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華 趙 霜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環境分析
馬振華 趙 霜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制造業一直都是我國的強項,其中的裝備制造業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及工業的核心與基礎。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裝備制造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其外在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粗放型經濟發展的弊端逐漸顯示,環境問題越發受到關注。資源稟賦的稀缺,產業結構的失衡,是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兩大外部環境問題。雖然我們分析的裝備制造業競爭力不錯。但其增長的外在環境在不斷的變化,其所擁有的優勢在消失,劣勢卻沒有得到太大的改進。
裝備制造業;競爭力
制造業一直都是我國的強項,其中的裝備制造業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及工業的核心與基礎。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裝備制造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其外在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4年我國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為我國階段性的經濟發展與增長做出新判斷,隨之而來的是國內投資與環境的重大變化。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不是單純的降低增長速度,而是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開發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以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達到經濟長期平穩的增長。
(一)自然資源要素變化
在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最大制約要素就是自然資源。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一直以低廉的自然資源作為比較優勢發展粗放型經濟,導致要素的投入與產出嚴重不成比例,大量自然資源被浪費,經濟在這一狀況下是無法長期發展的,最終將影響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革新。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的自然資源稀缺局面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面臨著全面稀缺。
(二)資本要素變化
對內,中國民眾向來喜歡儲蓄資產,除了歷史傳統的影響外,也是由于我國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導致的。這使得國內投資資本相對豐富,對于我國投資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極其有益。但現如今這種紅利已不再像從前一樣了。對外,中國一直利用自身的優勢吸引外資,通過引入外資我國的經濟得到高速增長。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像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收縮對外投資,過分依賴外資將對我國的經濟造成極大的隱患。在內外投資環境的變化下,我國有必要轉變裝備制造業單一的投融資方式,放棄單一的資本驅動型經濟。
(三)技術要素變化
(四)政府政策變化
政府的政策導向一直都是影響市場的一大因素。18大后政府已經開始轉變在經濟運行中的身份,雖然進展緩慢,但總歸是一個好的開端。作為易受政策導向的裝備制造業,要緊緊抓住這次政策帶來的機遇,尋求新的增長點。
裝備制造業中包含十分廣泛的門類,按照我國的分類,裝備制造業包括7個大類和185個小類。分別為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
由上訴分類可以看出,作為一個發展完善,種類繁多的產業,對其競爭力的評價將異常復雜。其對資源、技術、資本的要求不盡相同,不論從存量還是流量上,生產還是銷售上,評價一個門類的競爭多少有些困難。為此,我們應制定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根據各大類的特征制定有差異的、針對性強的產業政策。
(一)評價指標
現今能夠綜合7大類特征的評價指標有以下四類:
式中,Y為響應值(即GASP提取率);β0為回歸截距;Xi為第i個變量;βi、βij、βii為回歸系數。
1、產業規模:這是一個易于比較的指標,測量特定產業在某個時點上所擁有的全部資產規模,用于比較各產業投入的生產資料水平,這是絕對量比較 。
2、經濟效益:簡單的說就是衡量特定產業的投入產出比,可以用來闡釋在一定的成本投入下,特定產業盈利和提高效率的能力。
3、發展動力:是一個產業持續發展的指標,投資總額,投資增量和利潤率都能展現企業的發展能力。
4、技術創新:一般我們以技術創新的投入與產出比來衡量技術創新的水平。
通過對比以上四個指標,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具有最強的競爭力,而金屬制品業在七大類中所表現出的競爭力則稍差一些。
(二)體現裝備制造業整體競爭力的指標
1、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度
現今最為常見的體現裝備制造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方法就是計算其對GDP的貢獻率,或者我們用裝備制造業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來衡量其對經濟的貢獻。
通過比較我們得知裝備制造業對于工業發展的貢獻度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而且其占我國GDP的比重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這說明裝備制造業擁有強大競爭力。
2、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度
單從裝備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度來說明其競爭力的強弱太過草率,應加入其他一些指標來全面論證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常用的指標有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越大。感應度系數越大,說明其他產業對該產業產品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越大。
通過上訴兩個指標,我們得出如下結論:裝備制造業對其他產業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但裝備制造業對其他產業的感應程度卻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這就說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需求不足。
通過上述各指標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作為核心產業的裝備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有一系列因素卻制約著其發展。
(一)市場機制不健全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經濟的確立與工業體系的建成卻不久。政府與市場的界定不明晰,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引起了效率與公平問題。我國市場經濟的特征是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其導致信息的傳遞機制缺乏,交易成本高等。同時,由于缺乏市場保障和監督制度,導致自然資源和投資資本的浪費,不能有效激勵人民生產和創造。在此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必將受到限制。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效率損失,而且還制約了裝備制造業的優化升級。
(二)人力資本的制約
人力資本一直為我們所重視,但現如今我國人力資本的現狀是成本不斷提高,產業間人力流動緩慢等。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教育、職業培訓、衛生醫療保健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使得人力資本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導致低附加值的勞動成為中國的比較優勢。
(三)技術創新的制約
技術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直接決定了我國是否能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國情是,技術創新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支持創新的環境缺乏,也沒有完善的鼓勵政策。
(四)結構失衡的制約
產業結構失衡是現今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以農業養工業,以農村養城市的政策導向,直接使得一二產業失衡,農村城市差距拉大。后期又提出大力發展服務業,導致工業部門發展遭遇寒流。改革開放后,又忽略了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差異,導致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這樣的大環境下對于裝備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是極其不利。
總體來說,資源稟賦的稀缺,產業結構的失衡,使得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環境不容樂觀。雖然我們分析的裝備制造業競爭力不錯。但其增長的外在環境在不斷的變化,其所擁有的優勢在消失,劣勢卻沒有得到太大的改進。
[1]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開發的制約因素[J].任保平,宋月文.學術月刊.2015(02).
[2] 基于三層結構鏈的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經驗分析與啟示[J].許小蒼.現代經濟探索.2012(07).
[3] 中國人口紅利理論的源流與演變研究[J].向書樂,仲志.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03).
[4] 基于空間布局的中國裝備制造業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齊陽.經濟問題探索.2014(08).
[5] 中國裝備制造業產業政策與全球價值鏈研究[D].何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