已經有了諸多相似或不同之處,但是觀眾第一眼看見兩者,也很快能感受到兩者的一脈相承以及刺繡與畫作中流露出的強烈的苗鄉韻味,這其中的關鍵因素為何?我們也許可以從兩者使用的裝飾紋樣上來探討。苗繡常用與裝飾和描邊的紋樣多為重復性的細密紋樣,例如波浪紋、乳釘紋等,這些紋樣被創造性的裝飾在刺繡作品中的任何對象甚至邊緣空隙處。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苗龍背上、蝴蝶媽媽翅膀、吉宇鳥的尾羽上,波浪紋也是隨處可見。而農民畫中,這樣的裝飾手法也被廣泛使用,服裝的飾邊、建筑物的梁柱、蝴蝶媽媽的翅膀、甚至牛、狗、鳥等動物的身體,都被各種反復的相似的連貫的圖案所覆蓋,甚至人物的眼睛也均以當地崇拜的魚圖騰來代替并裝飾。結合貴州苗族熱情奔放、以多為美的民族性格和審美傾向,使得這樣的畫作帶有了非常高的辨識度。
可以說,苗族同胞將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概括與憧憬,以相當傳統卻又極具創造性的方式,一再的通過刺繡、蠟染、繪畫等等手段記錄,將他們的信仰與心中的歌,呈現在觀眾眼前。
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杜皓(1985-),女,漢族,貴州貴陽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民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