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探析
周怡岑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稱。它的首要目的是溝通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交流,創設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最終達成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本文則主要探究“一帶一路”給中國區域經濟帶來的發展與變化。
“一帶一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思想,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于這個構想,在國內外都引起了高度關注,特別是在經濟學界引起了一場轟動,他們展開了廣泛的研究與探討?!耙粠б宦贰钡闹匾獞鹇运枷雽τ谥袊?,不僅是一個良好的機會,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我們認真且嚴謹對待。尤其是對于中國區域經濟而言,更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與挑戰,需要全面把握。
“絲綢之路”又稱為“絲路”,是西漢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時形成的主要干路,由于這條路上主要運載的是中國的絲綢,于是有了“絲綢之路”之名?!敖z綢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的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來的,狹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來說“絲綢之路”則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對于當時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有效交流,而且對漢朝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現今,這條“絲綢之路”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仍是中西方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通道,而且對于中國的區域經濟而言也將發揮著積極作用?!耙粠б宦贰睉鹇缘奶岢觯菍Α敖z綢之路”的繼承與發展,新的時代將賦予它新的內涵,并使其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當代,發達國家提出TPP、TTIP、TiSA等新規則和新議題,這是對我國國際貿易的限制,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狀態,攜手周邊發展中國家,找尋共同利益推動經濟發展,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與印度尼西亞時,提出了“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構想。其實,21世紀,美國、日本等國家也提出過相似的戰略構想,但因其強硬的政治、經濟目的而未曾受到歡迎。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則是以各國各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為目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它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獨舞,而是涵蓋了亞歐非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共商、共享、共建為原則,是各個國家和各個地區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互幫互助、友好平等交流、包容開放的貿易之路。正因為“一帶一路”的這種特質,所以它才能為廣大國家和地區接受。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在欣喜“一帶一路”戰略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它所潛伏的風險與問題。有效的監測各種風險,化險為夷,“一帶一路”戰略才能得以有效實施。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是東快西慢,發展差距逐步擴大。近年來,雖然政府對中西部地區實施了扶持計劃,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第一,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規模相差大,東部的經濟規模遠遠超過了中西部地區,如2013年的東部地區的人均GDP達到了67185元,而西部地區人均GDP則只有34392元,東部地區的人均GDP近乎西部地區的1.95倍;而從更細的方面來講,省份之間的差距更加明顯,2013年作為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廣東省的GDP達到了西藏的77倍之多。第二,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結構存在著巨大的差別。東部地區的第二、三產業發達,而中西部地區則主要以第一、二產業為主;從城鄉結構上看,東部城鎮化率較高,而中西部地區較低;另外,在經濟主體結構、需求結構、收入和消費結構等方面來看,東西部地區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第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差距。東部基礎設施基本已經完善,并且向著較先進的方面發展,高科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還處在完善的進程之中,教育、醫療、科技、交通等方面的設施不完善。新時代下,如何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就在于如何去協調東、中西部之間存在的這種巨大差距,推進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如何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首先就是要準確地區域定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快速經濟發達,但存在著環境負荷過重的問題,因此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應當是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走新型創新之路。而中部地區雖然工業化、城鎮化不高,但有著勞動力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的優勢;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但是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中西部地區就要在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調整并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發展清潔能源、旅游產業等具有特色的產業。其次,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加快創新的步伐。我國處于世界經濟形式嚴峻的背景下,也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加快創新的步伐。首先,產能過剩的行業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勢向有需求的國家輸出。其次,加強創新力度,借鑒國外的優良的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的發展。另外,通過加強區域貿易,擴大服務范圍,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加強互聯網等高新技術之間的交流合作,打造多元、開放的合作平臺。
1、全面推進改革開放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這五個經濟特區,隨后開放14個沿海城市。多年來,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對于此種情況,我國進行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以及部分地區扶持計劃,這些戰略與扶持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內地的經濟發展,但是如果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相比較而言,二者之間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一帶一路”戰略,與改革開放不同的是,它首先開放的是我國的內地地區,這對于內地地區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與挑戰,充分發掘與發揮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潛力與經濟實力,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的好機會,也是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與深化。
2、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中西部地區相對緩慢。針對這個現象,國家也推出了一些戰略計劃,如:西部大開發、扶持東北老工業區等等,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效果并不是太大,東西部的差距依舊很大。但“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開始在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上有了質的飛躍?!耙粠б宦贰睉鹇跃哂袊H國內兩個市場的優秀資源,成功地連接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益共同點。這便是把我國的區域發展有效的置于國際的大背景下,那么國內的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像我國的鋼鐵問題,在國內生產過剩,供過于求,但對于國際上一些國家而言,正在加速工業化,對鋼鐵具有很大的需求,將我國的鋼鐵出口,這就完美的解決了我國的鋼鐵問題,對于其他國家而言,也解決了其國內正面臨的問題,可謂兩全其美?!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嵤行У赝苿恿酥形鞑拷洕陌l展,中西部地區的建材、鋼鐵等行業供過于求,但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周邊國家經濟帶貿易出口,就解決了中西部地區產能過剩的問題。
另外,“一帶一路”戰略符合市場經濟時代發展的潮流。以前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區扶持等計劃成效不大,原因之一就是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扶持,經濟發展內部的動力不夠。近年來,中西部地區也逐漸完成了基礎設施等基本的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如今,“一帶一路”戰略更是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動力,能夠依靠自身實現經濟的增長。對于東部而言則是一個更深的挑戰,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加強創新的力度,形成開放型創新型經濟體制,以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優勢,促進與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主戰力,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戰力。而西部地區的發展方向則主要是充分發揮本地域的區域優勢、地域文化等,建立起向西向北的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通道和基地;中部地區則運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優良的產業基礎、縱深寬廣的水陸空交通運輸等優勢,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各地區充分利用已有優勢,有利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縮小東西差距,沖破國內市場的割裂?!耙粠б宦贰睉鹇酝苿又覈鴧^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并有望最終達成共贏的目標。
[1]譚秀杰、周茂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 [J].國際貿易問題. 2015(02)
[2]王楠楠、劉曉彤:深化交流運輸合作是關鍵[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15).
[3]阮鳳斌:區域經濟國際化與“一帶一路”[N].光明日報,2015-03-08.
[4]陳耀: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內涵與推進思路[EB/OL]. (2015-02-10)[2015-04-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9/c_127437192_3.htm.
[5]習近平: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EB/OL]. (2015-03-28)[2015-04-13].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267.shtml.
[6]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EB/OL].(2015-03-28) [2015-04-13].http://zys.ndrc.gov.cn/xwfb/201503/t20150328_ 669088.html.
[7]黃劍輝:中國經濟增長的九大潛在空間[EB/OL].(2014-08-18) [2015-04-13].http://www.cs.com.cn/app/ipad/ipad01/02/ 201408/t20140818_4483875.html.
(責任編輯:周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