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慧,劉佳林,涂巖
(江南大學,江蘇無錫 214000)
留守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楊文慧,劉佳林,涂巖
(江南大學,江蘇無錫 214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家庭中的留守現象已不足為奇。廣大的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導和關愛,又沒有系統合理的途徑去了解必要的性知識,他們的性教育更需要得到重視和實施。近年來,經媒體報道出的兒童遭遇性侵害的案例層出不窮,而性教育也一直未在我國教育體制中得以完善。以江蘇鹽城大豐區為樣本區域,調查了解當地留守兒童的現狀,并提出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的建議。
留守兒童性教育;問題;建議
伴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社會、經濟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同時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自己的父母分居的問題。2016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聯合發文,要求從2016年3月底至7月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8月23日,福建和江蘇兩省公布排查結果,福建全省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10.5萬人,江蘇排查出的留守兒童達24.2萬人。農村大部分的學校還是應試教育,對兒童性教育沒有充分重視。這就導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教育較為滯后,一些西方負面的性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致使他們對“性”產生了誤解,部分兒童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性觀念和不適當的性行為,留守兒童的性侵問題越發嚴重。所以,留守兒童的性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對他們進行合理的性教育,讓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身體變化,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形成健康的態度和行為習慣,對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梁靜(2015)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問題研究》中指出,我國當前的農村建設中,缺少足夠的工作崗位,因此農村里的年輕勞動力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奔向城市中尋求工作機會。這些外出打工的農民有自己的子女,但是城市中高昂的生活費用、工作環境的不穩定性,以及戶籍因素在子女上學方面的限制,讓他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了農村,拜托他人進行看管照顧。對于這些由于父母進城打工被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群體,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農村留守兒童。
目前,留守兒童的各類問題已得到了中國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但性教育問題鮮少有人關注。涂中(2014)認為,由于“性”在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禁忌”的話題,而學校性教育的現狀又不容樂觀,這導致了新生代的兒童對于“性”的壓抑和好奇。王春燕(2014)認為,當前我國性教育缺失致使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薄弱,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致使留守兒童居多但監護缺失;同時由于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的教育教學環境及教師引入機制存在很大的漏洞,加之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小學監管不力,為教師性侵幼女提供了契機。2013年5月12日,《南島晚報》記者楊瓊文的一篇文章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把性侵兒童這個敏感話題推向風口浪尖,這個已經存在但一直不見天日的社會現象經過媒體的報道而公開化。
針對留守兒童的性教育問題,學者提出了解決方案。何匯江(2013)提出,農村留守兒童性侵害的防范意識與性侵害發生的可能性有密切關系,防范意識薄弱就容易受到性侵害,而增強兒童的防范意識就可以減少性侵害的發生。提高留守兒童的性侵害防范意識的最主要途徑是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而曹紅梅、徐曉陽(2013)提出,同伴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同伴教育是利用有影響力的同伴力量來有效改變群體中其他同伴的認知、態度、信念和行為的一種教育方式。目前,國內有的小學已經開設性教育課程。另外,政府部門和司法部門積極完善相關的法律政策,少數非盈利組織開展反性侵教育服務活動。但目前的反性侵教育是不夠的,因此,需要采取多渠道、多元方法開展教育服務活動。
通過這些文獻,我們總結了留守家庭的幾點特征:(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留守兒童的監護缺乏應有的家庭氛圍,隔代監護人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飯穿衣等,家庭教育的弱化對農村留守兒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響。(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錯位。某些隔代監護人對兒童視留守兒童為掌上明珠,對其不合理要求也盡可能滿足,從而導致很多留守兒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產生,并最終影響到留守兒童的方方面面。(3)留守兒童整體的心理狀況較差。留守兒童心理安全感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很多留守兒童出現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際交往障礙、性格與行為偏差等問題。
(一)樣本地區
大豐地處江淮平原,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縣和縣以下的區域之內,是我國欠發達地區之一,是勞工輸出的大市,該地區約有2 054名留守兒童。
大豐區有15家小學,其中11家在市區,剩余的分布在各鄉鎮中心。作為一個經濟正在發展的城市,有很多年輕勞動力每年奔赴城市打工,因此他們的孩子都成為了留守兒童。調研顯示,該地區的留守兒童主要呈現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區域分布不均衡;二是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居多;三是留守兒童教育成長面臨諸多困難,包括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問題、監護缺位導致的行為問題、輔導不力導致的學習問題、校外監管缺失導致的安全問題等。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文的調查對象為鹽城大豐區第十實驗小學的260名留守兒童。本文采取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的方法。
調查小組成員對大豐第十實驗小學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設置的問題有簡單的生理知識題、情景模擬題等。從做題情況來看,我們發現他們對性知識了解甚少。于是,調查小組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授課。調查小組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一共準備了三套授課腳本,分別是:認識你的身體、青春期的變化和性侵害預防。首先,我們用繪本和游戲活躍課堂氣氛,讓同學們通過貼紙和卡片認識身體器官,由淺入深,認識生殖器官,認識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后來通過演出情景劇的形式進一步深化理解。雖然有一些小朋友在上課的過程中感到害羞,但是大家都學習得很認真。對于高年級的孩子,我們選擇了青春期變化腳本。教女孩子正確使用衛生巾,注意生理期衛生,正視自己在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教男孩子認識一些生理現象,如喉結的形成、遺精不是生病等等。在給六年級女生上有關性侵害的課程時,我們注意躲避敏感字眼,盡量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委婉地表達性侵害的預防和如果遭遇性侵,事后如何留證據,以及受到侵害后的心理疏導等問題。
接著我們又詢問了學校老師有關生理健康知識課程的教授情況,從而判斷出學校并不重視此類課程的設置,大多是形式主義或者是點到為止,并沒有為孩子們清楚地教授生理知識,更沒有起到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作用。
(一)思想過于傳統,留守兒童無法得到正確的性知識
中國人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時候羞于談性、恥于談性,在我國農村這一現象更為嚴重。小孩子受身邊成年人的影響,也很難接受正式、規范的性教育。
(二)家庭監護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意外性傷害凸顯
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就是家庭,接受啟蒙教育的第一任教師就是父母,父母的性知識水平、性觀念、對性教育的態度等直接影響孩子對性的認識。由于農村經濟較為落后,許多家長選擇外出打工造成了父母監護的缺失,以下是三種監護類型:
一是隔代監護型,由于祖父輩與孩子的年齡差距太大,思想隔閡很大,他們之間往往沒有共同語言;二是親朋監護型,他們通常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幾乎不會進行性教育;三是自我監護型,即由于沒有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他們缺少必要的鑒別能力,學到的性知識大多是消極負面的。由于家庭監護的缺位,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案件也是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三)性教育缺乏系統性,導致留守兒童缺乏成長引導
通過授課我們發現,現在兒童的早熟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孩子通過一些途徑掌握了一部分性知識,但這些知識是碎片化的,相當一部分也是不科學的。
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無論是教材方面還是師資力量都相對短缺,在一些農村學校更沒有一些穩定的課程設置。現在我國農村小學幾乎沒有性教育,初中也只是主要安排在七、八年級的生物課上進行,缺乏系統的教材。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在市面上的性教育書籍大多來自國外,我們國家性教育教材市場空缺,缺乏科學又易于理解的書籍去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性意識。
(四)農村留守兒童在兩性交往過程中存在心理困擾
青少年進行異性交往是很正常的行為,但是根據訪談可以發現,他們性意識的產生、渴望與異性接觸、早戀等現象普遍提前,并且農村留守兒童戀愛需求和性需求的程度普遍強于其他同齡者。因此,他們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心理困擾,主要表現在:性意識的強烈性與表現程度之間的矛盾;與異性交往過程中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差;負面情緒,如自卑、焦慮、內向、暴躁等占據主導地位;性意識發展的過程中易受不穩定因素的干擾,容易形成錯誤的性認知,這些都不利于留守兒童性意識的成熟和社會化。
(一)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充分給予關愛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大多都在城市工作,很少有時間能夠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但是盡管如此家里的長輩也要經常和學校的教師保持聯系,關注孩子身體、心理上的變化。關于性科學方面,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回避,但是沒有人比父母更加適合給孩子們傳播科學的生理知識。當孩子們提出性困惑時,家長們應該以平靜、坦誠、自然的態度回答孩子們的問題,不要給孩子們造成心理壓力,以免導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心。
(二)學校要積極落實性教育監管、心理疏導等措施
教師也是為孩子們講解性知識的較為合適的人選,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情景模擬來正確引導。本文認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著力讓未成年學生了解隱私權、身體自主權、以及性侵害的含義;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不僅嚴重損害心理健康,而且嚴重觸犯了法律;再次,教師應當傳授如何防范性侵害、實施自我保護和技能;最后,教師應該告知學生如果遭遇性侵害的正確做法、如何保留證據,以及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三)政府要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
留守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政府應
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層層推進,逐一落實。在性教育方面,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地,應設立針對留守兒童性教育的站點及求助臺,定期定點普及、宣傳性知識,客觀促進留守兒童重視性教育、了解性知識、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等等;對各個學校推進性教育的具體措施進行監督和審核,以此作為考核學校的一個相關指標;在公共媒體及網絡,加大以留守兒童性教育為主題的公益廣告的投放;各級政府應促進立法程序來保護留守兒童的性權益不受侵害等等。
(四)社會方面要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注
社會應當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溫暖和愛,在性教育方面,社會應該形成友善的大氛圍。社會有關服務機構可以為孩子們舉辦科學的性知識講座,分發性知識繪畫圖本,通過有趣生動的圖畫讓孩子們正確理性的認識什么是“性”。市場上可以出售有關性科學的正規書籍,讓孩子們更全面地了解性知識。除了性知識的傳播,社會服務機構還要多加關注那些遭受性侵害兒童的心理健康,正確引導他們,耐心地進行疏導,幫助他們走出陰影從而健康成長。
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青春期性教育觀念,引導留守兒童建立起正確的青春期性教育態度,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家長的配合和關心、學校教師的教授和幫助、社會政策的實施和規范,才能使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兒童擁有一個可以讓他們健康良好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1]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4):855-858.
[2]李燕.兒童性教育發展的瓶頸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43-45.
[3]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4]熊磊,石慶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5]蔣平,陽德華.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社會綜合版,2008,(3):3-8.
[6]胡楓,李善同.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于五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7]朱丹.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的特點及彈性發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2):8-13.
[8]譚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11,(1):138-150.
[9]張雅萍,高瑩.農村留守兒童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品與質量,2011,(S5):7.
[10]宗占紅,尹勤,溫勇,等.留守兒童青春期健康狀況調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14-17.
[11]劉宗發,冉匯真.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教育評論,2012,(3):63-65.
[12]曹紅梅,徐曉陽.同伴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J].現代科學教育,2013,(4):38-41.
[14]王良瓊.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思考[J].赤子,2015,(11):136.
[15]孟琴.青春期留守兒童性心理健康現狀及干預——基于祿勸縣某校留守高中生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劉嬌嬌]
C913.5
A
1673-291X(2017)09-0030-03
2016-12-28
楊文慧(1995-),女,江蘇昆山人,學生,從事會計研究;劉佳林(1996-),女,山東德州人,學生,從事會計研究;涂巖(1994-),女,湖北襄陽人,學生,從事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