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新藥研發的資源困境是創新資源的供應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原因在于創新資源投入不足和流動性較差,提高資源的流動性和利用率是目前拓展創新資源的有效路徑。網絡聯結關系能滿足創新主體對異質性資源的需求,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走出新藥研發的資源困境,除加大投入力度外,可通過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結和互動,增加資源在各主體之間的流動、共享、優化配置和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關鍵詞] 新藥研發 資源流動 創新網絡
[中圖分類號] F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6-0044-05
[基金項目]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研究項目“知識流動視角下江蘇醫藥產業創新網絡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2015SJB173);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提升江蘇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能力研究”(17SYB-028)。
[作者簡介] 王玉芬(1974 — ),女,黑龍江肇東人,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和醫藥國際貿易。
引 言
作為全球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是提高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水平的重要條件。我國醫藥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在長期以仿制和仿創結合為主,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3月發布《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醫藥產業健康發展,應堅持創新驅動的基本原則,要求到2020年實現醫藥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高,90%以上重大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仿制上市。實現這一重大目標的新藥研發,未來三年面臨人力、物力、財力等投入嚴重不足的困境。
緩解這一矛盾,一方面要加大醫藥領域新藥研發的投入力度,從外部獲取向醫藥領域注入的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在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結關系和互動作用,讓資源在各主體之間流動、共享、優化配置和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Chesbrough(2003)提出了以創新要素跨邊界流動、整合、利用為特征的開放式創新,創新活動中的網絡融合現象愈發顯著,各創新主體通過聯結關系結成的創新網絡,就是開放式創新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創新網絡中流動的資源是創新活動中的物質基礎和重要載體,促進資源的流動性是解決新藥研發資源困境的有效途徑。
一、我國新藥研發面臨的資源困境
人類治療疾病對新藥的需求不斷增長,而新藥研發所需投入的資源是有限的,醫藥產業總體上呈現創新資源供給難以滿足需求的狀況。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藥產業創新資源的需求缺口尤為明顯。
(一)新藥研發的資源需求日益增長
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把國民健康提升到了一個戰略高度。健康需求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人口規模的持續增長,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于新藥的需求也呈不斷上升趨勢,新藥研發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醫藥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資本的重要作用貫穿于整個產業鏈,新藥研發和技術創新階段資本的作用更加突出。新藥研發不僅需要資金,更重要的是在知識、技術和人才等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
(二)新藥研發的資源供給十分有限
人力和財力投入是衡量企業和產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指標之一,即科技人員占比和研發費用占比。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科技人員占比為4%,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基準20%。2016年全球制藥公司前十強中,研發費用占比平均為19%,羅氏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87.17億美元,研發費用占比為22.8%;默沙東公司的研發投入額達到了97.6億美元,研發投入占比高達27.4%。經比較,國內的情況則不容樂觀,2017年評選出的我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中,再次蟬聯冠軍的揚子江藥業集團每年用于研發和技術創新的研發費用占比在5%以上,正大天晴、浙江海正、江蘇恒瑞一向是高研發投入型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10%,這些為數不多的企業代表了行業中研發投入的最高水平,更多的企業都低于或遠遠低于這個水平。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我國新藥研發和醫藥產業技術創新的順利發展。
二、新藥研發資源困境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新藥研發周期長、風險高,資源投入面臨的困難高于其他許多產業
新藥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難度和風險高的特點。新藥研發不僅需要耗費巨額的投入,經歷漫長的研發周期,更為重要的是,在從化合物到藥品上市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失敗。研發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因失敗而終止。一個新藥的市場獨占期大約10年,上市后也面臨能否收回前期投資的問題。鑒于此,企業往往缺乏創新意愿,多選擇仿創結合的研發模式,而不愿意自主創新,整個產業中有實力的大企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眾多的中小企業了。
新藥研發的周期和風險,也使企業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取融資或風險投資,融資渠道少、融資難成為我國新藥研發資源投入不足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除了資金投入,研發人員也是對新藥研發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資源。新藥研發涉及的是醫藥行業中的高端人才,專業知識儲備和研發經驗積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人力資本是物化了資本的人力,人才成長本身也是資本投入的過程,因此,醫藥研發的高端人才也需要高工資體現其自身價值,但在行業內創新意識不足的環境下,企業也很難實行與高端人才貢獻相匹配的工資制度,難以留住人才。
(二)新藥研發資源流動性較差
信息、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在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流動性較差,是新藥研發資源困境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企業本該是產業技術創新的核心,但在醫藥產業中,產學研合作研發遠遠高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研發。同行業競爭、資源趨同性和風險規避等導致企業之間難以形成合作關系。事實上,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很難剝離,往往相伴而生,尤其是無形資源中隱性知識的傳播和流動,通常伴隨著有形資源流動。如購進機器設備不僅是資金的流動,同時也會帶來知識和技能的流動;人才的引進往往伴隨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傳播與擴散。endprint
因此,在資源的流動性上,不僅資金和人力資源本身缺乏流動性,信息、知識、技術這類無形資源的流動性也比較低。原因在于:一是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企業有保護知識和技術不被竊取和模仿的強烈需要,這點和發達國家相對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形成鮮明對比;二是技術市場不完善,研發成果很難通過市場化和產業化實現其經濟價值;三是醫藥產業研發涉及很多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均很難實現轉移。信息、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有形和無形資源,是各創新主體間聯結關系和交互作用的載體,創新的關鍵就在于對資源的利用、改變和交換,即能否實現資源的充分流動、優化配置和利用。
三、解決新藥研發資源困境的路徑選擇
增加新藥研發的創新資源有兩個途徑:一是增加資源的外部供給,二是提升既有資源的利用率。在同一條生產曲線上,增加投入能夠提高產出,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跨國制藥巨頭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我國企業沒有能力做到。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業,政府通過財政補貼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和巨額的研發需求相比畢竟遠遠不足。整合配置和優化利用創新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相當于增加了可利用的資源總量,是當前解決新藥研發資源困境的有效路徑。
資源的流動性,通過創新主體之間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合作關系形成的創新網絡實現。聯結在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之間開展,聯結形式可以是正式的,如技術戰略聯盟、合作研發協議、研究聯合體等形式,也可以是基于社會關系的非正式關系。聯結的動因是對異質性資源的需求以及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的考慮,這恰恰與新藥研發面臨的主要問題相契合,以資源流動為載體的聯結關系能緩解新藥研發的資源困境。這種聯結關系促進了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流動,合作雙方實現了資源共享和資源互補,對合作雙方來講都增加了資源存量。從協同論的視角來看,不同創新主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互通有無,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能產生協同的正效應。Burt(2000)也證明了這個觀點,網絡聯結是一種關系資本,聯結數量越多,企業通過合作關系獲得異質資源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利于創新的規模效應。
四、網絡聯結對破解新藥
研發資源困境的意義
對單個創新主體而言,聯結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創新資源,降低成本和風險,聯結關系越多,意味著結成的合作研發項目越多,可以共享的異質性資源增加,同時分擔了創新成本,降低了創新風險。對醫藥產業總體而言,網絡聯結對新藥研發和技術創新具有正向的積極作用。
(一)網絡聯結能滿足創新主體對異質性資源的需求
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能夠滿足各方對異質性資源的需求,這也是合作研發聯結關系能夠產生的原因,如果有一方不能從合作研發關系中獲利,那么這一方就可能退出該合作關系。醫藥產業是高科技產業,知識產品在新藥研發需要投入的各種資源中作用顯著,結成合作研發的聯結關系為知識流動和技術引進提供了渠道。各創新主體在合作過程中,通過研發項目、工作中的學習與觀察以及成果轉讓等多種形式,從網絡聯結關系中獲益,能夠獲取更多的研發經費投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培養自身的研發人員,還能中從學習合作方的研發管理經驗。兩個原本獨立的具有異質性知識的創新主體結成聯結關系,不僅有助于緘默知識的獲取,還能夠培養出組織的學習能力。各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結關系拓展了合作各方的知識網絡,對新藥研發能力的提升具有推動和催化作用。總之,聯結關系越多越有利于知識等資源在創新主體中擴散,有利于提高創新資源的流動性和創新效率。
(二)網絡聯結有利于降低藥物研發的創新成本和風險
新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制藥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不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承受漫長的研發周期和研發過程中失敗的風險,所以絕大多數企業難以獨自完成。因此,企業選擇參與某種形式的合作研發,除了為獲取異質性資源,與其他創新主體結成聯結關系的另一重要意義,即為了控制研發過程中的創新成本、降低創新風險。通過結成研發聯盟開展合作,合作各方按資源投入的情況,在利益共享的同時也共擔風險。一方面,資源共享使合作各方可供利用的資源比合作前增加,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尤其是知識產品具有非排他性,異質性知識提高了合作各方的資源水平,降低了創新成本;另一方面,與合作前相比,風險共擔機制使合作各方大大降低了各自的創新風險。另外,網絡聯結關系有利于發揮合作研發的信息優勢,創新主體能更好地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技術前沿,避免對新藥研發的發展方向做出誤判,降低創新風險。
五、在創新網絡中破解新藥
研發資源困境的主要策略
創新主體之間以資源流動為載體的網絡聯接關系,有助于緩解新藥研發的資源困境。優化這種聯結關系,促進資源的整合、優化配置和利用,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保障和激勵。絕大多數情況下政府不直接參與新藥研發和技術創新,但政府能夠在制度建設和環境保障上對各創新主體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結關系產生影響。所以,政府作為一支獨特的力量,在創新活動的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解決新藥研發資源困境的關鍵性因素。
(一)引導和激勵創新主體結成合作研發的聯結關系
政府應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引導和激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形成聯結關系,并提供保障合作研發的制度環境,鼓勵合作創新的制度性安排,以促進資源在創新主體之間流動。醫藥產業創新網絡中,企業中心度遠遠低于高校和科研機構,高校和科研機構而不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占居主導作用。考慮到這一產業特征,在強化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心職能的基礎上,應倡導提升企業在新藥研發中的中心地位,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強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信息、技術、人力和資金等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通過金融、財稅政策等優惠,鼓勵大企業研發新藥,并發揮大企業對其他創新主體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集結處于研發劣勢的中小企業參與合作研發,支持中小企業積極開展研發服務外包。政府還可出資以研發項目的形式,組織有研發能力和研發基礎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醫院等聯合申報,鼓勵創新主體之間結成聯結關系,集合最優質的研發資源進行技術攻關。endprint
(二)積極引進高端人才,鼓勵人力資源流動
資源的流動性是判斷技術創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資源流動性越強,創新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新藥研發和技術創新。
1. 積極引進高端人才。人才是一種重要的創新資源,創造性人才是技術創新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在知識密集型的醫藥產業表現得尤為突出。人才是所有資源中最具主觀能動性的生產要素,增加人力資源投入對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有明顯的正向作用。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大力吸引國內外醫藥研發領域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加快醫藥產業研發隊伍的建設。引進人才不僅能為新藥研發和技術創新注入優質的人力資本,還能夠伴隨人才引進而產生知識、技能、經驗等無形資源的流入。通過產業園區、孵化器等引進人才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對引進到園區從事藥物研發或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應給予政策優惠或直接物質激勵。
2. 鼓勵人力資源流動。人才引進能增加人力資源的外部供應,但畢竟數量有限,促進人力資源流動能夠增加技術創新的活力。企業的人才了解消費需求和市場,而且實踐經驗豐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更擅長理論分析和基礎研究,雙方各有優勢。應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人才互動,通過合作交流,取長補短,提升雙方人員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而且人才交流還能帶動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流動。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可以通過聯合培訓高級人才、聯辦實驗室基地、企業和高校人員互換等方式,實現校企在人力資源上的合作和共享,通過人才交流提高知識的流動性,進而推動新藥研發和技術創新。
(三)建立并完善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創新主體各自占有一定的創新資源,在沒形成聯結關系前是獨立和分割的,建立并完善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有利于促進資源流動。各創新主體對信息的占有情況不同,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失去很多合作機會,或者難以攻克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增加了新藥研發的風險。設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各種服務性中介機構,開展專利評估、知識產權、生產力促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各類服務,其根本目的就是為共享和傳播信息、知識、技術等資源提供服務和幫助。目前,地方各級政府或產業園區建成了一批醫藥產業創新服務的支撐平臺,已經有了“量”的累積,如何優化現有服務平臺,實現“質”的跨越,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和中介服務職能是當前的工作重點。此外,要發揮醫藥行業協會的溝通橋梁作用,促進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其他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為促進產業內資源的流動和共享提供服務和保障。
(四)依托產業集群的集聚優勢促進資源流動
產業集聚為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發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創新資源整合和優化提供了地理空間上的優勢,有利于資源流動、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依托產業集群的集聚優勢來促進資源流動,一方面是因為地理臨近性為集群內企業之間的資源流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鼓勵技術創新的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往往和產業園區掛鉤,以便于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就是說,產業集群是促進資源流動的一個有力的政策抓手。醫藥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產業集群的地理臨近性給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流動帶來了更多便利,聯結關系也因產業集聚效應更具動因和優勢。因此,可利用目前既有的產業集群,將產業集群在地理上的區位優勢轉變為依托資源流動的網絡聯動優勢。通過產業園區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園區內企業的研發合作和資源共享,建立園區內企業之間以及園區內外的互動交流與合作平臺。
(五)利用跨國制藥公司獲取外部資源優勢
跨國制藥公司是醫藥產業當中一支不容小覷的獨特力量。當前全球醫藥市場增速放緩,但我國吸引外資仍然一支獨秀,深受跨國制藥公司青睞。我國醫藥產業的外向型特征非常明顯,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藥企業都已在華建立生產基地或研發基地,外資特色鮮明。跨國制藥企業具有領先的技術、充裕的資金、先進的研發和管理經驗。跨國企業到東道國進行投資,對東道國來說具有知識溢出的經濟效應。但這種正外部性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很多因素,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從形式上來講,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開展合作研發,對于獲取知識轉移和知識溢出效應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應鼓勵本土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積極開展與跨國公司的研發合作,充分利用外方的資源優勢,尤其是知識、技術和研發經驗等無形資源,鼓勵雙方的人員交流,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我國本土企業可以從研發服務外包著手,替跨國制藥企業進行生物藥的臨床前研發,再逐步承接高端化的醫藥服務外包,以此為契機,在醫藥產業研發產業鏈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自身在價值鏈上的價值增值部分,進而提高在新藥研發體系中的作用。我國已經是跨國制藥企業產業資本轉移的首選之地,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本土企業積極與跨國制藥開展形式各異的研發合作,努力融入國際新藥研發價值鏈和技術創新體系,對我國走出新藥研發的資源困境,推動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Z].2016-3-20.
[2]Chesbrough H.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3]王玉芬. 如何提升企業的創新網絡中心度[J].開放導報,2016,(6):51-56.
[4]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0,22(22):345-423.
[5]姚瑞.基于資源的創新網絡與知識獲取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
[6]石琳娜,石娟,顧新.基于知識溢出的我國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途徑研究[J].軟科學,2011,25(8):27-30.
[7]劉素坤. 中國制藥產業技術創新激勵效應研究—基于新藥規制與專利制度視角[D].東北財經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