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
基層圖書館開展媒介信息素養教育探究
——以鹿邑縣圖書館為例
張 青
網絡媒體等信息媒介在為青少年提供便利迅捷的學習、服務和娛樂環境的同時,也給青少年朋友們帶來很多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于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自我控制力的青少年朋友來說,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危害。因而,為青少年提供信息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十分重要。圖書館是社會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科學普及、社會教育和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圖書館肩負文化傳承和教育的兩大職能,有責任有義務向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為了促進基層地區的教育進步,基層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順應環境發展,積極向用戶提供服務。
基層圖書館 信息媒介 素養 小學生
進入21世紀以后,已有很多學者對媒介素養相關領域展開了研究,理論性研究與實踐研究共進。實踐研究多聚焦于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目前有多地開展系統性創新實驗。這些實證研究一般由傳媒和教育人士共同開展。我國較早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證研究者有中國傳媒大學的傳媒素養教育團隊,該團隊于2008年在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學進行了三年的試點研究;長春師范大學與當地教育局合作在西五小學開展了實踐研究,成都中小學和廣東等地也均已進行系統性實驗。上述研究積累了大量經驗,部分研究團隊出版了相關書籍,也促進了實驗地的媒介素養教育區域推廣。同部分專家學者針對特定地區和特定群體做出實踐研究,例如鄭州大學鄭素俠教授帶領研究人員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了相關研究。還有其他研究團隊對農民工,留守兒童,大學生等群體進行實踐研究。
在信息素養教育領域,也有許多機構和學者進行了大量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領域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例如各省級公共圖書館舉辦有一系列的信息素養教育講座,還有參考咨詢,在線學習等多種服務模式。許多高校圖書館針對在校生也開辦有各類信息素養培訓課程。中小學校也開辦有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多集中于實際操作中方法技術運用方面。
目前的學術研究和實踐中,高校圖書館多是聚焦于信息素養教育探索,傳播學和教育學界注重于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和實驗探索。以上素養教育活動多集中在高校領域和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校,基層中小學尚顯薄弱。而關于公共圖書館的信息和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研究較少。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更是應該履行其社會教育的職能。《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指出,圖書館是一種社會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科學普及、社會教育和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圖書館肩負文化傳承和教育的兩大職能,有責任有義務向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為了促進基層地區的教育進步,基層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順應環境發展,積極向用戶提供服務。筆者與鹿邑縣圖書館合作,于寒假期間開辦了一次信息媒介素養教育講座,此次活動主要面向小學高年級學生。
在本次活動中,先行對二十名小學生進行了媒介參與行為的調查。根據調查顯示,20名學生均有接觸媒介的經歷,其中電視與網絡是學生接觸使用最多的媒介。其次為報刊雜志,廣播收聽人數最少。情況如下圖1所示。

圖1 真源小學四年級某班學生媒介使用情況
在具體的訪談調查中發現,小學生接觸最頻繁的媒介為網絡,20名學生中只有三人沒有使用網絡。主要原因是家長限制使用。網絡媒介接觸中,手機是使用率最高的工具。小學生使用手機的目的以娛樂休閑為主,訪談顯示,男生主要以游戲,社交工具使用和影視觀看為主。女生以網絡影視觀看和社交工具使用為主。電視是所有學生都接觸到的媒介,但其使用時長不及網絡。學生主要觀看動畫片,綜藝節目和影視劇,小部分學生會偶爾觀看科教類節目。九名學生有觀看報刊雜志,其中六人主要觀看漫畫類雜志,兩人主要觀看作文類報刊,一人主要觀看軍事類報刊。
在針對媒介認知與辨別的調查中顯示,所有學生能認知動漫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別,百分之七十五的學生能對武俠劇中不合理和夸大的情節片段做出基本有效判斷,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能合理指出現代劇影視材料中的明顯夸張片段。例如在觀看一段外星人入侵地球和西游記的影視片段后,所有學生指出在現實世界并沒有發生。在觀看惡搞視頻片段時,只有個別學生(20%)能指出不合理的片段,大部分學生不能辨別真假,在個別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后跟隨眾人的意見。在關于網絡信息的辨別調查中顯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沒有辨別消息真偽的意識,百分之八十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廣告類信息。此次樣本量較小,初步判斷出手機網絡的使用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在本次活動中發現,學生家長對于媒介素養教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愿意讓孩子接受更多的課外活動,希望通過信息媒介素養講座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教師也反映學生普遍使用手機網絡,尤其在高年級學生群體中表現最為明顯。并十分擔心這些現象帶來的影響,并對活動給予支持和鼓勵。學生們對于難得的課外活動也積極參與,并在課下繼續與研究人員保持溝通。縣圖書館積極支持此次活動。認為開展此類活動開展能體現出圖書館的基本屬性,進一步開發圖書館的服務項目,給大眾不一樣的感官。把圖書館的多樣性展現給公眾,也能更好的體現圖書館社會教育的職能。為文明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
鹿邑縣內各中小學雖開設有信息技術課程,但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內容以技術操作為主。縣內各中小學校沒有校圖書館,個別高級中學雖然擁有自己的圖書館卻也不對外開放,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這種情況為信息媒介素養教育帶來一定困難,也為縣圖書館開展此類教育活動帶來驅動力,彰顯出基層公共圖書館參與此類活動的重要作用。
為了更好的推進此類活動的繼續進展,總結出以下建議。首先可以聯系先行實驗地區獲得相關的培訓資料和資源,學習別人的實踐經驗,并針對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具體活動。繼而組織圖書館員進校園,與教師合作開展相關培訓活動。并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同時可以組織一個志愿者協會,吸納在校大學生于寒暑假期間開展教育活動。對活動組織人員進行先期培訓,達到要求后再入校開展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圖書館可以總結出簡便易懂的知識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廣泛推廣,以期獲得更好的結果。
信息媒介素養是一種社會化運動。移動互聯網已沉浸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而網絡生態環境是對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塑造場所。在21世紀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已刻不容緩。我們應統一純凈網絡的思想認識,采取各種媒介素養教育形式,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公共圖書館具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技信息、開發智力資源的職能,是社會教育系統中不可分割、不可忽缺的子系統,它與學校教育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其社會教育的廣泛性、共享性、延續性、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等獨特優勢,是其他教育機構不可比擬的,在人們終身教育中占據了優越的地位。公共圖書館要利用網絡環境,建立在線學習系統,構建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提供便捷的學習手段,在提高公民信息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李森有.網絡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J].情報科學,2010(1):66~70.
[2]劉淑波.高校圖書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王雅麗.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探微[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8):17~20.
山東省科學院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