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管理會計變革與創新分析
——以制造企業為例
李迎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隨著我國制造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管理會計在加強內部管理控制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制造企業的不斷發展,管理會計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面對技術革新、全球化和經濟轉型帶來的困境;另一方面,管理會計自身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因此,加強技術創新和制造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并加強現代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前制造企業的唯一出路。
管理會計;全球化;技術變革;制造企業;創新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統作為會計領域的兩大主流,其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企業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管理會計由成本會計衍生和發展而來,其管控的重點是對企業的成本。而相對于其他行業成本控制而言,制造企業的成本控制顯得最為復雜。做好對制造企業的成本控制,對提升制造企業的經營水平,及時調整經營策略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幻,制造業管理會計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問題。因此,加快管理會計的變革和創新,對我國制造企業來講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和國際環境,給制造行業帶來極大的沖擊,也使得我國管理會計受到很大的挑戰。
1.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讓制造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也對制造企業的管理帶來影響,特別是對企業管理會計的影響更是首當其沖。由于以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移動網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使得傳統制造企業的管理會計很難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形勢,從而客觀上為管理會計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2.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基數日趨龐大,這也使得我國開始摒棄單純追求GDP的增量,而開始關注GDP增長的質量。由此,我國逐步從高增長邁入中低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新趨勢。在這種“新常態”下,傳統的制造企業開始面臨產能過剩、效益虧損的局面。因此,找到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降低產品的成本,提供產品質量,是適應新常態,轉變新常態的必由之路。管理會計作為成本會計的延伸,在制造企業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角色。2014年,我國財政部更是將管理會計列入到改革的重點,并提出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轉型。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使得全球產業鏈分工和合作更加緊密。由此,使得現代競爭由傳統的單打獨斗開始逐步演變為行業或者產業鏈之間的競爭。而對于制造企業來講,在市場競爭中,除考慮自身的經濟財務數據以外,還必須結合整體的市場環境和市場需求信息,從而做出對自身更加有利的企業決策。作為企業成本控制的管理會計,更應該在企業競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除對自身的成本進行控制以外,還應該對企業制造成本進行預測分析,從而為企業的變革提供第一手數據。
1.技術應用仍處在低層次。管理會計技術根據所用的方法和對企業的作用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面主要集中在企業成本的計算和分析方面。這個層次主要是對企業的產品成本進行簡單的核算和分析,即只是簡單地完成成本會計需要完成的工作。第二層面集中在管理和控制。這部分將管理會計上升了一個層次,即上升到了戰略管理的層面,將戰略管理和管理會計兩者相互結合,并引入質量成本管理、全面預算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從而對企業進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使得各項工作都可以與企業的戰略相互匹配,并查看財務管理是否是按照預先設定的目標前進。第三層面則是從價值創造的角度,通常我們也將這個層次叫作價值鏈管理會計。在這個層次中,以價值量管理和分析作為核心,圍繞價值創造問題,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從而找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得企業能獲取最大的利潤。而通過對現有制造企業的調查總結發現,我國很多制造企業的管理會計還處在第一層次,有的稍微大一些的企業開始將管理會計和企業戰略結合。同時,在很多制造企業當中,很少單獨設立管理會計這個崗位,更別提將管理會計應用到企業營銷、生產和研發等部門,以幫助不同的部門提高決策水平。
2.技術方法相對落后。目前,在管理會計方面所使用的技術主要包括產品定價法、成本差異法、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最優存訂貨模型等。這些方法和技術大部分都是比較基礎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方法,模型簡單,假設條件也顯得非常的理想。而這些簡單的模型在使用的過程中,使得企業的實際與模型的計算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不能給企業提供準確的參考信息。因此,如何轉變當前管理會計技術方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提供更加準確的決策數據。
3.信息化建設步伐落后。隨著我國信息化技術的普及,企業信息化管理成為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標志。但通過對現有制造企業的調查發現,由于整體市場環境差,制造行業利潤率普遍較低,導致制造企業不能支付高額費用購買相關的會計信息化工具。而根據一份調查顯示,超過70%的制造企業每年投入信息系統方面的資金不超過銷售收入的2%。甚至在很多制造企業中,還存在采用Excel文檔對公司財務信息進行統計和分析的情況。即便有些公司購買了標準化的ERP系統,也只是購買其中的財務管理模塊,而對于通過ERP系統將公司各項業務進行集成則很少,更別提通過大數據對企業的經營數據進行分析。從這樣的情況看來,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的預測、計劃和控制。
4.管理會計人員能力較低。對企業來講,一支高素質的管理會計隊伍對提供企業自身的數據分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制造企業受到知識、學歷、計算機水平等方面的制約,使得我國制造企業的管理會計還處在較低的水平。一些企業為了降低公司人員成本,不設管理會計崗位,甚至將會計工作外包,只是定期地對財務進行處理。同時,在很多高職院校當中,也只是將“管理會計”作為一門課程,并且僅僅將其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的層次,沒有更加深入地對管理會計進行分析和實踐。由此,導致當前培養出的財務人員只可簡單地進行記賬,而對于管理會計方面的技術卻知之甚少。而從社會角度來看,當前也缺乏管理會計專業培訓機構。
針對目前管理會計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加強技術變革和創新是管理會計適應經濟“新常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徑。因此,制造企業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加強對先進信息技術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F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對數據的分析變得更加常態化。因此,傳統的以Excel或簡單的財務軟件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信息化的要求,也不利于企業未來的管理和發展。而對于管理會計來講,其最為關鍵的功能是預測和控制,如對制造企業未來一年的預算進行編制,其關鍵是要對未來公司的銷售收入進行準確的預測。然而,如果繼續采用現有的線性回歸、方差分析等基本方法,會大大降低數據預測的準確性。其原因主要是經濟現象通常呈現出來的不是線性關系,而更多的是非線性或者非結構化的特點。以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為典型代表的數據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對數據預測的精度,如模式識別、神經網絡、管理運籌學、支持向量機等新技術方法。而通過對這些技術方法的應用,可以讓制造企業對數據的分析不再局限在原始的會計信息當中,而是可以對整個企業或者是整個行業數據進行準確分析,以此提高預測的科學性。
2.加強對ERP系統的集成?,F代管理會計分析是以一定的信息作為分析的基礎。而要獲取到這些信息,加強和推動企業內部ERP系統的集成融合,才可以有效地推動企業管理會計的應用效果。而ERP系統作為包括企業現金流、業務流和信息流的一個綜合系統,可極大地提高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因此,加強對ERP集成系統流程的梳理,可使得內部控制變得更加有效。同時,通過ERP系統可大力整合企業供應鏈,將與本企業有關的供應商全部納入到系統中,整合成供應鏈系統,從而讓企業供應商能夠在ERP系統中完成信息共享。也就是說,通過該ERP系統,可讓上游的供應商及時地掌握制造企業的需求量,并通過在線訂購,大大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采購效率,并降低了制造企業的庫存壓力。因此,通過ERP系統可推動企業由傳統的記賬層次和戰略管理層次向著價值創造層次發展,從而將生產、研發、采購、銷售等集合為一體,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3.加強對高技能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針對目前管理會計人才缺乏的問題,達不到提供決策支持的水平,筆者認為需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對現代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在這方面人才的培養中,以就業為導向,以雙導師制作為培養模式,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對在職會計人才的培訓,特別是針對管理會計實操人才的培養,更應該花大力氣進行培養。而從國家層面來講,應該通過成立管理會計師資格證書的方式來推動管理會計的發展。
總之,面對復雜經濟形勢的制造企業更應該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別是在管理方面的技術改革。充分利用其預測和控制的核心功能,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這樣才能更好地讓管理會計為企業發展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加準確和可行的數據,以此推動我國制造企業的長遠發展。
[1]王雪瑤.管理會計變革與創新的影響因素及相關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134-135.
[2]楊軍.“互聯網+”環境下企業管理會計的實踐與變革——廣西聯通“沃金融”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分析與啟示[J].會計之友,2015,(18):2-8.
[3]吳雪暉.管理會計系統變革機制與演進——基于價值網絡環境的分析[J].財會通訊,2014,(28):9-11.
[責任編輯 劉兆峰]
F230
A
1673-291X(2017)09-0098-02
2016-12-18
李迎(1975-),女,陜西咸陽人,副教授,從事會計理論與方法、會計信息化研究。